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绍兴到底“产”了多少体育明星?

更新时间: 2025-08-25 13:56:56

阅读人数: 926

本文主题: 中国体育人 小说

绍兴一地,历代名人辈出,可谓风流遍地。从古至今,数不尽的诗词歌赋因其而生,往来文人墨客更是群星灿烂。

但如果你觉着绍兴人只会挥洒笔墨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体育届的“绍兴军团”侬晓得伐?

去年,中国篮协公布了“中国篮球名人堂”首批提名名单,引起了球迷的广泛关注。名人堂设立“特别致敬人物”,举荐15位中国篮球界前辈直接入堂。

在这15名前辈之中,有一位绍兴人,他就是中国近代体育史上的著名体育教育家宋君复。他是中国首位奥运教练 ,1932年宋君复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教练率刘长春一人参加第十届奥运会。1936年积极筹组和领导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第十一届奥运会;同年被批准为国际篮球裁判。1948年,再次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成员,前往英国伦敦参加第十四届奥运会。

他也是中国最早的国际裁判之一、新中国第一批国家级篮球裁判员、中国篮球事业的开路人之一。

孟关良是土生土长的绍兴人,他自9岁开始学习游泳,进入体校后改练划艇。在不懈努力下,短短几年之内孟关良便入选了国家皮划艇队。在1997至2001年,他连续四年蝉联全运会男子1000米划艇金牌。2004年8月,在雅典奥运会上夺得男子双人划艇500米金牌,这也是中国选手在皮划艇项目上夺得的首枚奥运金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卫冕男子500米双人划艇冠军。在北京奥运会成功卫冕之后,孟关良选择退役。如今,他也在新的领域上继续发光发热。

去年七月,田径20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绍兴“飞人”谢震业与同为绍兴人的陆敏佳举行婚礼。陆敏佳同样也是一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是亚洲和全运会女子跳远冠军。

谢震业是一名短跑运动员。2019年国际田联钻石联赛伦敦站男子200米,谢震业以19秒88的成绩夺冠,打破自己保持的20秒16的全国纪录以及卡塔尔归化选手奥古诺德保持的19秒97的亚洲纪录,成为首位突破20秒大关的黄种人。2019年多哈田径世锦赛,谢震业以20秒03的成绩闯进男子200米决赛,创造了中国短跑历史,成为中国首位进入该项目世锦赛决赛的运动员。2021年8月6日,在东京奥运会男子4×100米接力决赛中,汤星强、谢震业、苏炳添、吴智强代表中国队出战,获得铜牌,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如今,谢震业依旧在为创造佳绩而努力。

与谢震业青梅竹马并走入婚姻殿堂的陆敏佳在2009年7月,获得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冠军。同年10月,陆敏佳以6米74的成绩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运动会女子跳远冠军。2012年,获得亚洲室内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冠军。2015年,获得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冠军。 2016年,获得全国田径冠军赛女子跳远冠军和全国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冠军。2017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女子跳远冠军。2019年,获得亚洲田径锦标赛女子跳远冠军。

两位新人也热衷于社会活动,用体育+活动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乡村孩子在温暖中快乐成长,绍兴体育人以实际行动为社会传递了更多向上向善的力量。

出生于富盛的蒋裕燕,在幼年因车祸失去右臂、右腿。在母亲的鼓励和支持下开始学习游泳。作为东京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年纪最小的运动员,蒋裕燕勇夺2金1银1铜,创两项世界纪录,惊艳世界。在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中,“绍兴飞鱼”蒋裕燕的星光依旧闪耀,在参加的9个项目中全部拿到冠军,夺金率达到100%,既有单个项目,也有集体项目。其中她打破女子50米蝶泳S6、女子100米仰泳S6、女子100米自由泳S6、女子400米自由泳S6、女子4*50米自由泳接力、女子4*50米混合泳接力等六项世界纪录。

绍兴人都在为了热爱事业奋勇拼搏

看着这些绍籍体育名人,作为绍兴人深深感到自豪。

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绍兴运动健将一一写出,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提名你所熟悉的绍籍运动健儿哦!

绍兴到底“产”了多少体育明星?

突出以体育人,更加面向人人

题:突出以体育人,更加面向人人

——大运会中国组团参赛呈现新风貌

刚刚闭幕的成都大运会上,除了比赛成绩,中国大学生运动员们也让世界记住了他们顽强拼搏、友好交流的形象,其中的一些学霸运动员更令人印象深刻。随着时代发展,“以体育人、面向人人”成为组团参赛工作中愈发重要的关键词。

自2005年第22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起,中国代表团组团参赛工作由教育部牵头,至今共完成冬季与夏季近2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组团参赛任务。

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秘书长、成都大运会中国大学生体育代表团执行团长刘立新表示,如今组团参赛工作的明显特点是更加突出以体育人,学生体育赛事不同于职业体育赛事,教育意义远大于争金夺银。“我们希望学生运动员在赛场上有金必夺、有分必争,同时我们更重视学生运动员能不能做到尊重规则、尊重对手、尊重观众;更在意他们能不能在赛场上展现出心系祖国、百折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更期待他们在大运会上积极主动参加各类交流活动,向全球青年讲述自己的奋斗经历、家乡变化、运动心得,分享中国典故、中国美食、中国文化。”

他表示,参加大运会是一个重要的育人和展示交流机会。因此,大运会组团参赛工作必须全方位全过程体现“立德树人”理念,推动学校体育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今年的组团工作中,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按照“一项一策”的思路,首次大规模组织了游泳、跆拳道、武术、赛艇、柔道、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射箭(复合弓)、艺术体操、击剑共11个项目的选拔赛,来自279所高校的1753人参赛,总比赛场次达1739场。这样的组织工作呈现出第二个特点,即更加突出面向人人。

选拔赛涌现出不少优秀的大学生运动员,如本届大运会射箭复合弓男子团体冠军成员杜美余,他在初中开始接触射箭,通过高考进入同济大学后,加入学校的射艺协会,完全凭着兴趣爱好,利用业余时间自发训练,最终进入中国代表团,参加了大运会的比赛。杜美余的学业也非常出众,在校期间他获得了土木工程学院智能建造方向直博资格,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射箭运动员。

“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群众体育的普及与发展水平。我国有2.9亿在校生,发展学校体育是发展群众体育的一个重要抓手。如何让体育运动在校园中推广普及起来,如何让更多孩子爱好体育、参与体育,并养成终身运动习惯,事关强国战略和民族复兴。”据刘立新介绍,面向人人开展竞赛活动,已经成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的办赛宗旨,目前在很多赛事中都增加了阳光组即普通学生组的比赛,目的就是通过竞赛带动普及,相信未来会有更多像杜美余这样的学生运动员出现在大运会赛场上,并取得优异成绩。

看球真是中国人的必需品吗?你为什么不愿意花钱

马照跑,舞照跳。想看直播,还能没渠道?

新赛季的英超已经开战,中国球迷们的观赛也一点没耽搁。虽然没有转播平台专门播出,但正如许多球迷们所说,人们有100种看到英超直播的方式。免费看直播,他不香吗?

说到底,这次版权风波的重点还是钱。英超该卖多少钱合理,这是一个问题;球迷们平时愿意花多少钱看英超,又是另一个问题。愿意花钱买会员看比赛的球迷当然不少,但同样有为数众多的球迷并不想花钱,抱怨看球贵,然后从来都是以寻找盗链的方式去“白吃白喝”。

问题很明显了:看英超,看足球,乃至说体育,在如今中国人的生活中真的是必需品吗?你又愿意为此花费多少钱呢?

根据江苏和上海体育局的相关统计,在这两个国人消费能力极强的地区,2017年的人均体育消费一个两千出头,一个不到两千五,这也就是苏沪各大饭馆里一顿普通年夜饭的价钱。

而在这部分花销当中,大头显然还是人们亲自参与的体育活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论你下班是跑步、健身还是打球,总是需要一套合适的装备的。

比如说对城市白领而言,健身房无疑是工作之余的好去处,跑鞋、健身卡包括私教的开销都可以算是比较重要的需求。

在亲自参与的体育锻炼或者赛事活动方面,与美国2016年的数字相比,除了现场观赛这一块的开销之外,在运动装备和健身房会费的花销上,两国相比起来其实都算是相似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你不能说体育不是中国人的必需品。新华网2019年初的调研文章称,中国体育人口的比例为33.9%,这就意味着超过4亿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虽说天天晚上散步健身的老大爷可能只需要一双旅游鞋,但肯花钱办健身卡、买足球鞋、买羽毛球拍的肯定也少不了。

然而踢球和看球,显然是两码事。一年到头的体育开销中,装备、场地、教练等实体消费可能占据了超过80%甚至90%的比例——

这才是关键的问题:看球本来就未必是国人的必需品了,更别说看欧洲足球了。

在工人体育场观看北京中赫国安队一个赛季的比赛,总共需要多少钱?最低850元,最高1200元。这个票价说实话并不贵,在一年的预算里拿出这么些钱去看比赛也不难。场次更多的CBA则更贵一些,两三千是常事,最贵的能飙到五位数。

另外,这些花销也属于死忠球迷完全可以承受,也愿意承受的范畴。带着全家去球场支持当地的球队,这是一种极其难得的体验,这类消费和去旅游或者看演唱会和展览是类似的。更何况你也可以不用买套票,什么时候有空去看一场也行。

在天空体育的官网上,可以查到本赛季英超最便宜的一档观赛包:每月18英镑(约合158元),月底续费式的合约。如果要看更多比赛的话,还有每月23英镑(201元)乃至每月40英镑(350元)的为期一年半的长约。

即便考虑到中国和英国消费水平的不同,从中国球迷的角度来看,这些观赛包的价格肯定也不算便宜了。但在本身就观看付费电视的情况下,能有相当数量的比赛直播加上平时可以收看的足球内容,其实并不太会影响到用户订购的热情。

而这,才是中国球迷不太愿意为看英超花钱的核心问题:回报远远赶不上付出。

有人拿体育和娱乐作比较,且不论受众多寡,体育直播相比娱乐本身就有一点吃亏:无论你是追剧还是追综艺,其实并不存在即时观赛的概念,可以半天一天后再看,更可以“养肥了”留到上下班漫长的通勤路上看。你在公交车上见过看昨天的综艺的,见过看昨天比赛录像的吗?

更不要说欧洲足球赛事与中国天然存在的时差了,即便是英超这样时间比较友好的,需要深夜观赛的场次也不少。我花钱买个会员看剧,这剧归我的就是归我的,哪天想看都行;我花钱买个会员看球赛,动辄忙得没空看直播,时不时还得熬夜……觉得不值,太正常了。

而像英超赛事相关的电视报道或者是专题节目,在国外会被视作值得付费的独家优质内容,在中国球迷这里显然不是。这可能是英超CEO马斯特斯口中的“正常观看英超”,但很多球迷们心中的“正常观看英超”,并不是一种持久全面的收视习惯,而是想看就看,凑点热闹罢了。

所以实际上,几乎不可能指望英超的“硬核”内容能在中国球迷中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和观看,中国球迷中国外联赛的“硬核”球迷仍然是占比甚低。换言之,想成为国外联赛的“硬核”观众,就得愿意花钱,又有足够的闲。时差和生活压力本身就让有闲变得够呛了,那花钱……

于是,本身就不太愿意花钱去看的国外联赛,在疫情期间人们考虑削减开支的清单上不说一马当先,肯定也是名列前茅。不看也行,找找进球集锦算了;偶尔看看也可以,花钱免谈。

说白了,在中国体育市场,付费观看海外比赛的盘子远没有那么大,硬核用户也远没有理想中的那么多。习惯了观看免费直播的历史因素也好,体育内容付费文化尚未发展成型也罢,再加上生活压力、固有时差、直播的即时性,都会让很多人不愿意为看英超付这个钱。

在日常开销里,体育显然不是最重要的;而在本来就只有几百块或者两三千块的体育开销中,“看英超”这一类又是看起来最不值当的,最可以舍弃的——那谁还愿意花钱?偶尔凑个热闹“白嫖”几场球,不香吗?

从尊重版权的角度来说,这当然要不得;但这就是目前中国球迷收看海外联赛的现状。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