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中考历史临门一脚!重要专题整理:史料的分类与史料价值辨析方法

更新时间: 2025-09-06 21:38:41

阅读人数: 732

本文主题: 历史史料分哪几类

1、按照史料材质/载体/形式:

①实物史料;②文献史料;③口述史料;④口传史料;⑤图(影)像史料

是研究主题①发生时产生的②直接遗存物

①有意史料:史料的形成是出于明确的历史目的

1、选择/补充关键史料(或证据)的标准和条件:

的一手/原始/直接史料,或当时人对

①是什么:……考古遗址/实物遗存/出土文物/原始档案/当时人的记录……

②史料价值定性:属于(研究……的)一手/原始/直接史料;或史料价值较高

③提取史料信息:史料反映出……信息(根据材料写与主题相关信息)

附④如果选了多个关键史料:它们之间可以相互印证

附⑤对没有选中史料:可以简单给出不选的理由

是考古出土文物/实物遗存,属于原始史料,可以作为 细节和具体内容的直接证据/直接证明,史料价值较高。

的原始史料,虽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带有作者的主观立场与目的,其真实性/可信度需要其他史料印证。

是亲历者回忆,史料价值较高,但由于作者的立场与主观认知,其真实性/可信度需要其他史料印证。

5、当时人的记录(非直接史料): 是当时人的文献记录,反映了当时人 的看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需要和其他史料互相印证。

图像记录,属于原始/一手史料,反映了

的二手史料,但有助于我们较全面地了解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带有作者的主观观点,需要与其他史料印证其正确性。

8、绘画/雕塑/文学等艺术作品: 是后世/当时的绘画/文学艺术创作,反映创作者对 的认知与看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当时/后世对 的反响,(如果是主题当时的创作,是 发生的见证),也反映了作品时代特征,但有创作者的主观色彩和艺术夸张成分,研究价值有限。

《欧美部分国家工业化开启时间示意图》

(4)工业革命开启了工业化的进程。观察《欧美部分国家工业化开启时间示意图》,可以看出工业革命起源于________(国家),从18世纪后期起,逐渐向________、________等世界其他国家传播。(3分)

(4)英国;法国;美国(每空1分,共3分)

(5)下列可用于研究工业革命的实物史料是______、______;文献史料是______、______。(填写字母,4分)

(5)实物史料:AD;文献史料:BC(每空1分,共4分)

(6)如果以“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为主题进行研究,你会选取哪两则史料?(填写字母)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3分)

选择BC。理由示例:C是当时工人的记录,是原始史料,直接反映出工人生存和工作环境状况。B是恩格斯的调查报告,史料价值较高,从当时人的视角反映出工人阶级生存状况,两者可以互相印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7分)

(4)上述可用于研究政权分立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始史料是材料______和______(填字母)若材料B、C、D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手工业方面的发展,则材料A、E、F可用于研究中国古代________方面的发展。(3分)

(4)AF(2分);农业(1分)

(5)若针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时期巩固边疆的举措”展开研究,还课补充哪个实物材料?请说明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言之成理,即可得分(4分)

示例:达赖金印,其可用于研究清政府对西藏管理方式的重要实物证据。(这个答案不够完善,按照P2的

中考历史临门一脚!重要专题整理:史料的分类与史料价值辨析方法

新高考历史史料分类及史料价值类解题方法

1.按史料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三大类

2.按其加工程度、内容性质、实用价值可分为第一手材料、第二手资料(转手材料)

二、研究史料应坚持的方法原则:史论结合、孤例不证、二重证据法

1.史论结合:是指将历史叙述与对历史事件的看法相结合。这种结合不仅要讲述历史事件和人物,还要从中提炼出理论观点和价值。

2.孤例不证:如果只有一条证据支持某个结论,那么这个结论是不可接受的,孤例不证仅限于间接证据。

3.二重证据法:主要指'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相互印证的文史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由王国维创立,对20世纪中国学术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陈寅恪的概括,'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取外来之观念,以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也可纳入'二重证据法'。

a.题目里反映的事实/确认的史实/能被印证的史实有哪些:这一类题目结合材料信息和学过的知识,注意用专业术语。

b.题目中的史实有哪些价值:两个角度: 材料来源和材料内容。

c.如果研究某事件,还需要补充哪些史料:此类题发散程度比较大,但是也是有一定思路的,比如多角度研究,题说政治,你就可以从经济文化等补充;题说个人或社会,你就补充社会或个人的史料,一般就是让你写个大概思路不会让你写多具体的史实。

根据材料,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的史料价值。

①从材料来源看:材料属于哪种史料类型,并分析其作用。

答题模板:材料选自XXX'是研究何时何地何事的(一手、重要),具有(一定、很高)的价值’一手史料可以作为直接证据,证明该事实的存在。

②材料内容: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具体材料一,反映了什么(何时何地何事),可以用来研究什么。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可用于研究什么。

材料 ……在香港老板严厉的管理制度的催促下,罗湖区某工厂一位工人在操作时,4只手指被机器咬去了!于是展开了一场香港老板与工人家长的论争。 家长:“我的儿子被轧成了残废,难道工厂能不管吗? 老板:“合同上并没有写明由工厂负担工人伤病费用。这个,我们不能负责!”于是工人们把问题摆到了改革者桌上。 工人们说:“你们打破了我们的大锅饭铁饭碗,要我们为香港老板拼命打工。现在问题来了:你们该怎样保护我们工人的利益呢?

依照道德良心,香港老板应当承担这份责任!但依照经济法规,香港老板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 当香港老板最后不情愿地掏出钱,“啪!”地一声摔在手术台前时,一种惭愧出现在深圳的改革者心中:当我们急于从香港老板、日本老板……口袋掏出钱来发展我们的经济时,当我们打破大锅饭铁饭碗,拧紧了我们工人这一方面的螺丝时,我们不能忘记:企业,包括国外、港澳资本家对于工人的责任。 于是,又一圈旋涡展开……深圳企业的劳动保险制度改革开始了…… ——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写作组:《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谜》,海天出版社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我国改革开放有哪些史料价值。

历史教学中的史料运用

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炼出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一线教师如何将史料教学更好地引入初中历史教学中,由教材知识的学习向史料分析转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参与到探究历史的实践活动中?

————————————————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历史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是其他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而历史教学中运用什么样的史料,如何运用史料,则是由教学模式决定的。

历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历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从教学实践中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基本结构或范型。它既不同于纯粹的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它是实施教学的一种方法论体系,或者说是一种教学策略。由于研究者的出发点和关注点不同,历史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多种多样,但从根本特征上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

第一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教学策略是以历史教科书为主要教学材料,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述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历史知识。但是,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仅靠这种教学模式难以达到。

第二种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研究历史、认识历史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历史及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历史探究活动为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但是,现实的历史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面临很大的挑战,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对每个历史知识点都展开探究。

第三种是对前述两种教学模式的综合。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致力于将系统历史知识的教学与核心素养的发展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在传统的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中融入问题设计和材料分析,教师讲述与学生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合理搭配。这样既发挥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核心素养的发展兼顾,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论教师讲述为主的教学,还是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都会用到史料,但是作用不同。

教师讲述中运用史料,主要是为了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用具体生动的史料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历史知识。例如,在讲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时,一般都会提到由于多年战乱,西汉建立之初到处都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为了说明汉初经济残破,教师会引用《汉书·食货志》中的一段描述“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大意是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坐牛车。通过史料让学生感受汉初的经济状况,加深对抽象概念“汉初经济残破”的理解。

历史探究活动中运用史料,是为了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像历史学家那样提出问题,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思考解答问题,通过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发展核心素养。探究活动中的史料要系统设计,为完成历史问题的探究服务。教师要避免以论带史,将探究活动中的史料研习简单化。以“一战”爆发的原因探究为例,如果要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师需要按照探究历史问题的程序组织教学。比如,提出历史问题,“一战”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然后,提供多种形式的史料让学生进行分类,分析史料所反映的史事,建立史料之间的逻辑关系。经过讨论,形成对“一战”爆发原因的解释。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都能得到培育。

不同教学模式运用史料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是运用史料的一些基本要求是相同的。其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史料运用要为实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服务。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史料,是为了落实历史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不能为运用史料而运用史料,偏离本课的目标。例如,有教师在讲“明朝的统治”时,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考证不同时期朱元璋的画像。这种探究活动能训练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但本课在新课标中的要求是“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加强皇权的举措,初步认识君主专制带来的社会弊端”。显然,该活动偏离了本课的目标。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本课目标和重点选择材料,设计探究活动,目标应指向课程标准的要求。

第二,用以创设历史情境的史料应该是反映历史事实的史料。历史是过去的事情,为了让学生感受、体会历史的真实境况和当时人们面临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历史情境,引领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学习活动。创设历史情境的史料有多种形式,如历史文献、历史影像、历史遗址等。在选用历史文献时,要选择那些反映历史事实的材料,避免引用结论、观点性文字。总之,教师在历史教学中选用的史料,其内容应该是具体历史事实的记述,而不是抽象的结论、观点。

(作者系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中国教师报》2023年01月18日第8版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