霍韬《家训》:儒家文明与社会现实
在明代历史上,霍韬官至礼部尚书,以嘉靖年间“议大礼”中支持世宗而闻名,清修《明史》为其立传;在广东的历史上,南海人霍韬的宗族与地方文化建设引人注目,其所作《霍渭涯家训》流传于世。 霍韬制订家训及其实践,与霍韬的家族在南海西樵山的活动有关,也可以说是西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霍韬所撰《家训》,实际上有两个系统。一个是《霍渭涯家训》单行一卷本。另一个系统是霍韬子与瑕万历四年(1576)所刊《渭涯文集》本家训,收入的《霍渭涯家训》分为《家训前编》与《家训续编》两个部分。《家训前编》的“序”反映出霍韬制定家训的核心思想“保家”,《家训续编》则重在“诲谕之意”。霍韬是以同居共爨的义门作为追求保家的目标,这自然需要治家才能实现。“雍睦第一”是霍韬这种追求最集中的体现,将家众能忍,家长治家作为保家之道。 事实上,《霍渭涯家训》更是霍韬应对家族现实的需要。霍韬出身没有功名的庶民家族,从霍韬开始,霍氏向文化家族转变,他讴歌能传家学之族,在于保持自己家族的兴盛。 霍韬《家训》也是作为宗族制度建设的一环出现的,属于族规家法。石头霍氏在霍韬之前,“仍处于代代分家析产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发展成为一个完备的宗族的组织形态。”嘉靖四年(1525)正月,霍韬创建了石头霍氏大宗祠。霍氏还建立了由宗子、家长以及田纲领、司货组成的宗族组织。他还创立“考功”、“会膳”制度,以增强宗族的凝聚力。嘉靖年间霍韬建立了两个书院,一个是石头书院,即社学,建立在大宗祠之左,教育乡里子弟;另一个是建在西樵山的四峰书院,专收霍氏子弟,实为族学。 明代中后期是中国宗族史上的重要时期,宗祠的普及以及宗族乡约化即完成于这一时期。其中嘉靖十五年(1536)礼部尚书夏言请求民间祭祀始祖与官员设立家庙祭祖获得通过,引发了兴建宗祠的热潮。南海的士大夫因为议大礼登上了政治巅峰,在家乡倡导宗族建设,佛山地区的宗族制度就是确立于此时。霍韬《家训》以及其家族的宗族建设稍早于当地宗族的制度化,霍韬的宗族建设既是该地区宗族制度化的先导,又带有过渡的性质。就霍韬《家训》而言,内容杂糅,体现出霍氏应对社会现实,尝试宗族组织化的痕迹。为我们了解明代中期宗族如何组织起来,如何制定规范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事例。 霍韬《家训》反映出一个受到儒家思想渗透的基层社会家族,在经济上升期,特别是出现高官引起朝野重视的家族,如何保持不败,如何从经济富有家族转变为文化家族,或者说做望族的努力过程。霍韬怀着“作个好样子与乡邦视效”的理想,为佛山宗族建设提供了一种模式。16世纪以后的明代,正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商品经济发展,儒学普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霍韬《家训》应对转变的经济、社会与文化,作出了回应。即使在今天看来,或许对我们也有启示。霍韬《家训》的核心思想在于“保家”,如用司马光《家范·纲领》中的话说,则是“正家以正天下者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中青报刊文:撇开社会现实嘲笑毛坦厂中学是残忍和轻浮的
今年高考,最受关注的学校恐怕不是人大附中等探索素质教育的中学,也不是像河北衡水中学那样被称为“超级中学”的高考“牛校”,而是安徽山区小镇里的毛坦厂中学。毛坦厂中学拿不出太耀眼的高考成绩单,但它以庞大的办学规模、稳定的教学效果,以及对周边社区的深刻影响而知名。
发现毛坦厂中学及其培养模式的弊端,无疑是对教育的一种“正确”认识。这所学校最正面的媒介形象,还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镜头中,考生简单而不失可口的一日三餐。这部纪录片让外部发现了毛坦厂中学,人们随即从品味美食,转向对毛坦厂中学教育模式的批判。但是,除了规模大些,毛坦厂中学究竟有什么“过人之处”呢?并没有。在我看来,它只是分布在中国乡镇地区的普通高中的其中一所。
毛坦厂中学的教师做了一件该做的事:把参加高考的学生教好,努力让他们上一所好大学。复读生占这所学校考生相当高的比例,许多还是农家子弟,他们的家庭愿意支付复读经费,本身就体现出对高考的一种信任——除了通过高考获得更好的前程,来自普通家庭的考生几乎没有别的途径。在这里,“素质教育”是一种奢言,因为除了高考,考生找不到其他证明自己能力的条件。
这其实是乡镇地区“县中”和更普通的高中的普遍现象。类似自主招生、出国留学等升学方式,与这些家庭财力有限、视野局限的考生关系不大。所幸还有高考制度。但是,自从高考的竞争目标从“考上大学”到“考上名校”以后,像毛坦厂中学这样的高中就日益边缘化。尽管办学规模很大,可毛坦厂中学很难成批培养出被北大、清华录取的学生,考上二本的学生比例最高,这其实也意味着高考对这些考生命运的改变有限。
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信任高考,这是因为如果不通过高考改变命运,那么就可能被命运所改变。上一所二本学校,并不会让考生出人头地;但考不上一所大学,学生未来前途无疑会增加更多不确定性。这就是那么多家庭愿意让孩子再考一次、再搏一把的内在动力。在优质中学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一流的中学教育资源局限在大城市的时候,这些乡镇中学所承担的任务,就是输出普通而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并且向他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在没有“超级中学”的年代,毛坦厂中学可能会做得更好。它是安徽省六安市首批市级“示范高中”之一,周边学生不必远赴大城市,就可以享受较为优质的高中教育。这些年,这样的中学则普遍处于一种失落的状态:本地少数的优质生源,被城里的教育资源虹吸,乡镇有限的教育投入,又难以让他们跟上“更为素质化”的教改方向。毛坦厂中学之所以招那么多复读生,无非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生存下去。
教育公平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一般不是最好的学生,也不是最差的学生,而是生于普通家庭的普通学生。毛坦厂中学这样的学校,正是承担了培养普通学生的任务。其培养模式固然有各种各样的不足,但是,它们至少满足了普通人稳定阶层地位并有所上升的需求。撇开社会现实去嘲笑毛坦厂中学可能是残忍和轻浮的,因为某种意义上,它代表了教育公平的基线。
改进文风大家谈
文章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反映客观事物,传播知识,表达思想、情感的有机整体,既是一种有组织、有文采的书面表达形式,也是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工具。文风则指作者或作品在文字表达中所呈现出的独特风格和气质,涵盖语言习惯、修辞手法、情感基调、逻辑结构等综合特征,是思想内容与表达形式融会的整体效果。缘此,文风当以正大为美。
所谓正大,指文章、言辞或人格应当具备端正、光明、宏阔、庄严的特质,以端正之心发宏大之声。其核心在于强调文章应当承载道义、彰显气象、引领风尚,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也是对文艺创作本质的思考。
正大之文风,有其道德哲学的根基。文章是思想的载体,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承载社会责任,要求思想纯正、气象恢宏、境界开阔,超越狭隘私欲。孔子提出“辞达”,朱熹解释说“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就揭示了将思想性置于形式美之上的批评准则。孟子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也是强调这一意义指向,推崇光明磊落的表达。
正大之文风,承载反映时代精神、叙写社会现实、发挥教化与宣传的作用。文章须有为而发,有其现实的针对性,班固说“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苏轼倡导“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皆主张文章有补于世用,寄寓着作家对时代、现实社会的关切,反映时代精神,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正大之文风,要求文章内容符合道德规范、社会正义,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不囿于琐屑私情;表达庄严,语言刚健质朴,避免浮华轻佻;情感真挚,发乎本心,而无矫饰虚伪。这一文风,是对刻意追求险怪奇巧、柔靡纤弱、晦涩难明之弊病的有力矫正。
在传播极其便捷、海量信息充斥的当今,正大之文风更具有现实意义,有助于对抗碎片化表达而导致的思维浅薄、价值虚无,从而重建公共话语的理性精神,维护传递真善美的价值立场,坚守理性尊严的表达风骨。正如钱穆所说:“中国文学之可贵,正在其能使人培养出一番性情,使人能具有一副胸襟。”质言之,正大之文风,既要求保持“为天地立心”的担当,又要具备“修辞立其诚”的真诚,在纷繁复杂的时代中坚守文字的精神高度,由端正文风而引导思想之守正出新。
作者:雷恩海,系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