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古老的书《三坟》,旷世奇书还是后人托古伪作
《三坟》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本书,是上古时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然而历史上一直到宋朝,此书一直只有其名,失传许久。然而在北宋期间突然冒了出来,实在让人怀疑。
《三坟》的“坟”字不是墓葬的意思,而是指以用土作为载体的文字记录方式,类似古文明两河流域的泥板书,在竹简还没出现之前的一种文字记载方式。
北宋元祐年,一个叫做毛渐的进士称自己在一处民宅中得到这本书的大篆版本,惊奇之后将此书重新制版抄录,并写序言称:“元丰七年,予奉使西京,巡按属邑,而唐州之泌阳,道无邮亭,因寓食于民舍。有题于户:《三坟》书某人借去。亟呼主人而问之。曰:古之《三坟》也,某家实有是书。因命取而阅之。《三坟》各有《传》,《坟》乃古文,而《传》乃隶书。观其言简而理畅,疑非后世之所能为也。”
如今可以找到的《三坟》就是毛渐重新印刷的版本,按伏羲、神农、黄帝次序分成三部,第一部是伏羲篇,名叫山坟,里面有这样几篇文章,《连山易》、《太古河图代姓纪》、《天皇伏羲氏皇策辞》。第二部是神农篇,名叫《气坟》,里面有《归藏易》、《人皇神农氏政典》。第三部是黄帝篇,名叫形坟,里面有《乾坤易》、《地皇轩辕氏政典》。
《三坟》虽然已经出世,但此书一直被认为是伪作,其原因无法是和其他古书孤本一样,缺乏旁证,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能够证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三坟》确实是最古老的书籍,而且除此之外,还有《五典》、《八索》、《九丘》。
继《三坟》之后的君王,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而八卦之书,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 皆聚此书也。
相传在春秋时期,这些书都依然存在,《左传》作者左丘明就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子甚至还曾修订过这些书。但战国伊始,社会动荡,很多书籍毁于兵燹。跨越千年之后,突然在宋朝出现,怎么可能不让人怀疑呢?
《三坟》之《太古河图代姓纪》片段:
“清气未升,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混沌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太始之数一,一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极易,天高明而清,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变也。太易之数二,二为两仪。两仪者,阴阳之形也,谓之太初。太初者,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数四,四盈易,四象变而成万物,谓之太素。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数三,三盈易,天地孕而生男女,谓之三才。三才者,天地之备也。游神动而灵,故飞、走、潜、化、动、植、虫、鱼之类,必备于天地之间,谓之太古。太古者,生民之始也。太古之人皆寿,盈易始三男三女,冬聚夏散,食鸟、兽、虫、鱼、草、木之实,而男女构精,以女生为姓。始三头,谓之合雄纪。”
“清气未升,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混沌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太始之数一,一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极易,天高明而清,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变也。太易之数二,二为两仪。两仪者,阴阳之形也,谓之太初。太初者,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数四,四盈易,四象变而成万物,谓之太素。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数三,三盈易,天地孕而生男女,谓之三才。三才者,天地之备也。游神动而灵,故飞、走、潜、化、动、植、虫、鱼之类,必备于天地之间,谓之太古。太古者,生民之始也。太古之人皆寿,盈易始三男三女,冬聚夏散,食鸟、兽、虫、鱼、草、木之实,而男女构精,以女生为姓。始三头,谓之合雄纪。”
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国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博大精深的国学,只需每天看上一眼。

旷世奇书《徐霞客游记》:带你认识中国的奇丽山川!
“如果用尽一生的光阴只做一件事,你会选择什么?”
有人在迟疑,有人在迷茫,有人在无限畅想……
而徐霞客一定会坚定地回答“游遍中国山河大川。”
“如果问你此生最大的志向是什么?”
有人会说衣食无忧,有人会说富贵功名,有人会说学富五车……
相信大家早有耳闻,没错,他是享誉世界的“中国旅游第一达人”,他是硬核“背包客”鼻祖,他是边游边记的“旅游博主”,他是令人惊叹的“野外生存专家”,他更是我们仰慕的“东方游圣”。
这样一位奇人,也同样创作了一部旷世奇书《徐霞客游记》。
国务院把《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
央视总台的《典籍里的中国》栏目特设一期专题,启用大班底精良制作,深度解读了这部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之作。
这里精选了这套全本全注全译、翻译权威的《徐霞客游记》,推荐给大家。重现经典结构层次,题解—原文—注释—译文,一气呵成,通俗易懂,实现沉浸式无障碍阅读。
为你种草那些未曾去过的锦绣河山。
徐霞客一生游历考察,先后四次长距离跋涉,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徐霞客游记》也用六十多万字,记录下了他34年来游历山川及各地自然风景。 游历省份遍布江西、江浙、湖广、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区。遍及天台山、雁宕山、华山、五台山、恒山、黄山、庐山、嵩山等我国各大名山。
,桂林也早已成为旅游爱好者的打卡胜地,但人们或许不知道,早在三百多年前,徐霞客已游览了这处秀美山川,并做出了科学的地貌勘探。
《徐霞客游记》中篇幅最长的就数《粤西游日记》,此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 特征的观测研究,并作出了“粤西之山,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粤山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的概括,具有相当高的游览和地学价值。
爱好爬山的朋友无不知“五岳名山”,而黄山却有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奇名,徐霞客就曾两次登上黄山,在《游黄山日记》中更是对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描写得淋漓尽致,让人看了仿佛置身山中,心情畅快。
游记中,他还“望雁山诸峰,芙蓉插天,片片扑人眉宇”;见武夷山“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而度,乃可入”;写九鲤湖的瀑布“如万马初发,诚有雷霆之势”;观太和山的榔梅树“大皆合抱,花色浮空映山,绚烂岩际”……
祖国的锦绣河山,在他笔下如诗如画、栩栩如生。 如此令人身临其境的游记,若是放在当下,一定会吸引无数粉丝跟着这位“旅游博主”去旅行。
以足为誓,以笔代心,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徐霞客不热衷于考取功名,而是将毕生精力都献身于地理考察事业。他从二十二岁起,直到五十六岁,三十四年的时间,执一根手杖,携一席被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徐霞客游记》中记载,他攀援于危崖峭壁之上,涉险于溶岩溪流之间,风餐露宿,抵抗匪徒,即使身患顽疾,他也毫不畏惧,身荷一把铁丘,高唱“吾荷一锸来,何处不能埋吾骨耶”的豪情壮志。
山水一路,悲喜一程,一路一程,徐霞客没有放弃,不畏万难,勇于探索,终于走完了“万里遐征”,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也成为了后人的精神榜样。
近年来登珠峰的事例屡见不鲜,但每每仍被视为壮举,传为佳话。更有《攀登者》《珠峰队长》等多部影视作品,向我们展现了登山队员们无畏的精神,这恰恰与三百多年前的“游圣”徐霞客有着同等的坚毅,同是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万里遐征”圆少年梦想,“溯江纪源”究长江正源。
一部地学百科全书,为世代学者勘测奠基。
徐霞客晚年的“万里遐征”,占整部《徐霞客游记》的大约四分之三,可谓“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毕生时间最长、行程最远的西南方“万里遐征”详细丰富的记载了各地的地质地貌、风俗人情。 他在《溯江纪源》中写道:“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更正了“岷山导江”的讹误,找到长江的正源为金沙江,圆了他少年的梦想。
《典籍里的中国》中演绎,徐霞客、季梦良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陪伴下穿越到现代中国,到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品尝了令他们魂牵梦绕的华夏母亲河源头之水。可见徐霞客探寻长江源头的过程,代表了所有中华儿女的寻根溯源的心,为三百多年来我们的科考人员不断的勘测和丈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
“东方游圣”的父母堪称现代家庭教育的教科书!
现教育圈流行一句“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而“东方游圣”徐霞客儿时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呢?
徐霞客出生于江苏江阴富庶人家,幼年博览群书,十五岁童子试不第, 父亲并未责怪,反而鼓励他“好男儿可以不求功名,但不能没有志向”,并支持他游名山大川。
他的母亲王孺人更是被后人给予“霞客之奇,孺人成之 ”的至高评价, 霞客22岁远游,她还特地做了一顶“远游冠”,鼓励他“丈夫要志在四方”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徐霞客每次回家,也必给母亲讲解旅途的美景趣事,母亲对霞客的游记更是赞不绝口。
徐霞客能够矢志不渝地走向远方,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诲和鼓舞。父爱如山,让他朝碧海而暮苍梧;母爱如河,让他行万里而心中有根。
而现今父母也应思考,广阔的父母之爱、平和之心,助孩子树志向、坚意志,才更是我们教育孩子的真谛所在。
全文全注全译,段落清晰,阅读无碍。
本书充分尊重并保留了乾隆初刻本的框架体系,但同时又结合季梦良整理本,弥补了前半部分的缺略,使全书体系更加完备,也便于读者全面了解《徐霞客游记》所描述的历史面貌及其变迁。
本书全套五册,册册脉络清晰,“题解”紧扣章节,简明扼要,标题背景一目了然。 “原文”完整收录,详实可靠;“注释”则对历史背景、地理名称、人物、制度、宗教、疑难字词等做了注音及详细释义;“译文”采取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式,行文晓畅,便于读者深入研读与参照。
封面采用古典色系,古色古香,典雅脱俗,与全书内容相呼应。排版舒适,32开本,字体大小适中,保证阅读舒适,是一套兼具收藏和阅读的优良版本。
“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的游记巨作,记载着锦绣中华的崇山峻岭、江河大川,如果你的脚步还未触及,那就先让眼睛跟着这部《徐霞客游记》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吧!
《徐霞客游记》全本全注全译 全五册
中国最古老的书《三坟》,旷世奇书还是后人托古伪作
《三坟》据说是中国最早的一本书,是上古时期伏羲、神农、黄帝之书。然而历史上一直到宋朝,此书一直只有其名,失传许久。然而在北宋期间突然冒了出来,实在让人怀疑。
《三坟》的“坟”字不是墓葬的意思,而是指以用土作为载体的文字记录方式,类似古文明两河流域的泥板书,在竹简还没出现之前的一种文字记载方式。
北宋元祐年,一个叫做毛渐的进士称自己在一处民宅中得到这本书的大篆版本,惊奇之后将此书重新制版抄录,并写序言称:“元丰七年,予奉使西京,巡按属邑,而唐州之泌阳,道无邮亭,因寓食于民舍。有题于户:《三坟》书某人借去。亟呼主人而问之。曰:古之《三坟》也,某家实有是书。因命取而阅之。《三坟》各有《传》,《坟》乃古文,而《传》乃隶书。观其言简而理畅,疑非后世之所能为也。”
如今可以找到的《三坟》就是毛渐重新印刷的版本,按伏羲、神农、黄帝次序分成三部,第一部是伏羲篇,名叫山坟,里面有这样几篇文章,《连山易》、《太古河图代姓纪》、《天皇伏羲氏皇策辞》。第二部是神农篇,名叫《气坟》,里面有《归藏易》、《人皇神农氏政典》。第三部是黄帝篇,名叫形坟,里面有《乾坤易》、《地皇轩辕氏政典》。
《三坟》虽然已经出世,但此书一直被认为是伪作,其原因无法是和其他古书孤本一样,缺乏旁证,没有任何有力证据能够证明。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三坟》确实是最古老的书籍,而且除此之外,还有《五典》、《八索》、《九丘》。
继《三坟》之后的君王,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而八卦之书,谓之八索;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 皆聚此书也。
相传在春秋时期,这些书都依然存在,《左传》作者左丘明就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孔子甚至还曾修订过这些书。但战国伊始,社会动荡,很多书籍毁于兵燹。跨越千年之后,突然在宋朝出现,怎么可能不让人怀疑呢?
《三坟》之《太古河图代姓纪》片段:
“清气未升,浊气未沉,游神未灵,五色未分,中有其物,冥冥而性存,谓之混沌。混沌为太始。太始者,元胎之萌也。太始之数一,一为太极。太极者,天地之父母也。一极易,天高明而清,地博厚而浊,谓之太易。太易者,天地之变也。太易之数二,二为两仪。两仪者,阴阳之形也,谓之太初。太初者,天地之交也。太初之数四,四盈易,四象变而成万物,谓之太素。太素者,三才之始也。太素之数三,三盈易,天地孕而生男女,谓之三才。三才者,天地之备也。游神动而灵,故飞、走、潜、化、动、植、虫、鱼之类,必备于天地之间,谓之太古。太古者,生民之始也。太古之人皆寿,盈易始三男三女,冬聚夏散,食鸟、兽、虫、鱼、草、木之实,而男女构精,以女生为姓。始三头,谓之合雄纪。”
更多资讯请关注“酒歌说文”,为您提供更多国学知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博大精深的国学,只需每天看上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