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春节,让我们的文化青春不老
春节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纽带,不仅把相互熟悉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更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每个家庭的团圆,构成了国家的团结;每个家庭的幸福,构成了国家的力量
刚刚过去的春节,“反向春运”的现象引发关注。很多在城市的奋斗者、年轻人,不再跟随人潮从城市回到老家,而是把父母接到城里过年。在工作的城市实现阖家团圆,成为春节文化的新变化。
类似变化,不胜枚举。“天开新气象,看万古江山,七十青春腾远志;龙驭大潮流,携五洲朋友,九重泰运壮中华。”这是新年前挂在南京明城墙上的一副对联,明城墙与书法、楹联完美融合。北京故宫举行紫禁城里过大年活动,数百件(套)文物再现清代宫廷过年习俗;上海人民广场地铁站开启“百福图”长廊,1个福字对应1个职业,寄托对劳动者的新春祝福……喜庆年味,扑面而来,让人感受到耳目一新的佳节氛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一切都在变,春节习俗自然不例外。比如,过年方式在变,从“父母在,不远游”变为“父母在,一同游”,全家出境游今天已觉不新鲜;新年礼物在变,从“土特产、保健品、衣服鞋帽”的老三样,变为“数码产品、智能音箱、扫地机器人”的新三样;传送方式也在变,原来是大包小包背回家,现在是动动手指网上购物,人没到家,货已先发。一些长辈连压岁钱的发放方式也出现了变化,不再准备新钱,而是直接通过移动支付给晚辈发红包。春节期间,禁放爆竹的城市越来越多,清新空气正在回归,过一个安全清爽的春节不再是奢侈梦想。春节文化的这些变化,折射出人们节节攀升的生活水平,映照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
在变化之中,也有不变的习俗。一位作家曾撰文:除夕之夜,院里撒满了芝麻秸儿,孩子们践踏得咯吱咯吱响,是为“踩岁”。闹得精疲力竭,睡前给大人请安,是为“辞岁”。大人摸出点什么作为赏赍,是为“压岁”。如今,在很多地方,踩岁、辞岁、压岁仍极有生命力。冰心回忆童年过春节时也说到,祭灶王爷用的糖和点心,都很甜也很黏,为的是把灶王的嘴糊上,使得他上天不能汇报这家人的坏话。这样的习俗描写,让人读来莞尔,很多地方今天仍然这么做。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春节习俗,不会因为时代发展而褪色,恰恰因其绵延久远而独具一种文化的魅力。
谈及年文化,一位作家有过这样的判断,“由故土、血缘、乡情汇集而成的巨大磁场,遍布大地山川每个城市和村庄。让这磁场产生效力与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诚如斯言,无论我们身在何方,一到春节,就总是想到家庭团圆,就总是想到生于斯、长于斯的老家,想到大家聚在一起的温暖和力量。从“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我们体会到时间的流动;从“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中,我们品出了砥砺与畅想。在这个过程中,春节文化作为一个共同的纽带,不仅把相互熟悉的家人联系在一起,更把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联系在一起。
“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道出了春节文化的内核。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无论习俗怎么变化,我们对团圆的向往都不会变;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我们对国泰民安的盼望都不会减。每个家庭的团圆,构成了国家的团结;每个家庭的幸福,构成了国家的力量。
“春节是新的开始,预示着新的希望。”在流动的时代感受团圆的温暖和力量,在变化的时间里感悟不变的文化基因,我们更有动力创造美好生活,让我们的文化青春不老,让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用改革之手点燃创新引擎
——改革是否到位,能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能否全速发动。用改革之手点燃创新引擎,就是要打通梗阻,搭建桥梁;就是要整合碎片,握指成拳!
“科技竞争就像短道速滑,我们在加速,人家也在加速,最后要看谁速度更快、谁的速度更能持续。”日前,在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再一次让人们感受到创新潮流的强劲激荡。
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的春天”,再到“创新驱动发展”,每一次的国家科学盛会,总能让人听到嘹亮的创新号角,并将目光投向未来。古希腊人阿基米德用科学这根杠杆撬动了想象中的地球,依靠科技创新撬动 亿人的现代化梦想,何尝不是极富想象力和挑战性的课题?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誉为诺贝尔奖级的基础研究成果,自主研制的国产大飞机进入新的研制阶段,华为靠技术进步打败竞争对手,中兴通讯连续几年占据国际专利申请量全球前列位置……近年来,在一些领域,我国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刻印下创新驱动的稳健步伐。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科技创新基础还不牢,自主创新特别是原创力还不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这样的告诫,凸显了自主创新的重要性。
没有点火系统,发动机转不起来;没有好的点火系统,发动机优越性能体现不出来。科技创新的引擎内,科技积累、人才厚度等如同混合的可燃气体,等待着点火系统释放出火花的瞬间,充分燃烧。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它正是这个“新引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改革是否到位,能否有效,直接影响到科技创新的新引擎能否全速发动。科技领域多年来一直存在的痼疾,时常让科技创新“怠速空转”。发达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 ;虽然我国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最多的国家之一,但科技成果整体转化率低于
这些问题背后的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众多体制机制关卡,创新和转化各个环节衔接不够紧密。如同接力赛,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没有人接,或者接了不知道往哪儿跑。
以科技成果转化为例,科研评价机制等方面的弊端,使许多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长眠在实验室。而在各部门、各领域科技创新活动中,“信息孤岛”导致了“创新孤岛”:对于一些热门领域,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业各拉队伍、各起炉灶,研究进展交流少,项目竞争交锋多,导致重复建设和科研资源浪费。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倾向于给自己的“直系”研究所下项目、给经费,而往往冷淡本系统外的同类研究所。“一亩三分地”的利益藩篱和思维定势,难以聚合
从这个角度看,用改革之手点燃创新引擎,就是要打通梗阻,搭建桥梁;就是要整合碎片,握指成拳。比如,加强科技创新统筹协调,努力克服各领域、各部门、各方面科技创新的分散封闭、交叉重复等碎片化现象,加快建立健全各主体、各方面、各环节有机互动、协同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又比如,着力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集中资源、形成合力,突破重大关键科技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科技成果只有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
现在,“创新、创新、再创新”的号角已经响起,科技创新这架新引擎正蓄势待发。不断完善“点火系”,让创新引擎沉稳有力地加速,科技将创造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迹。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数字转型,推动中国制造升级
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以新型消费提质扩容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制造智能化脚步,中国制造必将赢得新优势
“双11”前夕,各地工厂进入赶工备货的忙碌时刻。以前平均1000件起订、15天交付,如今100件起订、7天交货,一家服装工厂利用智能化调度排产系统,实现从“以产定销”到“以销定产”的转型;根据用户需求定制洗碗机、清洁机器人,一些家电企业完成了从“我生产什么你买什么”到“你要什么我生产什么”的转变。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定制生产领域进行探索,彰显着电子商务对生产制造的积极影响。
近年来,随着居民生活品质持续提升,网购从购实物到买服务,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表现为高品质“尖货”备受追捧,旅游、娱乐等消费所占比例提升。这种消费升级的趋势,是需求侧和供给侧互相促进的结果,除了内需市场的坚实基础,生产制造转型升级也是重要原因。在消费热点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商家意识到:数字技术为消费带来巨大变化,企业必须进入数字化转型的快车道,才能更好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从这个角度看,定制生产、协同设计、精准供应链管理等尝试,正是制造业因应产业数字化趋势所做出的必然之举。
消费时点千亿量级的流量背后,是高度复杂且协调的操作系统,是支付、物流等多产业融合发展所形成的支撑体系。正是得益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日益夯实,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动力不断汇聚。从开发“数字大脑”,实现“产、供、销、人、财、物”数据的智能挖掘,到建立物联网追溯体系,对加工、储运、流通全过程实时监控,数字技术成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重要动力。在消费互联网融入产业互联网的关键阶段,做好分析市场动向、优化生产决策、重组生产流程等工作,数字技术必将持续转化为制造业的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从广袤的乡村到偏僻的山区,从开足马力的生产线到热火朝天的直播间,消费时点在释放消费潜力的同时激发出更多生产活力、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一些平台搜集产地直发的源头好货,将“养在深山人未识”的产品运达全国各地;一些乡镇企业借助手机与镜头,以原汁原味的直播赢得消费者。尤其在疫情防控期间,数字经济向基层、向农村延伸,农村电商数字化转型速度加快,打破了零散乱的生产模式,推动形成更加高效、安全、绿色、智能的产销体系。可以说,乘着数字化转型的东风,更多地方和中小微企业获得了转型升级乃至弯道超车的机遇。
通过优化产业链、拓展制造业的边界,数字技术成为推动中国制造升级的重要途径。反过来说,正如“双11”考验着产业链响应速度及精准匹配度,中国制造升级也考验着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能力。只有持续加强研发应用并提升算力、优化算法,数字技术才能更好地助力“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正是为了补齐短板,促进制造业技术改造和智能升级,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垒土筑基。
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重点在制造业,难点在制造业,出路也在制造业。“十三五”时期,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率超过六成,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步伐正在加快。面向“十四五”时期,不断提高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以新型消费提质扩容引领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传统制造智能化脚步,中国制造必将赢得新优势。
《 人民日报 》( 2020年11月09日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