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黄的准考证,青春的回忆,那些年东莞人经历过的高考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高考也成为应届考生亲属的“当年大事”。今年高考适逢端午小长假,不少应届高考生的家长都打算趁着放假,或亲自送孩子去赴考,或在家准备营养大餐迎接孩子的“凯旋”。与现在的“大阵仗”相比,以前的东莞的考生又是怎样赴考的呢?跟着一组老照片,看看那些年东莞人经历过的高考时刻。
1988年的准考证,比今年应届考生的年龄还要大上一轮。当年的文科生也是要考物理、化学、生物的!
时间来到1992年,当年在湖北省参加高考的占先生,毕业后来到东莞工作生活。当年还是分文理科,但看科目是全部都要考一遍的节奏啊。
到了21世纪,我们的准考证是过塑保护的。2005年,广东考生考的还是3+X。从准考证上看,这位是物理班的同学呢!
2005年参加高考的同学,还记得这张成绩证书吗?当年是打电话查分后,再回学校领取成绩证书的。
考试前的狂欢,是放松,也是鼓劲
2008年,常平某中学,高考前一晚,大家堆起高高的“红牛”,祝愿高考红红火火、牛气冲天。
2008年,常平某中学,高考前一晚,班主任交代完注意事宜,默默地在黑板上写下祝福语。
准备上考场啦,我们有信心!从照片可见当面粗框眼镜是多么的流行,简直一枝独秀。
2007年,东莞部分镇街才设有考场。为了方便考生,不少学校都会提早一天统一接送学校到考场附近下榻,熟悉环境。
2007年,沙田中学的师弟师妹们欢送高三学习上考场。
当年,沙田镇考生乘坐沙田公共汽车专车前往位于虎门的考场。
沙田中学2008届的高三考生应该对这场雨印象深刻,当天下大雨,学生等候上车前往位于虎门的考场。
到了2015年,高考欢送仪式更热闹。
走过的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次“壮胆之旅”。
考完啦!学习资料还得“一代传一代”
2018年6月8日,东莞外国语学校,高考结束后,把学习资料留给师弟师妹。
2018年6月8日,东莞外国语学校,高考结束后,把学习资料留给师弟师妹。

视篮球为生命的城市东莞之魂城市名片永不灭中共东莞市委台港澳工作办公室
在东莞打车,跟司机说去体育馆,一般的哥都会把你带到位于南城区的东莞市体育馆,也就是媒体和球迷习惯称呼为“莞城体育馆”的地方,这里最显着的标志便是门口广场上矗立的那座十年前建造的篮球雕塑,雕塑底座上刻着一排金色大字:“全国篮球城市”.就像这座雕塑一样,十年来,东莞为篮球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篮球也成为东莞人最自豪的名片,写入了整座城市的血脉。
群众基础家家有篮球迷,村村有篮球场
晚上11点20分,东莞大朗镇文化广场上的4片篮球场已经过了熄灯时间,但其中三片上仍有不愿离去的人在借助路灯照过来的微弱光亮继续打着比赛,场地周围则起码吸引了数十名路人驻足观看,而另一片场地上则有一个十五六岁的男孩独自一遍一遍地练习罚篮。
上述场景对于东莞市体育局副局长朱伟光来说简直太平常不过了,“东莞的篮球氛围就是这样,家家都有篮球迷,村村都有篮球场。”他告诉记者。早在十年前,被授予“篮球城市”称号时,东莞市有记录的各种篮球场地就超过了20000个,其中达到比赛标准的场地近2100块,像莞城体育馆、大朗体育馆这样的大型综合篮球馆,如今东莞32个镇区里有2/3都建成并投入使用了。以中堂镇袁家涌村为例,这个常住人口也就1万左右的村子拥有10个篮球场,其中6个都是灯光球场,和东莞绝大多数公共篮球场一样,这些球场都是免费对外开放的。“应该说东莞各级政府对于篮球项目的扶持都是非常大的。”朱伟光说。
那么这么多篮球场,利用率多高呢?“到了暑假啊,这么多球场都还不够用呢。”在南城区体委工作的张冠豪说,平常他也经常与朋友们相约去各个区或村里的球场打球,不时还能碰到几个水平相当高的“街头乔丹”,“有些就是村民,别看他们年纪挺大的了,打球真厉害,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阿豪说,“在东莞打球,你可能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一个不知名的路人给‘灭’了。”
职业土壤民企打造职业篮球梦幻市场
如果年轻几十岁,林叔肯定就是那种能在东莞街头逮谁“灭”谁的民间篮球高手,三年前这位当时已经71岁的宏远集团创始人还在一场友谊赛里打满48分钟,投中了10个三分球,独得42分,帮助本队获得胜利。这个故事由《东莞日报》的同行记录并披露出来,成为林叔为东莞篮球所做的巨大贡献里的一段小小个人传奇。
年,本身就是篮球爱好者的陈林(微博)在中国篮协正式注册了宏远篮球俱乐部,这也是当时第一家民营职业篮球俱乐部,而十年后自宏远男篮第一次获得CBA总冠军开始,宏远队如今已坐拥8个总冠军奖杯,是C B A历史上夺冠次数最多的球队。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有了广东宏远队的助推,东莞篮球在近20年内高速发展,成为全国所有城市里唯一同时拥有两家C B A球队、一家WC B A球队的地方。如果不是篮协限制政策出台,昔日位于长安的柏宁男篮和位于凤岗的宝丽华男篮也都有可能从N BL脱颖而出,再为东莞添新军。
回顾东莞篮球这20年的发展,朱伟光副局长也认为民营企业家扮演的角色确实至关重要:“以陈林为代表的一批东莞本土民营企业家,富而不忘反馈社会,大力投身体育,早期投入建设足球,后又发展篮球,是这种热衷公益的精神推动了东莞篮球和东莞体育的发展。”
政府与民营企业家同时爱上篮球,也就自然使得这一运动在东莞开展得如火如荼。虽然职业联赛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看,但如果你爱看篮球,市甲乙丙三级联赛每年都是免票开放,而如果你爱打篮球,大大小小各种企业联赛、村级联赛加起来起码每年上千场,其背后更有令人咋舌的资金在推动支持。
大朗镇男篮已经连续7年获得东莞市篮球联赛甲组冠军了,是32个镇区里首屈一指的篮球强镇,之所以能在号称竞技水平堪比N BL联赛的市甲级联赛称雄多年,大朗镇男篮最坚实的后盾便是有一个资金雄厚的篮球运动发展基金。“我们是在2007年成立了篮球运动发展基金的,基金一开始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一半是我们镇的一些民企篮球爱好者、篮协会员等本土企业家、私人掏腰包,另一半则是镇政府拨款,后来每年都会由镇政府拨款进来,去年这块的拨款是200万。”大朗体委主任黄勇告诉记者。而2010年那次夺冠,男女篮镇队便从这项基金里各自得到了20万元人民币的奖励。
其实除了给球队做奖金,大朗篮球发展基金最重要的作用是搞民间比赛,每年最隆重的比赛叫做“春节篮球大赛”,今年全镇有46支队伍参赛,20天的赛事被分为甲乙丙三个组,水平最高的甲组有10支队伍,乙组20支,丙组则设了年龄限制,要求必须是1994年之后出生的大朗本地居民才能报名参赛。黄勇说:“很多村子都特别重视这个比赛,但我们要求必须本地户口,不能请‘枪’。”至于那些外来打工的篮球爱好者,大朗镇也有专门的赛事为他们举办,比如“企业杯”,就是镇辖区的各个企业组织员工报名参赛,还有“新莞人杯”,要求是非土生土长的东莞人报名参赛,“此外还有小学、中学、大学、老年人等等各种篮球赛,每年光我们镇怎么也有上百场篮球赛吧。”
按照东莞市原来的计划,位于寮步镇的东莞篮球中心本该在下礼拜正式开门迎客,然而广东队和东莞队都未能打入CBA总决赛,也就使得开张方案不得不重新规划。虽然失望,但在朱伟光看来,这并不会影响东莞人对于篮球的喜爱,相反,经历了这样的挫折,这座城市的精神才有可能得到升华。
“东莞的篮球队曾经错失过几次CBA冠军,但从长远看来,一时一刻的胜败,对东莞的篮球氛围影响并不明显。”这位体育局副局长说,“球场上胜败是常事。关键是在胜利面前能够看到不足,不骄不躁,不断进取,挑战自我,在失败面前能够坚强振作,不自乱阵脚,努力拼搏。”而后面几句话不仅是东莞篮球应该拥有的精神,也被视作整个城市的灵魂所在。
确实,外面很多人是通过篮球认识了东莞,却很少人真正了解这座城市。“如果他们更多地接触东莞,走进东莞,就能够更充分了解到篮球是怎样融入东莞的城市生活,才能够理解东莞能够成为名符其实的篮球城市。”朱伟光说,“除了大赛成绩突出外,还有很多的因素,包括整个城市的体育氛围,体育基础等。”
我们的东莞记忆
老街,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有点历史的城市都会有老街。
地处珠江口的东莞河湖交织、水系发达,在过去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水运成为重要的商贸途径。连接珠江口黄金水道珊洲河畔的中兴路,就成为老东莞商贸集散地的宠儿。1933年,中兴路两边建设“上住下商”的骑楼,河道上货物水运和南亚建筑风格的结合,构建起“前店后仓”避风雨、防日晒的岭南水乡商贸街景文化。
东莞的城市原点、千年文脉在于莞城,东莞的商脉在于莞城中兴路,中兴路与振华路、大西路、和平路等街道构成的东莞商贸老街,共同见证岁月中老东莞商贸的演变。
在经济发展中,东莞已经成为新一线城市,虽然这些老街还在营运,但是已经慢慢成为城市的边缘,特别是中兴路。1995年,吴钟飞来到东莞,一直在莞城工作生活。作为喜欢街拍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他从2013年开始就一直在这几条老街中行走,在街道两侧的小巷中穿行,观照老街区中活动的市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吴钟飞发现中兴路开门的商铺逐渐减少,风雨中骑楼愈见破败,人去楼空杂草丛生。几间廉价商铺仍然开着,像风中的蜡烛点亮着老街微弱的商贸。附近细村农贸市场的繁荣和私家车的暴增,这里逐渐成为停车的场地。
日久他乡即故乡。下班后的晚上,周末的早晨,吴钟飞依然喜欢在这些地方行走,感受当年的车水马龙,触摸流逝的商贸繁华和渐远的独特人文。晚上独自行走在中兴路上,常有野猫相伴,斜雨飘飘,昏暗的街灯映照,空空的走廊唯有投下斜影相随。清晨走在寂静的街上,越来越难遇上路人,只有楼上长着野草和小树在微风中摇曳相迎。
一切变化都始于东莞记忆项目开启。2023年6月6日,东莞记忆首开区建设项目正式动工。2024年12月12日,包括中兴路在内的东莞记忆首开区一期正式开放,这条大约260米长的街道,经历涅槃重生,终于迎来久违的人潮和热闹。
于是,吴钟飞抓紧找回十二年来曾经拍过的每一个的地点、每一个机位,再次回拍那个框景中的景象。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在《复活》说过,“如果你喜欢回忆,就记住那些美好的回忆”。
通过中兴路活化前后两张影像并置比对组合,选30组讲述中兴路的故事,用图片重现记忆中的过去,让往日的流逝与今天的潮涌同幅共现。
吴钟飞,出生于海南万宁市,工作生活于东莞,武汉大学工学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
为了义务给农村老人拍照,1992年学习摄影,如今摄影已是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业余时间喜欢记录当下人民生活的场景,讲述百姓故事。2009年获得东莞市摄影积分赛“摄影十佳”,《独阅》2010.9入选2010中国承德第三届国际摄影艺术大展,《相随相伴》2014.10获得第三届全国数码摄影比赛银奖,《工地午餐》2014.11获得第二届“电力与我”全国摄影比赛优秀作品奖,《泡泡乐》获得2017.3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我们在黄旗山下”摄影大赛一级收藏奖,2021.10《残奥冠军的“独行”之路》专题在《人民摄影》报纪实整版刊登,2023.7《走过的青春》入选第四届全国电力职工摄影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