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梳理当代文学史经典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50部)发布会,于2020年1月9日下午在国展中心1号馆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展台举行。到场嘉宾有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吴义勤,著名作家张炜、刘庆邦、鲁敏等。
2018年至今,河南文艺出版社已推出“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30余种,全部推出将达50种。这套书以中篇小说为主体,以百年为时间座标,对20世纪中篇小说创作进行全面梳理,展示百年来我国中篇小说创作的整体成就。丛书以作家分册,精选作家最经典、读者认知度最高的作品,使读者充分领略现当代文学史经典和作家的魅力。篇目的选取兼具文学性和经典性。除作品外,著名评论家何向阳、孟繁华、陈晓明、白烨、吴义勤对作品进行精彩点评,并对作品的创作背景、文学价值及在当时所引起的社会反响进行介绍;同时附有文学化的作家小传、作家生活照片多幅。文学价值、收藏价值、版本价值并重。
丛书总主编何向阳表示,小说有考古学的意义,是历史的副本,有野史的功能。它辅助历史记录和反映社会。我们要看某一个历史阶段,从小说里去看也是一个很好的角度。比如鲁迅的《孔乙己》,比如刘庆邦和张炜,他们笔下的人物,能看到人物的精神史,是一个时代的注脚。这是我们编这套书的初衷。这套书在过10年、20年,50年、100年之后,还能让人看到中国作家是怎么思考历史的,他们的思想、情绪是怎么样的。这样一套书能够丰富中华文明、丰富历史,也反映新中国的历程。
吴义勤认为这套书是“良心工程”,中篇小说最能呈现作家的个性、气质,一个作家的代表作最好的可能就是中篇小说。百年百部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从艺术性角度来呈现一个历史发展的历程,这套书对于中国历史、中国作家、中国出版来说,是有使命有担当的。
50部作品在订货会现场完美展现,作者包括现代的鲁迅、郁达夫、穆时英、许地山、张资平等,当代的铁凝、贾平凹、陈忠实、陆文夫、周大新、刘庆邦、徐小斌、鲁敏、毕飞宇、陈染、林白等人。丛书由连续五届“中国最美的书”获得者刘运来设计,文图并茂,品相出挑。
主编:孟繁华 白烨 陈晓明 吴义勤
《孤独者》(鲁迅)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
《她是一个弱女子》(郁达夫) 《春桃》(许地山)
《苔莉》(张资平) 《永远有多远》(铁凝)
《腊月•正月》(贾平凹) 《香魂女》(周大新)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孙惠芬) 《生存》 (尤凤伟)
《凤凰琴》(刘醒龙) 《美食家》(陆文夫)
《长江为何如此远》(林白) 《无处告别》(陈染)
《纸醉》(鲁敏) 《成长》(葛水平)
《滚钩》(陈应松) 《你可以让百合生长》(邓一光)
《双鱼星座》(徐小斌) 《新绿》(南丁)
《蓝袍先生》(陈忠实) 《玉米》(毕飞宇)
《新结识的伙伴》(王汶石) 《世间已无陈金芳》(石一枫)
《不二》( 余一鸣 ) 《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
《家道》(魏微) 《同居》(吴玄)
《秋天的愤怒》(张炜) 《神木》(刘庆邦)
《跃马天山》(红柯) 《天下无贼》赵本夫
《九月还乡》(关仁山) 《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张一弓)
《海滨故人》(庐隐)》 《二月》(柔石)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饥饿的郭素娥
《饥饿的郭素娥》是 “百年中篇小说名家经典”丛书之一种。 《洼地上的“战役”》以朝鲜姑娘金圣姬和志愿军战士王应洪之间真实朴素而又微妙的爱情为中心情节,写出了两人由无私的帮助、共同的战斗自然滋生的爱情,又写出了人物深邃的人物内心世界。 《饥饿的郭素娥》写的是一个美丽而强悍的妇女郭素娥的悲剧命运。这是一部充满心理性格之力度的作品,它通过一个受着肉体饥饿和精神饥饿的双重煎熬,而又始终固执、并且绝望地追求生命价值的女人,牵连着一个流浪汉型的工人和一个农民型的工人,在他们的性格碰撞中,迸射出一种原始强力的生命火花。这部中篇充满着一种非常强烈的生命力,可以说在中国的新现实主义文学中,放出了一道鲜明的光彩。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配套活动“名家讲经典——阎晶明:文学经典新阐释——鲁迅小说《祝福》再解读”活动日前在清华大学举办。
本场活动是“‘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书香行系列活动之一,由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清华大学共同承办。活动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为现场师生及线上读者带来文学分享。
鲁迅的短篇小说《祝福》写于1924年,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后收入小说集《彷徨》。2024年正值《祝福》问世100周年。100年来,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和她悲惨的命运给一代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活动中,阎晶明从《祝福》出发,对小说“悬置”的标题、深刻的主题内容、精巧的结构、特殊的写作背景以及精妙的艺术手法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关于“祝福”其名,周作人曾有过分析,他认为按照绍兴当地习俗与方言,“祝福”原初的含义应为“作福”,即当地过年时一种祭祀的仪式。阎晶明认为,将“作福”改为“祝福”是鲁迅刻意为之,一方面是因为“祝福”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另一方面,“《祝福》潜在的语义指向是‘牺牲’,是指祥林嫂的命运与‘无限的幸福’的人们之间的紧张关系”,更具有悲喜的强烈对比和作者暗含的讽刺意味。
“如果说结构属于形式,而形式服务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容,《祝福》就是例证”。阎晶明认为,理解《祝福》的思想和艺术,必须要先从了解小说的结构入手,他联系五四早期“问题小说”发展这一文学背景,通过对《祝福》中叙述视角的剖析,点明了《祝福》非线性的叙事结构和成熟的现代小说特点。阎晶明认为,因为小说中叙述视角“我”的存在,祥林嫂的故事基本上都是转述而出的,继而在此过程中带上了评价色彩,“这几乎就是一篇评论故事的故事,一个人的命运变成了所有人对其命运的评价史,这样的小说结构是极具现代性的”。
阎晶明当日还从多样笔法、艺术表现手法的角度,解读了《祝福》中许多细节,进一步阐释了鲁迅如何通过精炼的语言和细腻的细节描写,将复杂的社会现实转化为鲜活的文学形象。阎晶明认为,《祝福》一文涵盖小说笔法、散文笔法、诗性笔法、杂文笔法,皆通过对比、重复等艺术表现手法,不着痕迹地服务于小说的情景制造。
阎晶明感慨,《祝福》的伟大之处在于,不同的人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剖析,都可以阐释出无限的意义,这是经典作品的魅力,也是此番在《祝福》问世100周年之际重新解读这部作品的意义所在。
互动环节,阎晶明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如何认识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如何看待鲁迅作品的现实意义”等问题一一解答,他鼓励同学们在阅读经典时进一步去了解作家的身世、思想和人生历程,从经典作品中汲取现实力量并发现创作的思路与灵感。
至此,第九届北京十月文学月“名家讲经典”系列文学活动已举办三场,张莉、徐则臣、阎晶明三位名家分别走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和清华大学,为现场学子和线上读者解读经典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