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界十大经典名著
快来看看和你心目中的能不能对上号
第一本萧潜的《飘邈之旅》 共189.1万字
《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位列50位
第二本玄雨的《小兵传奇》 共205.88万字
第三本箫鼎的《诛仙》 共152.2万字
古典仙侠小说人气最高的作品之一
被誉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
第四本老猪的《紫川》 共237.41万字
第五本天蚕土豆《斗破苍穹》 共533.23万字
一举推动网络文学进入发展新时期
《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位列第一名
2020年8月《斗破苍穹》被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
第六本忘语的《凡人修仙传》 共771.29万字
第七本蝴蝶蓝的《全职高手》 共535.14万字
荣获2013年起点金键盘奖最佳作品奖
第八本爱潜水的乌贼的《诡秘之主》 共446.52万字
中国网文史上第一个连载期间达到十万均订的作品
荣获包括第四届橙瓜网络文学奖十大作品奖
和第五届橙瓜网络文学奖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等多项荣誉
第九本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 共299.62万字
世界架构几乎没有其他的网络小说能够比及
《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位列22位
第十本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 共145.21万字
与《鬼吹灯》共同开启了中国通俗小说界的“盗墓时代”

网文界十大经典名著
第三本箫鼎的《诛仙》 共152.2万字
古典仙侠小说人气最高的作品之一
被誉为“后金庸时代的武侠圣经”
第四本老猪的《紫川》 共237.41万字
第五本天蚕土豆《斗破苍穹》 共533.23万字
一举推动网络文学进入发展新时期
《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位列第一名
2020年8月《斗破苍穹》被国家图书馆永久典藏
第六本忘语的《凡人修仙传》 共771.29万字
第七本蝴蝶蓝的《全职高手》 共535.14万字
荣获2013年起点金键盘奖最佳作品奖
第八本爱潜水的乌贼的《诡秘之主》 共446.52万字
中国网文史上第一个连载期间达到十万均订的作品
荣获包括第四届橙瓜网络文学奖十大作品奖
和第五届橙瓜网络文学奖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等多项荣誉
第九本唐家三少的《斗罗大陆》 共299.62万字
世界架构几乎没有其他的网络小说能够比及
《2017猫片·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位列22位
第十本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 共145.21万字
与《鬼吹灯》共同开启了中国通俗小说界的“盗墓时代”
备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最后一头战象(荣誉珍藏版)(动物小说大王沈石溪经典作品)
我出生上海,初中毕业正赶上上山下乡大潮,就报名去到云南西双版纳一个名叫曼广弄的傣家村寨插队落户。
从繁华的大都市来到蛮荒的西南边陲,竹楼、火塘、木鼓、铓锣、长刀、筒裙……看什么都觉得新奇,最让我惊讶的是,来到寨子第一天,就看见有人竟然骑着大象上山拉木料!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西双版纳傣族很早就开始驯养大象。傣族的先民为古代“百越”的一部分,也称为“滇越”,其居住地被称为“乘象国”。唐代《蛮书》记载,“开南(今景东)以南养象,大于水牛,一家数头养之,代牛耕也”“象自蹈土,……壤糜泥易,人随种之”。傣族头领帕雅真建立“景陇金殿国”时(公元1160—1180年)就“有象九千头”。大象还供当地各级土司乘坐,明代文献记载:“俗以坐象为贵,以银镜十数为络,银钉银铃为缘,鞍之面以铁为栏,漆以丹,藉以重裀,悬以铜铃。鞍后奴一人,执长钩为疾徐之节,招摇于道。”西双版纳大土司召片领还养一支“象兵”以供“象战”,即“象披甲、负战褛、若栏楯,悬竹筒于两旁、置短槊其中,以备击刺”。从唐朝开始,当地土司就以“驯象、象齿”作为主要“方物”,向中原天朝上贡,据不完全统计,仅在明朝的两百七十多年中,西双版纳上贡的驯象和象齿就有二十七批之多。
西双版纳每一个勐(行政区)都有一个专门为土司养象的村寨——曼掌。
我插队的曼广弄寨,恰巧与曼掌寨相邻,两个寨子共建了一个砖瓦厂,烧制红砖和缅瓦。插队两个月后,我因水土不服,两条腿长满脓疮,无法下水田耕犁,便被照顾安排到砖瓦厂来劳动。做砖瓦,第一步就是要把泥巴捣鼓得像糯米团,俗称“踩泥”,将生泥巴踩成熟泥巴。“踩泥”很重要,泥巴踩得越有黏性,越有韧劲,制作出来的砖瓦质量就越好。其他地方砖瓦厂都是用水牛来踩泥,唯独我们砖瓦厂,是用一头大象来踩泥。大象体重远远超过水牛,象蹄也比牛蹄大得多,“踩泥”踩得又快又好,所以我们厂烧出来的砖瓦质量上乘,远近闻名,供不应求。踩泥象名叫糯玛,是一头三十多岁母象,养象人是个六十多岁老波涛(大爷),名叫巴松波依。最让我佩服的是,若用水牛踩泥,要一个人专门跟在牛屁股后面,拉住牛鼻绳,不停地吆喝,有时还要用牛鞭抽打,但母象糯玛,却不需要缰绳牵拉,也不用吆喝或鞭打,巴松波依轻轻抚摸象鼻,温温柔柔说上几句话,母象糯玛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跨进大泥坑,迈开大步不停转圈,将泥巴踩得叭叭直响。巴松波依不喊停,母象糯玛就陀螺似的在大泥坑里转个不停……
我一打听才知道,巴松波依是曼掌寨手艺最高的老象奴,养了一辈子大象,据说能听懂大象的语言,能和象对话,再桀骜不驯的野象,经他的手调教,也会变成听话的家象。
当时我只有十六岁,充满幻想,也充满好奇心,很想拜巴松波依为师,学习养象技能。我就千方百计和巴松波依套近乎,傣家人喜饮酒,我就隔三岔五弄壶苞谷酒送他喝,很快,我们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我一有空就跑到曼掌寨去,帮巴松波依打扫象舍,陪他上山割象草,还和他一起骑着象到小河里洗澡。到了晚上,我们就坐在竹楼的阳台上,弄一盘油炸竹蛆当下酒菜,喝酒聊天。他给我讲了很多关于大象的故事,什么大象用象牙捅死扑咬乳象的老虎啦;什么有人捡到迷路的小象,把小象卖给了马戏团,结果遭到象群报复,把这个人种的五十亩玉米地全踩平了啦;什么独牙象在公路上拦下一辆满载甘蔗的卡车,把整车甘蔗全都抢走啦等等等等。当时我并没有要收集素材写动物小说的打算,完全是出于孩子气的猎奇心理,津津有味听他闲聊而已。在他给我讲的许多象故事里,印象最深的是两件事。第一件事是他说自己年轻时养过一头公象,长了一对非常漂亮的象牙。有一次他骑着这头象到黑森林石灰窑去拉石灰,半路遇到一对金钱豹。这头公象很勇敢,打退了这对金钱豹,等于是救了他的性命。后来土司看中公象嘴里漂亮的象牙,让他喂公象几桶酒糟,把公象灌醉后将象牙锯下来。他不忍心这么做,为报大象救命之恩,他把这头公象牵到密林深处放生了。第二件事是说他年轻时为土司养过战象。抗战末期,他养的战象在中缅边界的打洛江里还与日本鬼子打过一仗。不幸的是,再厚的象皮也难以阻挡机枪子弹,很多战象都被打死了,象血染红了半条打洛江,他还奉命去抢救过负伤的战象……
我与巴松波依这段友谊持续了六年,直到一九七五年我参军离开曼广弄寨。
数年后,我已是西双版纳军分区一名新闻干事,有一次我正在中越边境采写战地新闻,突然接到过去同寨插队的一位同学的电话,说曼掌寨老象奴巴松波依去世了。老人家重病期间曾多次提到我,还委托这位同学给我写信,说是要谢谢我曾多次送他酒喝。
这天夜里,我失眠了,躺在床上,脑子里就像放电影一样,出现一幕幕我与老象奴在一起生活、劳动和喝酒的情景。虽已阴阳两隔,但老象奴的音容笑貌却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我想,他养了一辈子大象,死后应当还和大象有点瓜葛,人生才算画上圆满的句号。我觉得被他放跑的那头大象应当从密林深处跑回寨子,在老象奴的坟墓前哀嚎三声,以示祭奠。想着想着,就根据老象奴的经历想出一篇小说来,取名《象群迁移的时候》。这是我的第一篇动物小说,也是第一篇写象的小说。
稿子写好后,投寄北京《儿童文学》,半个月就有了回音,编辑来信大大称赞了一番,鼓励我继续写这类有鲜明地域色彩的动物小说。
于是,我又根据巴松波依给我讲过的战象的故事,写了《最后一头战象》。
我想通过一头战象的传奇经历告诉读者:象是一种有情感、有灵性的动物,值得我们尊重和爱护。象及其他野生动物,和我们人类一样,都是地球母亲孕育的宝贵生命,我们要学会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回头看,自开始写动物小说,断断续续已有三十九年,也写了近六百万字的作品,描写过的动物种类也有五十多种,其中数量最多的就是描写象的小说,《象王泪》《象母怨》《白象家族》《象冢》《给大象拔刺》等等。这些写象的小说,不仅数量多,质量也比较整齐,均能受到读者好评。
应该感谢巴松波依,冥冥之中,是这位老象奴给了我写象的灵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