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布衣书生走天下

更新时间: 2025-09-17 17:19:46

阅读人数: 486

本文主题: 布衣书生

来源:雪球App,作者: 乌托不用帮,(https://xueqiu.com/2062423542/176619790)

因没有关注作者,无法在作者文章下面评论,故开一帖谈谈作者在文章中谈到的一个极其“错误的观点”。 当然,可能我的观点才是极其错误,故打上双引号。

首先,我非常认同作者里面提到的孙子兵法中虚实篇的含义,讲的很好(虽然里面的文字大多是书中作者的原文),孙子的“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是何等的高见,在此就不做讨论。 只讨论作者根据孙子兵法中的观点,延伸到股市中的观点做个讨论(先将文章中的观点截图贴出)

首先,作者说散户的优势是机动灵活,这简直就是大错特错! 散户的机动灵活才是最大最大的弊端 。殊不知,大量的散户正是因为买卖自由,才长时间陷于频繁交易之中导致亏损!

我举个例子:为什么很多人买房能赚到钱,不是买房的人有多聪明,而是因为房产金额过大,不好交易,大部分买房赚钱的人都是因为被动赚钱,买房之后短时间内交易不了,被动持有一年、两年甚至五年,最终才赚得收益。 如果房产像股票一样买卖那般自由灵活,能有多少人赚钱,今天出个新闻国家说房价不能涨,明天出个政策限制买卖,一般人早就抛出,哪可能赚钱。 毫不夸张的说,95%的买房赚钱的人都是不能随便交易,被动长时间持有,才最终赚取收益。

大家好好想想,股票是不是正因为交易太过于简单,太过于灵活,导致大家频繁交易最终亏损。 今天这个公司出个公告年报不达标跌一跌,明天出个利空跌一跌,散户一慌,赶紧抛出手中筹码。大家都认真回忆一下,两年前,三年前,或是五年前,是不是都持有过很多好公司,持有过当时也是花了大量时间研究的好公司,但正是因为被市场的各种信息迷惑,导致最终轻意卖出而错过!!如果交易不是这么灵活,如果被动锁仓两年三年,是不是也享受到3倍5倍的收益? 大家要明白 ,正因为交易简单灵活,机构和庄家才会不断放出利好或利空的消息刺激大家随便买卖,这么简单的道理 ,怎么被作者说成这是散户的优势了!! 此真乃荒缪!!!!! 交易简单且灵活,这才是散户最大的劣势!!

再来,文章中说散户投研能力差,这一半对一半错。为什么? 散户投研能力是差,但多少也算是一个投资者,多少应该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简单调研能力(那种大爷大妈纯小白不在讨论范围,这种人亏了钱是活该,强者心态,啥都不付出就想赚钱)。 那于一个公司,公司处于行业,基本的模糊的定性必然要具备,基本的财务知识必然要学习,基本的公司经营情况必然要跟踪跟踪,所以,这是个人的勤奋和学习能力的问题,不能算作先天的劣势。但散户又确确实实没有机构庞大的调研队伍,又接触不到机构所能接触到的专业且详细的经营数据,所以我说一半对一半错。

好,“批评”完作者的观点,我说下个人的一点拙见。 散户的优势是什么? 1、是钱,是一笔属于自己的钱,是一笔属于自己且完全由自己支配的钱。2、是时间,是自己主观上想投资多久就投资多久的时间 。

1、钱!要记住,个人投资者的钱永远没有赎回的压力 ,增加主业收入,不断的拿出一笔、两笔、十笔永远用不到的钱去做投资。然后不要融资、不要借债,只要你能坚持,在心态上你已胜过大部分的人。

2、时间!个人投资者永远没有投资的时间限制(基金有一年期、三年期等)。用自己永远用不到的钱去做投资,你的心态才能支撑你的持仓不断穿越不同周期。投资是时间的艺术,理解公司需要时间,进入后等待收获也需要时间。好的公司不是一天两天就做到,是一年、三年、十年才得以成功,要想真正获得高收益,你只能用时间去陪伴。

机构调研能力强,但永远有赎回的压力 ,有基金排名的压力 ,有业绩的压力,他们的动作很多都是基于外部因素,出发点却并不是长期站在公司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他们的动作怎么能不偏 ? 而个人投资者却完全没有这些压力,不用考虑业绩(收益不用公开 ),不用有赎回的压力(自己的闲置资金),更没有排名的压力(投资是为了让自己以后变的更自由,不是与人争高低)!

只有让投资的钱用对了,时间上不在意了,你才能心态平和,你才能有主控权,动作上要绝对的理性。 “不要借债投资” “如果不想持有十年,就不要持有一分钟” 这些简单而又通俗的道理,基本都听过,这揭示的道理也人人都懂,这所说的不也是钱和时间嘛。有经历的人和没经历的人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就是一个人经历了一些事情,会慢慢得出一些道理,这些道理不是什么秘密,但没经历的人就是不懂或者没当回事,一定要经历一些事情后才慢慢明白。最后又告诉别人,如此循环反复。

我大致看了作者发的几篇文章 ,作者的水平完全在我之上,且是一个好学之人,抛开以上所有观点,作者是一个值得我去学习的人

《布衣书生走天下

长城到底有什么用?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今天,跟大家聊聊长城,一次性讲透。 关于长城,有个经典的谣言,还曾被写进了小学语文课本,说:在月球上,唯一能看到的地球人工建筑就是长城。 多年后,我才知道,原来这个谣言还不是教科书原创,第一个这么说的是胡适,他在《胡适日记全编(1931-1937)》中写道:“兄弟又见法国一本书上说,假如人能到月亮里面去,俯视地球上的建筑,只有万里长城,此亦可见我们民族的文化精神。” 很多年来,大家对此都感到骄傲,谁也没怀疑过书本的对错。尽信书不如无书,应试教育下敢质疑的人太少了。 其实,稍微想一下就能看穿,哪怕一根头发再长,只要离得远就看不到,因为它很细啊。长城也是一样的道理。 话说回来,既然长城如此单薄,它有什么用呢?它能挡住草原骑兵吗? 华夏大地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打了几千年,只要一有机会,游牧民族就会骑着马过来抢劫一番。特别是遇到天灾,游牧民族更是不得不南下抢粮食。 所以,中原王朝必须在北方边境线上驻守大军,随时准备应战。 汉武帝很牛,派卫青霍去病逐匈奴于漠北,试图把大军驻守在蒙古草原上。但后来发现,守不住,因为运粮成本太高了。 古代没有火车,从后方往前线运粮食,只能靠牛车,还要有运粮部队押送。牛要吃饲料,运粮部队也要吃饭。一般来说,从后方往前线运20车粮食,运到前线还剩10车,其他都被路上吃了。然后,给前线士兵留1车,剩下9车还得带走,因为运粮部队回去的路上还要吃饭。 路途越远,道路越崎岖,运粮成本越高。据记载,征匈奴,运粮成本是30倍;汉武帝打西南夷,由于湖南贵州地形崎岖,运粮成本高达120倍。就好比我点10块钱的外卖,你跟我说配送费是1200元,感受一下。 可能有人说,那就像游牧民族一样畜牧,靠吃牛羊为生。可是,要靠草场来养牛羊,就不能总在一个地方待着。因为一块草地,稍微吃一下,草就吃完了,必须换一块草地。游牧民族,之所以“游”,就是因为要逐水草而居,必须不断迁徙。 也许还有人说,那就让汉军骑兵在草原迁徙呗,为什么一定要定居呢? 问题是,如果你是汉军的将领,你手里有帝国最精锐的骑兵,还吃喝不愁,远离朝廷,你为什么不独立呢?时间一长,这些汉军骑兵就变成第二个匈奴了。 正因如此,历史上中原王朝可以无数次打败游牧民族,但永远无法根除游牧民族对北方的威胁。只要大军撤回来,没过几年,游牧民族的骚扰又来了。 最好的办法是,屯垦。不打仗的时候,让军队参与农耕生产,同时大量移民过去种田。这样的话,军队所需的粮草,就能直接从当地征收,降低运粮成本。 另外,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种粮食。400毫米等降水量线是游牧与农耕分界线,400毫米降水量以上适合种粮食,低于400毫米就只适合长草放牧。

所以,汉武帝虽然都打到了匈奴王庭,但他守不住,最后还是退回来了。在适合种粮食的地方屯垦才是最经济的。 整个北方边境线,靠这点军队种地是不够的。还得有大量移民过来,给优惠政策,让大家在这里种地。 种地没问题,很多土地还是白给的。但是如果三天两头,就有游牧骑兵过来抢劫,这谁能受得了。就怕那种一两百人的游牧骑兵,四下出击,抢了就跑。等官军赶到,早就找不到人了。 怎么办呢?怎么让农民安心的在边境附近种粮食? 最好的办法,就是修长城。长城肯定挡不住草原大军,但可以阻止以抢劫为目的的小规模袭扰,不能来点小部队就把所有财富都抢走了。而且每隔一段还有烽火台,可以及时预警,四周的军队都会赶来支援。 可见,长城不是一道简单的墙,它是一整套的防御体系。 注意,万里长城的中段大致是沿着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修建的,这不是巧合。原因就在于只有长城以内才适合种粮,而长城以外就算打下来,也占不住。

还有个问题,劳民伤财修建万里长城,真的有用吗? 首先,不要把古人当傻子。在秦统一前,赵国、燕国和秦国就修建了长城。实际上没修多少,他只是把三国的长城连起来了。而自后,除唐、宋、清三朝未修筑长城外,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王朝都有大规模修筑长城的行为。 其次,从经济上看,修长城绝不是劳民伤财。 黄仁宇、吴思先生都曾以明代为例计算过长城的成本。吴思先生的计算是,大致修建1英里的长城花费白银7542两,而大军出征,八万人马一年的耗费是979万两白银,它足够修建1300英里的长城。可见,修长城比打仗划算多了。 历史上文人对长城评价大多都不好,写的诗也都跟劳民伤财的主题有关。我猜测,可能跟孟子说过的那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有关,儒家更相信仁者无敌,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最起码从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看,长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不过,如果一个王朝失去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只能靠长城被动防御时,必定是在走下坡路了。就像长江一样,如果有王朝被打得退到长江以南,试图依靠天堑来苟延残喘,也许真的能划江而治,但想再次收复中原是不可能了。 教员曾说:消极防御实际上是假防御,只有积极防御才是真防御,才是为了反攻和进攻的防御。 所谓消极防御,就是只躲在长城后和城堡里,等着游牧民族来进攻骚扰,依托城墙进行防守,基本不敢出城野战。 所谓积极防御,就是把长城和城堡当作休整和后勤保障点,军队不定期主动出击,远征大漠,对不愿臣服的游牧部落反复打击,分而治之,打散为止,不允许有统一的游牧政权出现。 汉唐明等朝代初期,执行的都是积极防御战略,也让游牧民族对中原不能构成威胁。而朝代中后期,最典型的就是明末,执行的就是消极防御。一旦消极防御,基本上就是处处挨打,根本守不住,己方越打越弱。 上市公司也是如此,如果只能靠垄断形成的护城河来苟延残喘,也许还能赚一段时间钱,但任何护城河都不是牢不可破的,迟早会有竞争对手冲进来彻底打败它。

年已不惑还是"布衣书生"的班超何以誉为东汉王朝最伟大的英雄?

班超,生于公元32年,出自史学世家。其父班彪为著名史学家,兄班固则是《汉书》的撰写者,还编写了《白虎通义》和《两都赋》,妹妹班昭不仅续写《汉书》,还创作了《女诫》和《大雀赋》。然而,年轻时的班超并没有显现出非凡之处。直至三十岁时,班超随母亲迁往洛阳,并在长兄班固进京担任校书郎后获得了一份文书抄写的工作,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文人”生活。

那时的班超,尽管年过三十,依然是个普通的书生,日复一日地在文书工作中忙碌,收入不高,生活平凡。然而,这个时候的班超并没有止步于平凡。在进入“不惑之年”后,班超才意识到,仅仅抄写文书并不能成就一番伟业。于是,他决定走出一条新的路,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从那时起,他怀抱着自己的理想,开始投身于更具挑战和成就的事业,期望在余生中大放光彩。正如古人所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机会终于降临。公元73年,汉明帝为了恢复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命令奉车都尉窦固统兵出征,并分四路攻打北匈奴。由于班家与窦家是世交,班超便请求随窦固一同出征。窦固出于情谊同意了班超的请求,给予了他一个名为“假司马”的职位。然而,班超刚一踏入军营,便展现了非凡的胆略与智慧。第一次与匈奴交锋时,他毫不犹豫地亲自上阵,击杀了多名敌军士兵,展现了非同寻常的勇气与能力,丝毫不见“文弱书生”的影子。窦固因此对班超刮目相看,并赋予他更多的责任。

班超“投笔从戎”的故事由此展开,他也因此积累了不凡的军功,为自己的英雄之路铺平了道路。

不久后,班超便得到了出使西域的机会。公元74年,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任务是安抚与匈奴为敌的西域国家。他与郭恂率领三十六名汉军前往鄯善国(今新疆罗布泊一带),为了疏通西域的局势,班超在短短几天内便察觉到鄯善王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意识到匈奴派使者前来威胁。于是,班超果断地做出决策,在夜间组织了对匈奴使者的火攻。他亲自领导的三十六名士兵突袭敌营,击败了匈奴军,成功捣毁敌人,使鄯善国的国王心生恐惧,并送出王子作为人质,表示愿意归顺东汉。

班超的英勇与果断不仅帮助东汉巩固了西域的局势,也让他逐渐赢得了朝廷的高度评价。汉明帝见班超的卓越才能后,对他给予了更多重任。公元74年,班超再次出使西域,进行更加艰巨的任务。这一次,他首先来到于阗国(今新疆和田),通过巧妙的策略打击了当地大巫师,成功让于阗国王归顺东汉。随后,他又顺利平定了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将一度被匈奴扶持的傀儡王推翻,扶持了新的国王。

经过不到两年的努力,班超不仅成功地安定了西域的两个关键国家,还加强了东汉在西域的控制与影响力。

然而,班超并没有就此满足。公元76年,汉章帝继位后,下令班超返回中原,但班超没有选择回国享受荣誉,而是坚定地选择了继续留在西域,保持对当地局势的掌控。班超通过一系列“以夷制夷”的政治手段和军事行动,稳住了西域的局势,最终将西域大部分国家纳入东汉的控制之下,展现了他的非凡智慧和卓越能力。公元91年,汉和帝封班超为西域都护,赋予他全权管理西域事务的重任。

班超在西域的长期努力和卓著成绩,使得东汉王朝在西域的影响力达到巅峰,东汉的边疆得到了极大的安定。直到公元102年,班超完成了他在西域的伟大事业后,才携子回到中原。

班超的传奇一生不仅仅是个“英雄”的故事,更体现了一个人如何在不同的阶段发挥最大潜力的历程。他的成就证明了:“老骥伏枥,壮心不已”,无论年纪如何,真正有志之人总能在适当的时机发光发热。班超的伟大功绩,至今为世人铭记。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