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迪特莱弗森的例外人生

更新时间: 2025-07-24 12:31:02

阅读人数: 94

本文主题: 海明威三部曲是哪三本

世界文学史上不乏自毁的天才,如茨威格、海明威、太宰治、川端康成等著名作家,丹麦女作家托芙·迪特莱弗森亦是其中一员,1976年她因过量服用安眠药而离开人世。不过,相较于那些声名赫赫的文学大师,她的名字在国内实在过于小众。关于丹麦文学,或许囿于国土面积狭小、话语权弱势等,我们仅仅知道安徒生、约翰内斯·威廉·扬森(194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伊萨克·迪内森(《走出非洲》)等寥寥几人,而迪特莱弗森在她的祖国可谓是家喻户晓的国宝级作家。

其实,迪特莱弗森之前在国际文坛也是籍籍无名,她的被发现也是近年来的事情,让她蜚声国际的,正是这部《哥本哈根三部曲》。这三本小书在欧美世界出版后,很快引发了一场如火如荼的“托芙热”。迪特莱弗森这颗文学世界的遗珠,终于在更广阔的地域焕发出了耀眼的光彩。

迪特莱弗森生于1917年,在自传式写作尚不风行的年代,她的《哥本哈根三部曲》成为了同类写作的先驱,被媒体誉为“女性版《我的奋斗》”“丹麦版《那不勒斯四部曲》”。这在时序上当然是颠倒的,准确来讲,克瑙斯高的《我的奋斗》应是“男性版《哥本哈根三部曲》”,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则是“意大利版《哥本哈根三部曲》”。

《哥本哈根三部曲》包括《清晨》《所有明亮的梦》《白昼坠落》三部小说,若是按照直译,这三部应为《童年》《青年》《毒药》(或《已婚》)。直译直截了当地指出了三部小说的主要内容,简中版本的翻译则更为委婉含蓄,颇富诗意。

由于作家本人最清楚自己的成长经历,相比于他人书写的传记,自传写作可以描述出细小而曲折的事件,捕捉到微妙而重要的情绪。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作家掌握自己人生的写作权,也会避重就轻,裁剪事实,甚至文过饰非,涂改过往。在《哥本哈根三部曲》中,迪特莱弗森显然采取了十分坦诚的姿态,以实在的自剖和自反将自己的过往人生娓娓道来:她的家庭、爱情和写作,以及不回避、不修饰的那些极为私人的领域,包括对成名的渴望、堕胎、嗑药等。

迪特莱弗森使用了极为简练而又扣人心弦的文字,将她从幼年至青年的时光囊括进去。三部曲加起来还不到五百页,文字虽然简省,容量却很大,给予了我们无尽的想象空间,正如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所评价的,“就像格蕾丝·佩雷和爱丽丝·门罗,托芙是一位浓缩大师,短短几页便能捕捉婚姻生活整个故事。身为天生的作家,她凭着一股杀手本能,喜欢用引人入胜的章节开头扑向我们。她持续诉说自身的被动与无能为力,但正是如此的特质让本书充满希望。”

回到三部曲的内容,亲情、爱情和写作是迪特莱弗森人生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也是这部回忆录的主要叙述对象。这三个部分在每本书中各有侧重,同时又互相穿插,迪特莱弗森的自我也在其中彰显,还原了一位女作家精彩又不乏曲折的生命轨迹。

迪特莱弗森生于一个十分普通的工人家庭,父亲迪特莱乌总是在就业与失业之间兜转。尽管从事的是锅炉工这种底层工作,但他热爱文学,见解不俗,却又摆脱不了对女性的偏见。面对女儿想要成为诗人的想法,他严肃地说道:“女孩是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当迪特莱弗森凭借诗歌和小说成名后,他不动声色地为女儿感到骄傲,并为曾经的偏见找到了借口:“可你从来都是个例外。”他称得上一个好父亲,却与女儿相处得十分笨拙,而她的母亲阿尔菲达秉持传统的观念,早早就粗暴地为她设定好了人生的轨道:找一个“生活稳定的熟练技工”,相夫教子,安定生活。她不想被“稳定”遮蔽了未来所有明亮的梦,所以决定成为一个叛逆者,逃离限定自己的家庭,去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她的哥哥埃德温则是另一个叛逆者,成年后就离开了家庭,无论工作、婚姻还是生活,都坚持自己的选择,虽然他过得十分贫穷与落魄。或许正因为此,尽管哥哥嘲笑她,但在妹妹发表第一首诗歌的时候,他送上了赞美、鼓励以及索取稿酬的建议。

迪特莱弗森一生共经历四段婚姻,每段婚姻似乎都没有经过慎重的考虑。回忆录中的她,就像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些嬉皮士,随性、自由,不被世俗规则所束缚。她的第一任丈夫维戈·F.默勒是文学杂志《野麦》的编辑。其实这份杂志发行量很少,但这是第一次有杂志刊登她的作品,因此她对默勒满怀感激,甚至“不反对嫁给他”,尽管对方是比她大三十岁的男人。两人因此结缘,很快结婚,很难说这段婚姻有爱情成分的存在,或许迪特莱弗森只是利用对方的文学资源而已。她的第二任丈夫埃贝是个年轻的大学生,两人生下了一个女儿,但再次怀孕时,为了不影响自己的文学事业,她毅然决然地选择堕胎,在仍属非法的时期,这花费了她不少时间和精力。她和埃贝的婚姻当然也是不成熟的,在一次派对上,她遇到了学医的卡尔,很快又步入了第三段婚姻,正是这段婚姻,让她染上了毒瘾,最后甚至摧毁了她的生命。回忆录最后,她又提到了维克托,应该就是她生命中的第四个男人。

迪特莱弗森仅仅活到了五十九岁,却留下了将近三十部作品,包括诗歌、小说、回忆录、儿童文学等,在《哥本哈根三部曲》中,她也多次提到了她的创作过程。很显然,迪特莱弗森拥有十分旺盛的创作力。这是一个以文学为志业的女人,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诗人,并展开了持续的创作。无论是家人的打击、失败的婚姻还是无序的生活,都不能阻止她创作的步伐。在这部回忆录中,“写作”是个高频词。写作于她,是巨大的乐趣;只有写作,她才能挣脱沉闷无聊的现实生活,冲淡心中的“悲哀与渴望”,在文字的世界中自由自在地呼吸。

《哥本哈根三部曲》不像其他纪实性的自传作品,而是十分文学化和戏剧化,就像是一部文采优美、情节生动的小说,讲述了主人公托芙·迪特莱弗森的家庭与婚姻、生活与梦想。而迪特莱弗森的确也将自身活成了文学作品中的女主角,她叛逆不羁,敢爱敢分,勇敢地追求自己人生的活法。她的人生自由、浪漫而极致,就连毁灭,也充满着暴烈的色彩。作为读者,我们从《哥本哈根三部曲》中,可以看到一个与众不同的女性形象,也听到她发出的独特回音;更为重要的,则是又认识了一位宝藏女作家托芙·迪特莱弗森,以及她特立独行的例外人生。

(本文2024年11月1日首发于《北京日报》)

迪特莱弗森的例外人生

白象似的群山

精选101篇世界短篇小说传世经典

一生必读的世界名家短篇小说经典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美国作家和记者,被认为是20世纪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代表作《老人与海》于1953年获得普利策奖,又在1954年《老人与海》夺得诺贝尔文学奖。2001年,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与《永别了,武器》两部作品被美国现代图书馆列入“20世纪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说”中。海明威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他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燕食记》:构建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崭新典范

《燕食记》葛亮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交流交融进入全新阶段的形势下,著名作家葛亮的长篇小说《燕食记》先后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颁布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广东省作家协会“2021年度重点作品创作扶持”项目,这是葛亮继《北鸢》《朱雀》之后,书写中国近现代历史主题“中国三部曲”长篇小说系列的收官之作,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推动人文湾区建设的重要成果。

  葛亮以大湾区作家的特殊身份和独特视角,立足粤港澳大湾区,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湾区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充分展示了有抱负有作为的中国作家讲好中国故事、创作人民史诗的能力和雄心。这是葛亮对当下文学创作的独特贡献,择其要者,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这是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梳理百年中国文学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出,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自觉投身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不断推出反映时代呼声、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面对当前热火朝天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建设以及南沙建设,长篇小说《燕食记》将笔触聚焦大湾区的前世今生,描摹中国百年社会变迁、世态人情的绚丽画卷,书写生生不息的湾区人民史诗。作品浓墨重彩讲述叶凤池、荣贻生、陈五举、露露等为代表的四代厨人的命运遭际,生动刻画了商贾政客、革命志士、钟鼎之族、行会巨头、市井小民等大小人物近百人。刻画人物,性格迥异,栩栩如生;描摹事象,由此及彼,穷根究底。比如,太史一家从广州到罗岗吃头茬“雾水荔枝”,对荔枝的种类、特性、吃法都作了详尽的考证和精细的辨析,由繁盛的食材勾连了食源开发、食具制作、食品烹制,折射出山川草木与人情物理,堪称岭南风物的“百科全书”、人间世态的“清明上河图”,拓展了文学创作的题材领域,超越了单一的文学价值,具备充沛的哲学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史传价值。

  这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立体呈现。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春秋》《史记》等记载,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食用五谷。从周朝确立“三餐制”到形成“民以食为天”的日常俗理,一日三餐,碗中百味,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普罗大众的美好向往。岭南的气候时令、菜蔬瓜果、海岸山林、云霞雨雾、日月星辰等,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岭南饮食习惯。《燕食记》继承发扬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传统,重视挖掘民族化的艺术内容和形式,沿着岭南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选取粤港饮食作为故事和人物的落脚点,上阕写师傅,主要背景在广州,下阕写徒弟,主要背景在香港,借饮食的跌宕故事,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作品借主人公之一陈五举之口,揭示了“在传统中做文章”的创作真谛,生动诠释了“粤菜师傅”的传奇故事、曲折人生、家国情怀,并将广东、广西、香港、福建、上海联结起来,既打通了整个岭南的空间壁垒,又以饮食的传承、流变、革新彰显近代百年岭南历史风云,读来既荡气回肠、惊心动魄,又一咏三叹、意蕴悠远。

  这是构建文学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崭新典范。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文学话语体系构建的形象性、深刻性、独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广大作家增强主动塑造和传播中国形象的自觉意识和行动能力,在国际舆论场和文坛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中国文学话语权,塑造中华民族和平崛起、伟大复兴的大国风范和大国形象。对文本的创作,更加强调信息的含量、思想的容量、情感的力量。葛亮发挥自身优势,以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深厚的涵养观照岭南,找准中外价值观的契合点和广大读者的情感共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中国意韵、中国价值转化为精彩的中国故事、丰满的艺术形象。在虚构的框架下写实,在真实的基础上传奇,在平静的叙述中涌动着生活的激流,在充满张力的描写中完成了对新人形象的塑造。比如,韩世江在中秋月饼里藏着用小楷写的抗日标语,寥寥数笔,原本矮小的韩世江形象变得高大起来;河川守智因吃了含有极其微量的天山岩盐的月饼而中毒身亡,河川的骄狂愚蠢与阿响的足智多谋形象便跃然纸上。在时代的常与变中,在人物的经与纬中,在文本的虚与实中,葛亮从容不迫地编织着新时代中国文学话语和文学叙事新的脉络和新的谱系。

  美国作家海明威曾经以《流动的盛宴》一书记录巴黎,从而使该书成为巴黎广为传诵的“文化名片”。《燕食记》从历史沧桑之处落笔,揭示百年岭南社会变迁的精神秘史和民族复兴的心灵密码,这是作家葛亮非凡的创造,是一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盛宴。期待经过岁月的洗礼,《燕食记》能成为穗港的文化名片、大湾区的文化名片、中国的文化名片!期待广东作家、湾区作家以饱满的激情、刚健的笔力继续讲好湾区故事、中国故事!(作者:张培忠)

标签: 现代 空间 哥哥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