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程序员将“冷门”朝代历史讲火了
因为听爷爷讲杨家将的故事,今年33岁的杨利辉从小就对杨氏家族兴起的五代十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不但阅读各种史料进行研究,还花了两年时间将这段历史制作成总长26小时的视频,得到不少网友的好评,一些粉丝还主动参与到制作中。身为程序员的杨利辉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自己有个大胆的想法,希望未来能通过专业知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史料自动转化为视频,让更多的人热爱了解历史。
“黄巢用七个月的时间,从濮州开始,一路上经过宋州、汴州、滑州、洛阳、汝州、吉州、虔州、抚州、信州、宣州、浙东、福州,到了徇州,我愿称他为黄跑跑。大家站在黄巢的角度考虑一下,好不容易才算有了喘口气的机会……这么跑,就算黄跑跑一路骑马,估计大腿也肿了。实在跑不动的他,真心有了投降的想法……” 如果仅看这一段文字,也许你对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还是很模糊,但在杨利辉的“五代十国”视频中,配上了历史地图和动态进行路线,就让观众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今年33岁的杨利辉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程序员,如今已是一家软件公司的技术负责人。令他“出圈”的,是他制作的《五代演义》等三部历史视频。 在抖音平台,杨利辉的视频很受欢迎。他将已完结的《五代演义》和《中晚唐风云》两个系列中的各集连接在一起,分别形成长达26小时和20小时的长视频发布,这两条视频的观看量分别已达5700万次和6000万次,总评论数近20万条。还在制作并不断更新中的《新五代演义》,各项数据也在不断攀升。 这样的系列视频,制作工程量不言而喻。杨利辉告诉记者,其中每一集的脚本大概有5000字,需要通读史料、挑选材料、列写大纲,然后细读每个事件中的人物关系,同时还要分辨不同史料记载中的相悖之处,这样少说需要三天时间,然后根据脚本制作视频,又要花上几天。他初步估算,总长26个小时的《五代演义》脚本达50多万字,为此他阅读的史料更是达三四百万字之多。
“我姓杨,姓杨的人家都有一个传统,家长会给小孩讲杨家将的故事”,杨利辉告诉记者。杨家将传奇故事的时代背景主要在北宋初年,诞生了很多演义小说、戏曲评书等,历史上该家族兴起于五代十国时期。杨利辉说,自己小时候,爷爷就经常给他讲杨家将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和精彩的故事,让他对这段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过,在上学时,他只是了解这一历史时期的一部分故事和资料,并没有系统地阅读历史书籍。工作后成为一名程序员的他经常加班,这段兴趣爱好也就被“搁置”了起来。近两年,杨利辉的空余时间多了起来,于是重新将这一爱好拾起。 在杨利辉家的一面书架上,除了与他工作相关的计算机书籍,其他都是历史书。为了全面理清五代十国及其前后的历史,他通读了《旧五代史》《新五代史》《旧唐书》《新唐书》《辽史》等正史,以及《资治通鉴》《契丹国志》等史书,还查阅了大量书籍和研究论文。 今年春节后,杨利辉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将新旧《五代史》和《资治通鉴》等纳入其中。
随着对五代十国历史的深入了解,杨利辉有了将其分享给大家的想法,于是开始尝试制作短视频发布在网上。一开始,他口播出镜讲述,不过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他用可视化的方法,试着制作历史地域示意图,将这段历史中的事件在图上展示出来,让大家能够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果然获得了不错的效果。 为制作五代十国历史地域示意图,杨利辉参考了已有的历史地图,还查阅了大量史书、会要和县志等,考证了当时州县的具体位置、边界等。 虽然视频名为《五代演义》,但内容均以正史为基本框架,不虚构故事,也不虚构人物。只是对一些人物的想法和对话在史料记载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想象,使得视频情节更加流畅。“我做这部视频时有两个想法,一是想写细致一点,二是有故事性一点,而且有意不代入个人评价和感情色彩。”
2021年高考全国乙卷第47题给出了关于五代十国时期著名宰相、世称“十朝元老”的冯道的三段材料,这三段材料分别选自《长乐老自叙》《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要求分别概括三段材料对冯道的评价,另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人物评价的因素。 历史这门考试结束后,一位高中历史老师给杨利辉发来消息:“真的不能再巧了。”这位老师说,自己经常给学生播放杨利辉的视频,“学生说答题就像在评价一个老朋友一样,评价起来内容不空洞。” 其实,不只这一位历史老师给学生播放过杨利辉制作的五代十国视频。每当有老师联系他征询是否同意在教学中使用这些视频时,杨利辉都会爽快答应。 一些粉丝在“追更”时,也逐渐参与到视频制作中。一开始,视频中的人物说话都是杨利辉自己配音,难免显得单调。后来,有粉丝给他发来私信,表示自己喜欢配音,愿意参与。杨利辉索性在平台上发布了招募消息,先后有约20名配音爱好者加入到配音组。还有一名网友找到他,帮他绘制了视频中一些历史人物的肖像。 对于下一步打算,杨利辉表示正考虑编写程序处理视频中的历史地域示意图。他想将地图上的每一个地区“模块化”,利用程序使某一地区可以根据“剧情”的需要进行突出,通过比如变色、提亮等,还可以通过程序自动生成行军线路等,反映历史事件的发展。 如今,杨利辉有个更大胆的想法,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史料自动转化为视频?为此,他已有了攻读这一方向博士的想法。 据扬子晚报

这位山大教授,让骨骼“说话”
走进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的实验室,仿佛置身于一座跨越时空的古代城市。这里没有高楼大厦, 静静地躺在陈列架上,诉说着千年前的故事。
从2013年建立以来,实验室在严格遵守人类骨骼考古学伦理的前提下,进行长期而广泛的古代人骨标本收集和研究工作。
十余年间,从距今8000年后李文化的先民到200年前清代市井,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 带领团队一路解锁骨骼密码,重构基因史诗,揭开了一个个关于古代人群迁徙与融合的谜题。近日,他的又一突破性研究成果——中原与海岱地区史前人群交流互动历史,被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报道。
今天,姗姗来到了考古学院实验室,与赵永生教授展开一场深度对话,听他讲述关于人类骨骼考古的故事。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助理,荣获国家级青年人才等称号,长期致力于人类骨骼考古研究,围绕考古遗址出土的人骨材料,运用多种科技手段对人骨形态和成分进行分析,在田野考古情境下结合历史学、民俗学等的研究成果,串联多个考古遗址,研究古代居民的行为、习俗、生命史、人群交流、社会分工及社会制度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考古》《考古学报》、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steoarchae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aleopathology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在内的SCI、SSCI和CSSCI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国家级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
“考古不仅是研究这些陶罐和铜器,我更想了解器物背后的‘人’的故事,他们生前是怎么样的,长得怎么样,又活得怎么样?”赵永生平实恳切的话语道出了自己坚守十余年的治学初心。
怀着这种最朴素的对“人”的好奇,他持续向学界多年未解的谜题发出追问。
在最新的一次研究中,赵永生将目光聚焦在了中原地区(今河南大部、山西南部)与海岱地区(今山东地区为主)早期文明的互动融合过程。面对海岱地区大汶口文化在中晚期对中原地区产生的强势影响,他思索发问:“海岱对中原这种文化的强势扩张是否伴随人群迁徙呢?”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赵永生联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及济南市考古研究院等合作伙伴,共同组建起了一个汇集多方、各司其职的考古研究团队。
在研究的实际执行和落地过程中,他们面对的困难远比想象中的要复杂。赵永生说,要想捕获几千年前的生物信息并不容易,“很多时候一些牙齿标本肉眼看上去保存得很好,但其实里面的生物信息已经降解得非常严重了。”
为解决这一困境,他带领团队广泛取样100多例,从山东11处遗址的85具人骨中提取古基因信息,覆盖大汶口、龙山、商代至汉代的关键时间节点,并兼顾了海岱地区东西南北不同地域的代表性,搭建起一条长序列的“基因时空走廊”。
在最新发表于《自然·通讯》的突破性研究中,作为文章的共同一作,赵永生首次揭示出改写东亚人类文明演进史的重大发现——早在距今7700年前,山东小荆山先民已混合了南北基因,这一发现不仅更新了此前南北方人群混合的时间下限,还首次明确了山东人群对琉球群岛人群的遗传贡献,并由此勾勒出东亚人内陆-沿海-岛屿的基因迁徙图谱。
就这样,为考古学猜想增添生物学证据时,器物背后的人群终于走出了历史迷雾。
就像用血迹和指纹锁定真凶一样,在赵永生这里,基因能穿透时光,还原人群流动的轨迹。
两年前,在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发掘的聊城傅大门唐代墓地中,赵永生意外“邂逅”了一位带有墓志的“安”姓墓主。
“安”姓作为“昭武九姓”之一,是中国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的主要姓氏。凭借对唐代历史背景的敏锐洞察,赵永生很快便猜测,此人很有可能是从中亚来经商的粟特人与汉人交融的后代。
随后与厦门大学王传超团队合作的古基因组研究揭晓了答案——这位墓主体内除了95%的中原相关遗传成分之外,果然隐藏着5%的西方人群遗传成分。就是这5%的精准捕捉,将赵永生此前的猜想完美证实。
刹那间,冰冷的数字瞬间化作鲜活的历史图景:丝绸之路上,粟特商队驼铃叮当,悠扬绵长,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漠与绿洲,他们的血脉最终融入黄河岸边的土壤,成为华夏文明多元融合的生动注脚。
一部关于文明融合的史诗,如同刑侦小说般,在抽丝剥茧中重见天日。
2013年,赵永生博士毕业回到母校时,山东考古界尚无人专门从事古代人骨材料的系统研究。望着大有可为的前景、怀着踌躇满志的决心,十余载春秋过去,赵永生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出了一条独属于自己的治学之路。
回望在山东大学的考古研究历程,赵永生深刻认识到,考古是一个天然的交叉学科,考古研究的核心能力并非单纯的技术操作,而是对交叉学科思维的融会贯通。他常说,“我们考古实际上就是在做人文科学问题的框架下,通过多学科的手段去开展研究。”
因此,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赵永生始终秉持“实验数据是骨骼,人文思考是灵魂”的理念,经常鼓励学生以人文问题为锚点,灵活调用DNA研究、数据建模等自然科学工具。
面对文科背景学生普遍存在的技术焦虑,赵永生直言:“热爱是最关键的法宝。”
在他看来,考古学的门槛从来不在于技术壁垒,而在于是否具备坚定的学术热爱,和对学习技术工具不畏难的求学决心。
“我们依托着山大考古学科的高水平平台,还有着丰富的实验室建设经验和浓厚的学科氛围,学校有足够的学术底蕴和学术能力来培养人才。”赵永生说。
学问的光芒质朴纯粹,科学的乐趣简单深邃。只要怀揣一颗赤子之心,耐心踏实地学习,所谓的“技术焦虑”便会迎刃而解。
为讲好器物背后生动丰富的“人”的故事,赵永生眼光独到,坚持向“更隐秘的角落”探寻,向“更平凡的历史”求真。
在他看来,文化遗产保护当下出现了一种“冷”与“热”的巨大矛盾,“像秦陵兵马俑这种大热门旅游景点的背后,隐藏的是那些冷门文物呈现出保护严重不足的现状。”文旅热潮多聚焦“王侯将相”,但普通平民的日常、边缘族群的故事同样承载着文明密码。
如何破解这种“冷热矛盾”?赵永生给出的答案是叙事视角的革新。
他带领团队借助古基因组学与生物考古技术,挖掘冷门遗存中未被书写的生命史。这种“向下看”的视角,为保护提供新思路的同时,更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可感知的历史”,让公众在基因与文物的对话中,亲手触摸文明血脉的温度。
冷门绝学焕发新生:科技助力传承简牍文化
简牍,这一承载着古老文明的文化载体,正逐渐走入公众的视野。董映雪通过一枚枚简牍,讲述着历史的故事,展现着文明的脉络。从出土、修复到展出,背后是无数专业人士的辛勤付出。他们让简牍能够在博物馆中生动地讲述那些经历漫长岁月的故事,使得每一位走进博物馆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历史的鲜活。
然而,简牍研究作为一门典型的冷门绝学,面临着传播与传承的挑战。如何让这一小众学问吸引更多的听众?答案或许在于创新。借助现代科技,简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正在迎来新的机遇。应用红外扫描技术对简牍进行修复,线上直播修复过程,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了解这一古老的艺术。这些科技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简牍的修复效率,也为其文化传播增添了新的活力。
随着博物馆展览的人气逐渐上升,简牍中的历史文化也开始为更多人所知、所爱。年轻一代的专业人才正在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像蒋鲁敬这样的80后、90后,正成为简牍文化的中坚力量。他们不仅在阐释简牍文化方面表现出色,还通过分享研究成果,吸引更多青年学子关注并参与到简牍文化的学习与传承中来。
简牍文化的复兴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整个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深入了解这一小众学问,简牍里的历史故事也迎来了更多的听众。这背后,是一群懂得并热爱简牍文化的“知音”,他们用创新的讲述方式,将古老的故事与现代的生活相结合,让简牍文化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在未来,我们期待听到更多古老而生动的故事。这不仅仅是简牍文化的复兴,更是对历史的致敬。让我们共同期待,简牍文化在年轻一代的传承下,能够吸引更多的目光,成为文化传播的亮点。
相关资讯
探索汉字“夔”的读音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故事
但夔这个字的使用频率却远远低于这些字,因此很多人对它的发音并不熟悉。大多数人可能在日常交流中很少碰到这个字,因此对它的读音也就没有太多关注。夔这个字的发音虽然简单,但它的独......
下篇:经典武侠,爽快群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