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政失败原因:贵族和皇族错误理解皇权至上
核心提示:满洲贵族和皇族错误理解《钦定宪法大纲》中关于的另一个规定,即大权统于朝廷,皇帝享有颁布法律、召集解散议会、设官制禄、黜陟百司等权力,以为君主立宪体制中的黜陟百司就是皇上有权任用一切官员。这显然是对《钦定宪法大纲》的误解。
本文摘自《中华读书报》2012年07月25日13版,作者:马勇(著名历史学家),原题为《晚清政治变革:满洲贵族的贡献及局限》
晚清最后十年政治变革,确实在深度和广度诸多方面激活了中国人的政治参与意识,但如果追根溯源,这场政治变革的最初动力其实来自统治者内部,是和满洲贵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到旧的游戏已经没有办法玩了。
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知耻而后勇,很快转身向东,追随日本走进“维新时代”。然而为时不久,胶州湾事变发生,中国步入一个政治变革急剧年代。阴差阳错,很快又发生1898年秋天政治大逆转,谭嗣同等“六君子”未经审判而被杀戮,百日维新夭折,汉人士大夫因此而心寒。所以等待清廷经过1900年义和团战争打击而幡然醒悟宣布新政改革时,应者寥寥。
1898年秋天政治大逆转之后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变,特别是汉人士大夫阶层对政治的冷漠,如果从宫廷政治层面说,这实际上为皇族及满洲贵族更大幅度介入现实政治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虽然有一批皇族及满洲贵族因为煽动民众排外被判定为“肇祸大臣”受到严厉处分或处罚,然而毫无疑问的是,另外一批皇族、贵族却因这一系列事件逐渐走到现实政治前台,成为此后政治变革急先锋。
义和团战争之后的新政有复杂的国际背景,是列强政治压力下的产物,但从中国政治发展内在理路看,新政也是接续几年前维新运动往前走。只是从政治主导力量说,先前的维新运动有一个庞大而无法驾驭的汉人知识人。这一次,其主导力量好像比较牢牢地控制在朝廷,汉大臣和各地督抚都起到相当大作用,但朝廷并没有像几年前那样因形势发展而失控。
朝廷的控制力无疑来自满洲贵族特别是皇族力量的增强,满洲贵族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政治上的影响力随着这场政治变革在上升。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年仅十八岁的醇亲王载沣,在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赴德国道歉谢罪。这虽然有德国为君主制国家,不得不遵从皇室礼仪去考虑的因素。其实从清廷政治发展视角看,出使德国也有提升皇族成员世俗政治地位以推动政治发展的意思。一趟德国之行为载沣赢得不少政治资本,为他们后来的政治作为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
载沣等皇族、贵族被清廷刻意提拔起来之后,在政治上确实逐渐发挥了重要功能,1901年开始的新政和1905年开始的预备立宪,几乎全程可见皇族、贵族青年才俊的身影,他们可能没有汉大臣在科举道路上一步一步爬行的艰辛,没有汉大臣的文史功底和才华,但他们从小长在深宫大院,从小就在政治高层长者身边玩耍,经多见广,举止谈吐颇有令人自叹弗如之处。所以他们在政治改革中大胆昌言,痛陈旧体制弊端,呼唤新体制,这些都是发自真诚,也确实都对政治发展作出相当重要贡献。考察宪政大臣端方、戴鸿慈上《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明确指出中国未来政治出路只在一途,君主立宪的意义并不是立意限制君主权利,而是通过议会和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分担责任,使君主“常安而不危”。至于镇国公载泽,更是预备立宪改革中的重要人物。载泽奏请预备立宪的密折详尽分析了各国政治体制优劣,尤其是其对君主立宪“三个有利于”的概括,从现实主义政治原则上说服了光绪帝和慈禧皇太后。
根据载泽分析,君主立宪的好处有利于“皇位永固”、有利于“外患减轻”、有利于“内乱消弭”。实事求是地说,这三个“有利于”都是朝廷整天最担心的事情。君主立宪既然能够做到这些,朝廷有什么理由拒绝呢?当然,这些看法早些年就有人认识到了,张謇、梁启超等先知先觉很早就有详尽论述,只是天高皇帝远,假如不是这些皇亲国戚开始觉悟,不是他们就近游说,预备立宪或许也会开始,但不可能这么顺利这样迅速。

有人说韩国的王室后裔还存在,为何韩国没有实行君主立宪制?
19世纪后,东亚的几个原本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发生了一定变化,这三个国家君主同日本人有紧密的联系,这三个国家的末代君主清朝末代溥仪、朝鲜末代国王李垠、越南末代皇帝保大,今天我们来了解下朝鲜王室为什么后裔还在,最终没有实现君主立宪制。
甲午战争改变了满清的命运,也改变了朝鲜的命运,这是因为这场战争的失败,导致原本属于大清附属国朝鲜宣布独立建国,朝鲜末代皇帝李熙宣布建立大韩帝国,朝鲜从高丽大将李成桂建国,这个由朱元璋册立国号朝鲜经过李氏几百年的统治宣布结束,李熙也成为朝鲜历史唯一有帝号的皇帝,这件事情没过几年到1910年的时候,大韩帝国正式给日本吞并,成为了日本殖民地。
李熙是给日本逼退位,退位之后的李熙生活起居都在日本的监视之下,他的儿子李坧十分软弱,在其父退位后很快在日本强迫下解散了军队,并把其子李垠带到日本受教育,几年后日本强迫韩国签订《日韩合并条约》,代表大韩帝国灭亡,朝鲜正是成为了日本国土一部分,也导致了大韩帝国第二位皇帝李坧退位。
虽然,李坧退位了,毕竟在韩国本土还是有很大号召力,很快把李氏皇族拉到了日本皇族系列。
日本方面为了可以更好的控制李垠,他们为李垠找了个日本妻子,为此还强迫他和原配妻子解除婚姻,可以说日本为了宣布日本日韩融合是大费苦心,高宗李熙原本希望他可以在朝鲜举行婚礼,高宗突然暴毙,李垠回国,婚礼虽然暂时取消了,几年后李垠依旧跟日本选定的梨本宫守正王的长女方子公主成为其妻子,这个妻子还是不错的,十分体谅李垠,十分讨厌日本军方,最终为李垠生下一子,无奈突然夭折,具体死因如何是个迷。
李垠虽然不是日本人,在日本统治期间整体情况还是不错的,可以说李垠跟随着日本参加了二战并且也参加了日本皇族成员最后一次御前会议,最终在美军进驻日本后取消了“皇族阶级”李垠也成为了一个平民,紧接着朝鲜半岛恢复了独立,这个时候李垠的身份也变得复杂起来。
李垠虽然很小的时候就到日本,整体上他还是希望可以回到韩国,二战后,美军并没有处理李垠把他送回韩国,实际上因为他的身份原因,失去了韩国民族感情,在韩国民意中也民声也不太好,最终李承晚期间,李承晚担心他会跟自己争夺权力,最终拒绝李垠进入日本,一直到朴正熙期间李垠才以平民身份回到韩国。
李垠回国后收到了朴正熙政府礼遇,也收到不少韩国国民的欢迎,可以说李垠生在了一个应该存在时代,要不他早成为了朝鲜国军。
1970年韩国最后一任皇太子垠李垠在汉城去世,他去世后韩国政府为这位最后一位大韩帝国皇太子举行了国葬,日本皇室也派出了代表,李垠去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2005年7月,朝鲜王室继承人李玖去世,李玖养子李源即位,称皇嗣孙。此举遭到了李海瑗和其他王室成员反对,理由是李玖生前并没有正式在法律上收养李源。李海瑗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继承人,"无论别人说了什么,我都是正统。"李堈的后人们也纷纷表示,愿意拥立李海瑗为女皇,因为她是李氏朝鲜王室中最年长的。翌年9月29日,朝鲜王室50多名成员宣布87岁的李海瑗为女皇,并在首尔一家旅馆举行了“加冕仪式”。
这件事情上韩国政府和民众更多是宽容态度看待这件事情,这个事情不少韩国民众依旧对皇室还是有一定感情,无论政府还是民众都没有说什么,更多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件关于朝鲜王室伏笔一事,很快就给大家逐步淡忘了。
日本天皇制与中国皇帝制个异同
先手日本的~日本的开国天皇叫神武天皇,是第一代天皇,有人说他是徐福,天皇制一开始模仿了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特别是大化革新之后,日本模仿了一系列唐朝的政治制度,中央的君主集权,直到现在还有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影子,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现在各部,都用省来代替,防卫省,外务省等等,到了幕府统治之后,天皇的权利逐渐丧失,几乎成为摆设,与春秋战国时期类似。不过天皇仍然得到尊重。地位仍然很高,就是没有权利罢了。知道明治维新之后,天皇重新掌权,可是二战结束之后,天皇又丧失了权利,成为摆设。中国是秦朝建立封建君主专制的,皇权的加强也是一步一步的,清朝雍正之后达到顶峰。我觉得日本天皇和中国的君主专制有一个最大的区别,日本天皇是万世一系的,天皇从来没有中断过。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皇族。中国却不一样,中国的皇帝是轮流当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句话深深的印在了有志向造反的人的脑子里。这就是中国皇帝,和日本天皇的最大差别,日本没有朝代的轮替,中国的朝代轮替很频繁
1)不同点:日本天皇带有神权色彩,受到国家的保护。2)相同点:拥有广泛的权力,具有专制性。3) 德国、日本两国宪法呈现出的政治体制共同点: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具有宪政色彩(或者代议制民主形式);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①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家担任,称德意志皇帝” 。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 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 ③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实际上是 拥有权力的上议院,其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共 58 人,其中普鲁士代表 17 人, 操纵着联邦议会。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德国君主立宪政体, 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 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其主要特征是:世袭君主为国家元首,拥有实权,由君主任命内阁成员,政府对 君主负责,议会行使立法权但君主有否决权。在这种政体形式下,国家虽然也制 定了宪法,设立了议会,但君主仍然保持封建专制时代的权威,集立法、行政、 司法和军事大权于一身,是权力中心和最高的实际统治者。日本天皇(日文:てんのう,英文:The Emperor of Japan)是日本皇帝的称号,为日本神话中的创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后裔。也是神道教的最高领袖,当今世界上唯一使用皇帝(Emperor)称号的无权君主,以其为首的日本皇室则是世界上现存的皇室,更是日本国家的象征。天皇制是世界历史上最长的君主制度,宣称万世一系。即日本从古代起没有改换朝代,始终都是皇室一系。从日本神话中第一系神武天皇到现在的第四系明仁天皇,共125代。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大量神话色彩,难以断定古代天皇的真实性。从崇神天皇开始考古学才能确认其实际存在,自应神天皇开始历史之可信度才大为提高。自镰仓幕府建立,天皇权力被架空六百八十二年之久。直至1867年倒幕派发动“王政复古”,废除幕府制度,天皇重新掌权。从改元明治开始,天皇的权力达到巅峰。日本从此走上了向军国主义国家进发的邪恶道路。昭和天皇在位时期指挥策划日本相继发动日本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给亚洲各国人民以巨大深重的灾难,导致了数千万无辜人民的死亡。日本战败后,美国为顺应日本民意,允许天皇作为象征性的国家元首保留下来。1946年迫使昭和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否定天皇现代人世间的神的地位,承认天皇不再具有神性。某种程度上削弱了长久以来存在日本国民中的忠君思想。
在日本皇朝里,天皇,皇后,中宫,太子,太子妃,皇子,皇女等整个皇室是怎么自称的?和中国一样么! …… 》 天皇的直系子孙还有称号,直系三代以内皇子、皇孙称“亲王”,皇女称“内亲王”;直系三代之外皇孙称“王”,皇孙女称“女王”.从前“女王”的称号只可到直系第六代皇孙女,明治天皇之后这一限制取消. 另外还有“皇太子”、“皇太孙”、“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王妃”等称呼,意义与中文的相同. 称呼 天皇、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敬称“陛下”,其余皇族敬称“殿下”.
日本的天皇指的是什么位置? - …… 》 相当中国古代的皇帝. 大和国(倭)君主的正式称呼原本是“大王”(治天下大王).故中国南朝的正史中称五位遣使朝贡的倭国君主为倭王,史称倭五王(赞、珍、济、兴、武).隋炀帝时,大...
…… 》 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改称天皇,皇后武曌改称天后,同时期的日本国王名叫大海人.可能是受到中国的影响,在新颁布的《飞鸟净御原令》里对天皇称号详细规定.算是最可靠的日本国王开始称天皇的记载.大海人后世称为天武...
相关资讯
皇室和王室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日本和英国的叫法不同?
目前世界上仍然保存的封建旧王朝里,只有日本的天皇家被称为皇室,而包括英国在内的其他君主立宪制国家则称为王室,比如说西班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