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科技大学本科招生网
夜色如墨,国防科大空天科学学院微纳卫星技术实验室内,朱仕尧紧盯着屏幕上的两条曲线,手指快速敲击键盘,这是他十三年科研攻关中普通的一天,这里就是他的“战场”。
“5、4、3、2、1,点火!”两年前,朱仕尧负责研发的多功能减振舱板跟随学校研制的新技术试验卫星H星升空,开始“守护”卫星在轨运行,这是国内第一个将高载重比、高可靠性的胞元式多功能结构应用于光学遥感卫星的设备。
遥感卫星在轨运行需要太阳翼持续转动为其提供电能,但卫星距地远,成像焦距长,太阳翼驱动过程中产生扰动,导致卫星成像“看不清”“辨不准”,严重制约遥感卫星高分辨率观测能力的提升,这使得如何“减振”成为了亟需攻关的关键技术。
然而遥感卫星不仅内部构造复杂,扰振因素繁多,且非线性特征明显,“减振”研究难度大,很多人因此“望而却步”。2009年,还是硕士生的朱仕尧在李东旭院士和导师雷勇军教授的带领下,成为了研究卫星“减振”技术的一员。
“这么难的课题,别人做不到,我怎么做得到?”第一次啃“硬骨头”,面对国内研究少,国外长期严密封锁的相关技术,刚入校不久的他在调研后打起了“退堂鼓”。
“科研就像登山,越高的山,越难攀登。”雷勇军教授的鼓励让他增添了攻关的信心。
此后,理论基础薄弱的他,几乎从零开始理论推导、数值仿真、试验测试……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两点一线”的攻关成为生活的全部。他阅读了大量的相关领域研究资料,对“减振”领域最新进展如数家珍。
“只有找到‘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他对每一种产生振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从中找到了抑制振动的突破口。持之以恒地攻关,让他收获了上千页的科研报告,而他的多篇理论研究论文也被刊登在顶级期刊,这也增加了他不断攀登高峰的勇气。
“理论只有被应用,才能变成实际战斗力。”2018年,朱仕尧接到参与新技术试验卫星H星研制的重要任务,主要负责卫星多功能减振装备研制。
“卫星一旦升空,不能有任何差错。型号任务必须万无一失。”朱仕尧深知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懈怠。
虽然他的“减振”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其距离型号装备应用仍然关山重重,为了让研究成果尽快地发挥效用,朱仕尧大胆探索,根据不同影响因素匹配设计了200多种方案,一个个推导、预设、试验、修正。
终于,他研制出一种分布排列的“胞元式”多功能减振舱板,“就像给相机装了一个三脚架”,改善了遥感卫星敏感载荷成像过程中的动力学环境。
2020年初,朱仕尧作为卫星发射队成员,进入卫星发射基地开展设备发射前的测试工作,疫情突发,发射时间不得不推迟。朱仕尧谨记李东旭院士的教导,“离目标越近,任务越艰巨,越要认真、谨慎对待。”他没有选择暂时撤回学校,而是毅然留在基地继续完善设备性能测试。
“与数据为伴,从不孤单。”在发射基地,朱仕尧每天坚持在空荡的测试间里监测设备状态。在朱仕尧看来,那段看似枯燥的时光,成为他日后专心做科研的心理基础。
“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鏖战4个多月,开展100多次测试,对比分析了1万多条数据,终于确保了设备完美的在轨运行状态。随着卫星发射升空,他的“减振”舱板开始了守护在轨卫星的“平稳”之旅。
在科研创新的路上,朱仕尧一次次攻坚克难,奋力冲顶,登高之路硕果累累: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2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获“ICANDVC”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等。
时光流转,改变的是他青涩的脸庞,不变的是他为国防建设不断攀登科技高峰的初心和使命。

国防科技大学三名教授荣记军功
发布时间:2005-09-07 作者:丁建荣、王握文 点击: 来源:人民日报
6日举行大会,为被中央军委记一等功的庄钊文教授,被中央军委记二等功的梁甸农教授、张尔扬教授庆功。 大会上宣读了由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的记功通令。国防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庄钊文,教授梁甸农、张尔扬,在长期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严谨治学,大胆创新,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顽强拼搏,勇攀高峰,先后攻克了一系列国防关键技术,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和军队科技进步奖,一批成果推广后产生显著经济、军事和社会效益,为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做出了突出贡献。(丁建荣、王握文)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鹏
秋日长沙,实验室内,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王鹏(见图,李治摄)正盯着电脑屏幕,手指快速敲出一行行代码,目光专注。
“我想让新型飞行器在未来战场更灵巧、更智能。”作为飞行器控制领域的青年科技专家,今年不满40岁的王鹏潜心开展理论研究和技术探索,先后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为部队新质战斗力提升作出贡献。
“只要任务需要,再难我也愿意尝试”
2018年的一天深夜,王鹏郑重写下文职人员转改申请书。那一年,他从一名现役军人转改为军队文职人员。这是王鹏人生中的一次重要选择,但这样的选择早已不止一次。
2003年,王鹏考入国防科技大学。2007年,他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并凭借出色的科研表现,于2009年提前攻读博士。进入博士阶段后,王鹏所在的课题组承担了国家某工程的基础研究工作。
“这个方向是要解决部队战斗力提升的实际问题,会很难,你愿意换到这个方向吗?”导师吴杰教授找王鹏谈话,询问他的想法。
王鹏斩钉截铁地说:“只要任务需要,再难我也愿意尝试。”就这样,他的研究方向调整到某控制技术的研究中。这一改就是10多年,从项目一期、二期……直至完结,王鹏成为课题组中的一员老兵,逐渐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2018年,全军现役军官转改文职人员的第一年。那时,王鹏是学院最年轻的教研室主任。“身在军营,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选择。转改后,衣服颜色变了,但奋斗强军的底色不变!”王鹏坚定地向组织表达了转改意愿。
如今,重大工程科技攻关中,随处可见文职人员的身影,教研成果表彰通报上,处处都有文职人员的名字……在国防科大,文职人员正成为一股新锐力量。
“教书育人,必须下苦功夫、硬功夫”
“同学们请看,这是几种控制方法实现的不同飞行轨迹,精度相差明显……”课堂上,王鹏以实战案例为背景建立案例库,把蕴含其中的原理拆开分析,帮助学员理解底层知识和应用需求。
王鹏的课堂充满了“战味”,不仅案例来自一线训练场,课堂本身也“硝烟味”十足。
某试验场,教学火箭飞行试验正在进行点火前的准备工作。“准备!”随着充当“指挥员”角色的学员发出指挥口令,轰鸣声中,火箭离弦而出。“出架正常!”“遥测正常!”“飞行正常!”对讲机里传来学员的汇报声。最终,两枚火箭在学员的指挥操控下,按照预定设计分别完成飞行,实践任务圆满结束。
让学员在实践任务中淬炼,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开展启发互动式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活力;优化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类型飞行器构建教学案例库,帮助学生掌握理论到实践的应用方法……王鹏说,作为军校教员,责任重大,要努力为部队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
在教学环节精雕细琢的王鹏,对教书育人一直满怀敬畏。
一位学员在完成硕士论文过程中,有一个参数调试迟迟没得到理想结果,随着论文提交日期临近,他准备在没有理想结果的情况下定稿。王鹏得知后,对他谆谆告诫:“科研工作不能有半点投机取巧,每一个数据都要核对再核对,每一个成果都要推敲再推敲……”
“教书育人,必须下苦功夫、硬功夫。只有这样,培养的学员才能适应部队需要,才能制胜未来战场。”王鹏说。
“帮部队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是我们的职责使命”
一次到部队调研时,有单位向王鹏所在团队求助:“我们每年要执行几十次任务,任务过程中如何及时控制设备状态是个难题,能不能设计一套适用的系统?”
“帮部队解决制约战斗力生成的问题,是我们的职责使命。”王鹏毫不犹豫接下了任务。
设计系统的过程中,王鹏与同事分析了大量的历史数据,从中寻找关联性、规律性。那段时间,他与同事常常在部队一待就是好几天。经过两年努力,他们设计出一套系统,彻底改变了原来的被动保障模式和数据事后分析方式。
工作10余年来,王鹏与课题组先后为部队解决了多个制约战斗力提升的痛点难点问题,研究成果获得广泛好评。
“只要是部队需要的,再难也要解决;只要是对新质战斗力提升有帮助的,再久也要坚持。”王鹏常常这样说。
向战而研的岁月,有时是枯燥而漫长的。王鹏记得,为了攻克一项技术,他潜心研究了5年才有所突破。而这项技术,仅仅是飞行器控制中的一个方面。
“在国防科大,有多少人,用了多少个5年,才有了今天的创新成果。”王鹏说,把军队需求作为科研的方向,矢志强军、科技报国,这是国防科大师生始终如一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