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里的内外功究竟是什么东西?
常看武侠小说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在中国武侠小说的体系中,武功大体上分为内功和外功两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暗器、棍棒、轻功等不同的分支。大体上,在各类小说中,主角多是内外兼修的角色,但如果能把内功或者外功修炼到极点,也能被称为武林中头部级别的高手。但是武侠小说中的这些内外功,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古语有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个外练筋骨皮很好理解,锻炼人身体上的筋骨皮肉,便是在锻炼自己的外功。也即是说,那些在健身房中举铁长跑的大哥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修炼自己的外功。
但在真正的武学锻炼中,外功修炼就比较辛苦了。我们都知道,修习咏春拳时需要不断的用自己的肉体去击打坚硬的木人,修炼泰拳时也需要用身体的关节去击打各种重物。甚至还有传言,在年轻的泰拳学习者入学时要栽下一棵树,这棵树会随着学习者一起长大,在此期间需要不断的击打树木,知道能一脚将其踢断,才能算是真的出师。
这样艰苦的修炼过程,其实都是为了让自己的骨骼不断的微骨裂,然后自我修复。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击打部位的骨骼会越来越坚韧,皮肤也会生出一层厚厚的老茧,这样外功就算初步练成了。
而内功修炼,则玄妙的多。在武侠小说的解释中,内功修炼者能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吸取天地间的力量,将其收集在自身体内,并在战斗中使用出来。内功修炼者,不需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肉体,将内功修炼至大乘,即便是白须老人婷婷少女,都能轻易击败多名敌人。《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以及《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武侠小说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只修炼一种武艺,多的是内外兼修,因此内功分至刚至强和以柔克刚两种。像许多小说中描写的丐帮武艺就是至刚至强的典型,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就是很好的例子。修炼至刚内功之人,在修炼外功也会体现出来。而修炼至柔内功之人,使用的外功也是以柔克刚。
在手游《神雕侠侣2》中,也有这样的内外功划分。像修炼至刚至强的九层龙象功的金轮法王就是典型的外功侠客,而修习多年玉女派内功的杨过小龙女便是内功侠客。除此之外游戏还分封印、治疗等多种侠客,侠客之间的多种技能组合还能开发出不同的玩法。是“内练一口气”还是“外练筋骨皮”就等你来选择。

武侠小说中的长啸与内功
记得阅读武侠小说中常常描写大侠们修炼神功会出现很多奇异举止,比如长啸,提到长啸不得不提金庸先生的《神雕侠侣》,小说描写杨过内功初成长啸的段子里提到个例子,即“明朝之时.大儒王阳明夜半在兵营练气,突然纵声长啸,一军皆惊”。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史书上记载平叛宁王之时,王阳明随军为司马,于某夜炼气有所得,盈满而不可宣泄,中夜之时,长啸军中,声震三军而绵延竟夜。其实这段例子不仅仅《神雕侠侣》上提到,与金庸齐名的梁羽生先生也在自己的作品上也提过,下面我们不妨将三部有类似描写的小说列举出来:
【金庸《神雕侠侣》》(1959年5月20日—1961年7月8日) 】 坐了约莫半个更次,突然间眼前似见一片光明,四肢百骸, 处处是气,口中不自禁发出一片呼声,这声音犹如龙吟大泽,虎啸深谷,远远传送出去。 黄药师当他起身穿衣,早已知觉,听到他所发奇声,不料他内功竟然进境至斯,不由得惊喜交集。 原来一人内功练到一定境界,往往会不知不觉的大发异声。后来 大儒王阳明夜半在兵营练气,突然纵声长啸,一军皆惊,这是史有明文之事。 此时杨过中气充沛,难以抑制,作啸声闻数里。程英、陆无双固然甚是讶异,连山后李莫愁听到也是暗自惊骇,但她料想定是黄药帅吞吐罡气,反正他不会出手,却也不用惧怕。哪料到杨过既受寒玉床之益,又学得《玉女心经》与《九阴真经》的秘要,内功积蓄已厚,日前黄药师为他疗伤,桃花岛主内功的门路与他全然不同.受到这股深厚无比的内力激发,不由自主的纵声长啸。 【梁羽生《联剑风云录》(1961年7月3日—1962年11月25日)】 激战之中听得乔北溟的练功静室之内突发奇声,有如龙吟大泽,虎啸空谷!霍天都夫妇不约而同的停下手来,长啸中忽又听得“..”然一声,突然中断,厉抗天又惊又喜,低声说道:“霍天都你还不赶快逃命!” 霍天都深通武学,一听得乔北溟的啸声,便知道他是在静室之内练功,即将到了功德完满的境界。原来静坐练功,必要经过“风、喘、气、息”四个大关,练功之初,幻觉特多,静坐中会突有“万窍洒洒生清风”的感觉,是为“风”关;在这一阶段,最易走火入魔。到了第二阶段,真气充满四肢百骸,练功者自然会发出深长而急促的呼吸,是为“喘”关;到了第三阶段因喘急而发奇声,像此时乔北溟的发为长啸,便是已过了“气”关。乔北溟的怪喘还不算骇人, 相传明代理学名家王阳明在军中静坐,一夜声气俱发,万马皆惊,那更是骇人了。 在通了气息之后,转为宁静和平,便是过了“息”关,大功告成了。 (按:友人何小孟君在所著的《武林见闻录》中,曾有一篇谈及“静坐与武功”,对“风、喘、气、息”这四大关有详细解释,可以参考。) 【梁羽生《狂侠天娇魔女》(1964年7月1日—1968年6月23日)】 就在此时,忽听得禅房内有异声发出,初起时宛若游丝袅空,音细而清,忽而一个拔高,竟似龙吟大泽,虎啸空谷! 驼背老人大吃一惊,原来这是闭关练功功行圆满前一刹那的预报。静坐修练上乘内功,有四个境界。第一关是“风”,静坐中陡觉“万窍洒洒生清风”,这是真气开始在体内畅通的阶段。第二关是“喘”,练功者觉得真气充满体内,处处是气,便自然而然地要发出深长而急促的呼吸,但与普通的喘气不同,并无 难受之感,而是喘得安适愉快。第三关是“气”,坐中因喘急而发奇声,这便是气达重关,功行将满的境界。清诗人龚定庵有夜坐诗云:”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说的大抵就是这个境界的迹象与感受了。 驼背老人大惊之下,顾不得再去追击慧寂神尼,便要闯进禅房。蓦地“砉”然一声,啸声突然中断。禅房中的明明大师已过了第四关通“息”的阶段。所谓通息,即是神功已成,转为和平宁静的气息。 修练内功完成前大吼一嗓子的描写三段文字极为类似,其中前两段都提到王阳明,根据小说连载时间来看梁羽生的《联剑风云录》在后,有可能借鉴过金庸,梁羽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也做了一些更“专业”的补充,根据友人著作《武林见闻录》提出风、喘、气、息四个大关(佛门坐禅调息便是这四种相)。之后的创作中梁羽生还将这个桥段再次用到《狂侠天娇魔女》中。 何小孟先生的《武林见闻录》本人并未阅读过,但“静坐与武功”既然提到四大关必与佛门静坐修行中有关内容相关,这里不妨附一篇: 初入禅调息法者,息有四种相,一风、二喘、三气、四息。前三为不调相,后一为调相。云何为风相?坐时则鼻中息出入,觉有声,是风也。云何喘相?坐时息虽无声,而出入结滞不通,是喘相也。云何气相?坐时息虽无声,亦不结滞,而出入不细,是气相也。云何息相?不声、不结、不粗,出入绵绵,若存若亡,资神安隐,情抱悦豫,此是息相也。守风则散,守喘则结,守气则劳,守息即定。坐时有风、喘、气三相,是名不调。而用心者,复为心患,心亦难定。若欲调之,当依三法。一者下著安心(即系心脐间或脐下);二者宽放身体;三者想气遍毛孔出入,通行无障。若细其心,令息微微然,息调则众患不生,其心易定。是名行者初入定时调息方法。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息调相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
武侠小说里的内外功究竟是什么东西?
常看武侠小说的朋友,大概都知道,在中国武侠小说的体系中,武功大体上分为内功和外功两种,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衍生出暗器、棍棒、轻功等不同的分支。大体上,在各类小说中,主角多是内外兼修的角色,但如果能把内功或者外功修炼到极点,也能被称为武林中头部级别的高手。但是武侠小说中的这些内外功,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古语有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个外练筋骨皮很好理解,锻炼人身体上的筋骨皮肉,便是在锻炼自己的外功。也即是说,那些在健身房中举铁长跑的大哥们,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在修炼自己的外功。
但在真正的武学锻炼中,外功修炼就比较辛苦了。我们都知道,修习咏春拳时需要不断的用自己的肉体去击打坚硬的木人,修炼泰拳时也需要用身体的关节去击打各种重物。甚至还有传言,在年轻的泰拳学习者入学时要栽下一棵树,这棵树会随着学习者一起长大,在此期间需要不断的击打树木,知道能一脚将其踢断,才能算是真的出师。
这样艰苦的修炼过程,其实都是为了让自己的骨骼不断的微骨裂,然后自我修复。在这样不断重复的过程中,击打部位的骨骼会越来越坚韧,皮肤也会生出一层厚厚的老茧,这样外功就算初步练成了。
而内功修炼,则玄妙的多。在武侠小说的解释中,内功修炼者能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吸取天地间的力量,将其收集在自身体内,并在战斗中使用出来。内功修炼者,不需要反复锤炼自己的肉体,将内功修炼至大乘,即便是白须老人婷婷少女,都能轻易击败多名敌人。《神雕侠侣》中的小龙女,以及《倚天屠龙记》中的张三丰就是很好的例子。
但武侠小说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只修炼一种武艺,多的是内外兼修,因此内功分至刚至强和以柔克刚两种。像许多小说中描写的丐帮武艺就是至刚至强的典型,降龙十八掌、打狗棒法就是很好的例子。修炼至刚内功之人,在修炼外功也会体现出来。而修炼至柔内功之人,使用的外功也是以柔克刚。
在手游《神雕侠侣2》中,也有这样的内外功划分。像修炼至刚至强的九层龙象功的金轮法王就是典型的外功侠客,而修习多年玉女派内功的杨过小龙女便是内功侠客。除此之外游戏还分封印、治疗等多种侠客,侠客之间的多种技能组合还能开发出不同的玩法。是“内练一口气”还是“外练筋骨皮”就等你来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