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提督手握军权,关上城门就能造反,那皇帝是如何防备的?
“我朝弧矢服天下,太平讵敢忘戎焉?”清朝在入关以前,是马背上生活的民族。顺治元年,满清王朝入关,清世祖顺治皇帝在中原登基。清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直到1912年,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最后一个封建国家宣告结束了。
清朝作为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初期初入中原的人口并不多,相比较中原的人口,满族人的几万人就如同九牛一毛。尽管满清处于统治地位,但不得不提防着其他族人。清王朝初建,一部分朝廷官员会从汉人中选拔,涉及到重要职位,还是会交由信任的族人担任。
军权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权力过大必定会威胁到皇权,自然还是会交由心腹忠臣。九门提督手握军权,关上城门就能造反,那皇帝是如何防备的?清朝时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官职,叫作“九门提督”,该职位的权力很大,如果不对其加以制约,担任该职位的人一旦有了二心,想要造反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由于该职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这个职位只能由皇帝身边的亲信担任,尽管如此,皇帝也对此人有所防备。九门提督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出现于康熙时期。康熙皇帝认为有必要加强皇城的守卫,需要专门设立一个部门,于是九门提督一职就产生了。
京城有九个大门进入皇宫,九门提督也是由此得名。九门提督的工作单一,只需要负责京城地区相关的安全工作即可。嘉庆统治时期,皇帝对于九门提督的重视更高了,其权力与地位也水涨船高。九门提督的职责很重,关系着朝廷的安稳。
九门提督的兵力有三万人左右,而且这部分人都是从全国各地的军队中挑选出来的最精锐的人。尽管这些士兵经过精心挑选,但皇帝为了更有保证,九门提督的领导者必须是他无条件信任的人,还是得从亲信中选出一个领导者。他们的待遇高于普通的士兵,其战斗力与忠诚度也高于普通的士兵。
除此之外,九门提督的职位一经确定,就不会轻易地做出改变。目的是为了减少大家的竞争,也是保证管理者的稳定,便于管理。尽管九门提督的领导者没有上升的机会,但也有不少贵族子弟愿意担任这个职位,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无比荣耀的职位,更何况就在皇城附近。
即使九门提督的领导人是皇帝亲信的贵族子弟担任,但其中也有不少贵族起了不该有的心思。皇帝内心十分清楚,历史上因争夺权力而两败俱伤的事件数不胜数。为了防止位高权重的九门提督对皇室产生威胁,皇帝专门设定了制衡它的机制,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才是关键。否则当一个人拥有难以制衡的权利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具有毁灭性的。
根据《清律》的记载,一品的九门提督会受到二品官员兵部尚书的制约,许多重要的决定都要经过兵部尚书的批阅、认可,方能实施。这就意味着权力再大的九门提督,也不可能对皇帝造成威胁。更何况在封建社会,反叛者直接诛灭“九族”,严重的后果让人不敢有谋逆之心。
除此之外,京城附近还有独立于九门提督,自身力量也比较强大的几支军队,这也是防止九门提督叛变的重要保证。这几支军队的力量集合起来,远远大于九门提督。在皇宫各个隐秘的角落中,还有近三千名的大内高手保护着皇宫的安全。这些高手是皇帝经过层层挑选、武功高强的人,他们身份隐蔽,难以查询,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九门提督被兵部的相互制约,又有大内侍卫随时保护着皇宫的安全,难以产生反抗之心。九门提督若想要反叛,京城周边的军队完全能够与之抗衡,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而反叛失败的结果必定是“满门抄斩”,没有谁愿意放着令人羡慕的官位不做,而冒险去做一些毫无益处的事。
九门提督虽然有着无限的权力,但管理者设立权力相互制约的制度,充分发挥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作用,权力有所限制,就不会造成权力滥用的情况而危害国家,危害社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这项制度沿用至今。如今的部门,不仅仅是受法律的制约,人员之间也相互制衡。一项好的制度不会被社会淘汰,它会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胤祐:康熙的残疾儿子,手握军权却不争位,死后雍正为其刻碑记功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二十五日,紫禁城内迎来了新生命的诞生,这位婴儿就是康熙帝的第七子——胤祐。胤祐的母亲是成妃戴佳氏,当时她只是康熙后宫中的一名无封号的庶妃,地位较为低微。尽管如此,胤祐的降生为戴佳氏带来了提升,她的社会地位和名分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通常情况下,妃嫔在生下皇子后,都会获得一定的封赏和地位的提升。例如,雍正的母亲德妃,在生下雍正之后便得以晋升为妃。然而,胤祐的出生却未能为戴佳氏带来明显的提升。原因在于,胤祐出生时被发现有身体缺陷,而戴佳氏出身于镶黄旗包衣,她的父亲仅仅是内务府的一名低级官员。因此,尽管胤祐是康熙的亲生儿子,戴佳氏依旧未能突破庶妃的身份,无法享受显赫的地位。
尽管如此,康熙依然给予了戴佳氏一些奖励。尤其是在胤祐出生后,康熙下旨将戴佳氏的家族从包衣中提拔出来,这是对她生育皇子的回报。然而,胤祐的命运注定不会平凡。他不仅因为母亲身份低微,又天生残疾,而且与其他兄弟相比,缺乏出众的才华,这使得胤祐的地位一直受到一定影响。
与胤祐年龄相仿的兄弟们,如雍正(胤禛)、胤祉和胤禩等,都是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人,因此胤祐显得有些平凡。唯一稍显平庸的兄弟是胤祺,原因在于他自小由康熙的嫡母仁宪太后亲自抚养,汉文水平较为欠缺。尽管如此,胤祺的母亲宜妃深得康熙宠爱,仁宪太后也亲自照料他,因此他并不算最逊色的皇子。
即便如此,康熙并未忽视胤祐。考虑到胤祐的残疾,康熙曾一度考虑将胤祐过继给自己早逝的弟弟顺治帝的最小儿子——纯亲王隆禧。隆禧自幼失去父亲,康熙对他格外疼爱。尽管隆禧在19岁时去世,但他在去世前留下了一名遗腹子。康熙为这名婴儿取名富尔祜伦,并将隆禧的亲王封号继承给他。然而,富尔祜伦年仅未满一岁便去世,致使隆禧一脉断绝。
在胤祐出生时,康熙正深受失去幼弟之痛的困扰。得知胤祐天生残疾后,康熙一度产生了将胤祐过继给隆禧的念头,并让他继承亲王封号,以便保障胤祐未来的生活。尽管这个计划未能实施,但这一安排反映了康熙对胤祐的关怀。
胤祐的出生让他的身份显得更加复杂。由于他身体缺陷,且没有正式的宫殿居所,他的幼年生活非常孤立。他被称为“七阿哥”,但与其他皇子相比,他的存在显得格外尴尬。尽管如此,胤祐并未因此气馁。他刻苦学习,努力克服身体的障碍,最终成为一位文武双全的人。虽然他有残疾,但并不严重。到了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准备亲征蒙古准噶尔部时,胤祐主动请求出征,展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华。康熙对这位勇敢请缨的儿子十分惊讶,并决定将镶黄旗的精锐部队交给他指挥。
在战场上,胤祐的表现极为出色,他不仅获得了士兵的尊敬,还因此建立了赫赫战功。康熙对他重新评估后,决定放弃将他过继给隆禧的计划。最终,胤祐凭借自己的军功,获得了应有的荣誉。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康熙首次为自己的皇子们封爵,年长的胤禔和胤祉被封为郡王,而年轻的胤祺、胤禩、胤祐和雍正则被封为贝勒。这个封号进一步提升了胤祐的地位,也让康熙更加认可他在军事上的才能。随着胤祐的军事才能逐渐展现,康熙开始对他有了新的评价。
胤祐并没有因拥有军权而去争夺帝位。他清楚自己与其他兄弟相比并无显赫优势,因此始终保持低调,专心履行自己的职责。尽管如此,他仍然在军事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康熙晚年时,胤祐负责军务,成功改善了八旗军队中的腐败风气,树立了廉洁治军的榜样。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祐被晋封为淳郡王,戴佳氏因其成就被封为成妃。随着时间的推移,胤祐逐渐得到康熙的赏识。尽管他一直保持低调和谦逊,但最终他也获得了应有的荣誉和职位。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胤祐再次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他接管了正蓝旗的军务,并通过严格管理清理军中的腐败现象,赢得了康熙的高度评价。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雍正十分赞赏胤祐的廉洁治军,并将他晋封为淳亲王。
尽管胤祐在晚年始终未参与政务,但他凭借对军务的专注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最终赢得了雍正的认可与尊重。直到他去世,雍正为他撰写了碑文,并为他上了“度”字谥号,称赞他“敬谨小心,安分守己”。胤祐的晚年相对安稳,直到雍正八年(1730年)去世,享年50岁。
胤祐去世后,由于长子弘曙被革除世子身份,胤祐的爵位由其第六子弘景继承。雍正出于手足之情,将戴佳氏接回紫禁城养老,直至乾隆时期去世。胤祐的孙子永鋆因与和珅家族有婚姻关系,也因与嘉庆帝的矛盾而导致家族衰败。
尽管胤祐一生坎坷,但凭借自己的努力与低调,他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应得的地位与尊重。
原创九门提督手握军权,关上城门就能造反,那皇帝是如何防备的?
“我朝弧矢服天下,太平讵敢忘戎焉?”清朝在入关以前,是马背上生活的民族。顺治元年,满清王朝入关,清世祖顺治皇帝在中原登基。清朝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直到1912年,它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最后一个封建国家宣告结束了。
清朝作为第二个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期,其统治时间长达268年。初期初入中原的人口并不多,相比较中原的人口,满族人的几万人就如同九牛一毛。尽管满清处于统治地位,但不得不提防着其他族人。清王朝初建,一部分朝廷官员会从汉人中选拔,涉及到重要职位,还是会交由信任的族人担任。
军权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权力过大必定会威胁到皇权,自然还是会交由心腹忠臣。九门提督手握军权,关上城门就能造反,那皇帝是如何防备的?清朝时期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官职,叫作“九门提督”,该职位的权力很大,如果不对其加以制约,担任该职位的人一旦有了二心,想要造反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由于该职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以这个职位只能由皇帝身边的亲信担任,尽管如此,皇帝也对此人有所防备。九门提督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出现于康熙时期。康熙皇帝认为有必要加强皇城的守卫,需要专门设立一个部门,于是九门提督一职就产生了。
京城有九个大门进入皇宫,九门提督也是由此得名。九门提督的工作单一,只需要负责京城地区相关的安全工作即可。嘉庆统治时期,皇帝对于九门提督的重视更高了,其权力与地位也水涨船高。九门提督的职责很重,关系着朝廷的安稳。
九门提督的兵力有三万人左右,而且这部分人都是从全国各地的军队中挑选出来的最精锐的人。尽管这些士兵经过精心挑选,但皇帝为了更有保证,九门提督的领导者必须是他无条件信任的人,还是得从亲信中选出一个领导者。他们的待遇高于普通的士兵,其战斗力与忠诚度也高于普通的士兵。
除此之外,九门提督的职位一经确定,就不会轻易地做出改变。目的是为了减少大家的竞争,也是保证管理者的稳定,便于管理。尽管九门提督的领导者没有上升的机会,但也有不少贵族子弟愿意担任这个职位,在他们看来,这是一个无比荣耀的职位,更何况就在皇城附近。
即使九门提督的领导人是皇帝亲信的贵族子弟担任,但其中也有不少贵族起了不该有的心思。皇帝内心十分清楚,历史上因争夺权力而两败俱伤的事件数不胜数。为了防止位高权重的九门提督对皇室产生威胁,皇帝专门设定了制衡它的机制,权力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平衡才是关键。否则当一个人拥有难以制衡的权利时,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具有毁灭性的。
根据《清律》的记载,一品的九门提督会受到二品官员兵部尚书的制约,许多重要的决定都要经过兵部尚书的批阅、认可,方能实施。这就意味着权力再大的九门提督,也不可能对皇帝造成威胁。更何况在封建社会,反叛者直接诛灭“九族”,严重的后果让人不敢有谋逆之心。
除此之外,京城附近还有独立于九门提督,自身力量也比较强大的几支军队,这也是防止九门提督叛变的重要保证。这几支军队的力量集合起来,远远大于九门提督。在皇宫各个隐秘的角落中,还有近三千名的大内高手保护着皇宫的安全。这些高手是皇帝经过层层挑选、武功高强的人,他们身份隐蔽,难以查询,是皇帝最信任的人。
九门提督被兵部的相互制约,又有大内侍卫随时保护着皇宫的安全,难以产生反抗之心。九门提督若想要反叛,京城周边的军队完全能够与之抗衡,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而反叛失败的结果必定是“满门抄斩”,没有谁愿意放着令人羡慕的官位不做,而冒险去做一些毫无益处的事。
九门提督虽然有着无限的权力,但管理者设立权力相互制约的制度,充分发挥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作用,权力有所限制,就不会造成权力滥用的情况而危害国家,危害社会。随着社会的变迁,这项制度沿用至今。如今的部门,不仅仅是受法律的制约,人员之间也相互制衡。一项好的制度不会被社会淘汰,它会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