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
中国网络文学市场发展势头强劲,至2023年,其营收规模已跃升至383.0亿元,用户基数则扩大至5.5亿,相比前一年增加了5200万。这一显著增长不仅彰显了网络文学的蓬勃生机,更凸显了它在文化娱乐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网络文学也成为创意作品的源泉,不断为动漫、影视、游戏等下游业态发展注入活力。同时,由于翻译和传播能力的提升,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影响力也在逐步扩大。
网络文学凭借互动阅读、多媒体融合及连载反馈等多元化的表达方式,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尤其吸引着追求快节奏、高互动内容的年轻读者群体。玄幻、仙侠、科幻等题材更被众多对中国文化充满浓厚兴趣的外国青年所喜爱。
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路径丰富多样。除了通过版权交易将作品引入海外市场,以实体书籍形式出版外,还主要依托在线平台和移动应用,如Amazon Kindle、Wattpad以及“起点国际”等中文小说翻译平台。这些平台与国内知名文学网站,如阅文集团、纵横中文网等紧密合作,确保获取正版授权内容。同时,网络文学作品还被改编成影视、动漫等形式,在Netflix等海外平台上播出,进一步拓宽了原著的传播范围。此外,粉丝自发翻译并在论坛分享,以及通过Facebook、X(原Twitter)等社交媒体平台增强作品曝光度,加强了与读者的互动。
海外传播策略的创新与精准定位成效显著。一方面,采用“免费预览+付费”模式,开放部分章节供读者免费阅读,以此吸引其进一步订阅和打赏,实现收益增长。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深入研究读者阅读习惯,提供个性化内容推荐,有效提升用户活跃度和忠诚度。此外,还定期举办征文大赛、作家研讨会等活动,激励原创内容的产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在此过程中,专业翻译和编辑团队发挥着关键作用,确保了文本质量,加速了内容的国际化改编,确保了信息的准确传达。
中国网络文学正逐步占据海外市场,成为中国海外文化传播的新名片。2023年,我国网络文学“出海”作品总量显著增长,达到69.58万部,较2022年增长了29.02%。中国网络文学的受众群体不仅限于中文读者,而是呈现多元化形态。目前,对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已达20多种语言,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充分展现出中国网络文化的广泛国际影响力。以阅文集团为例,其网络文学作品在海外授权数字出版和实体图书出版超过1000部,涉及英语、法语等10种语言。在有声读物市场,国外推出的作品数量也超过100部,部分作品的播放次数更是突破1亿次。在漫画领域,阅文集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已推出超过1500部作品,其中浏览量超过千万次的作品超过100部。
语言服务企业在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翻译公司、自由译者及编辑团队等不仅将中文网络文学作品精准翻译成多种语言,还推动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高质量翻译消除了文化隔阂,促进了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为网络文学的海外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多部通过人工智能翻译的作品,如中译英的《神话纪元,我进化成了恒星级巨兽》和由英语译西班牙语的《公爵的蒙面夫人》,已成为起点国际的畅销之作。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文学出海获得了显著赋能。翻译效率大幅提升,成本大幅降低。2023年,网络文学海外市场规模已突破40亿大关,海外活跃用户总数接近2亿人。多个海外网络文学APP产品的日活跃用户数超过10万,部分甚至超过百万。晋江文学的海外输出规模也在持续扩大,全年签署的海外输出合同超过500部次,其中实体书出版占比2/3,电子书合作占比1/3。
此外,由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也在海外市场取得了显著成绩。如《庆余年》和《卿卿日常》在东南亚地区引发收视热潮。在俄罗斯Rulate网站上,《修罗武神》和《全职法师》等作品的浏览量均超过2000万次,《牧神记》更是受到了广泛好评。
网络文学海外营销:现状、挑战与策略剖析
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因其独特的地理、文化和市场优势,成为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拓展的重点区域。东南亚市场与中国文化和语言的亲近性,使其成为网络文学输出的前沿阵地。欧美市场则凭借庞大的消费潜力和成熟的市场环境,同样受到了高度关注。在这一市场格局下,女性读者群体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她们构成了网络文学阅读的主力军。
大数据用户画像显示,亚洲地区的网络文学受众具有年轻化、教育水平高的特点,且在性别、地域和互动偏好上具有明显的特征。多数用户年龄在35岁以下,本科学历的读者约占60%以上,女性读者约占60%。这些用户主要分布在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等亚洲国家,且惯于网上交流,其中55%的用户会留下评论,42%的用户会进行内容分享。这一数据表明,中国网络文学在亚洲地区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并且受众群体具有高度的活跃度和互动性。
海外读者的阅读习惯也在发生深刻变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促使他们更倾向于利用碎片时间,通过手机APP等移动设备享受阅读的乐趣。这一趋势在中国网络文学海外受众中尤为明显,高达86%的读者选择这种方式进行阅读。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超过83.4%的读者已沉浸在中国网络文学的世界中超过半年,而阅读量超过十本的读者占比更是达到了63.9%。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国网络文学作品在海外已拥有了一批稳定且忠诚的受众群体。
在题材选择上,海外读者的偏好多元而广泛。言情与玄幻类小说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备受青睐,同时,恐怖悬疑及科幻小说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这一现象在诸如Wuxiaworld和Gravity Tales等知名英文翻译网站上尤为明显。另外,海外读者的付费意愿正在不断提升,付费率已攀升至48.4%,与往年相比实现了显著增长。这一数据无疑是对中国网络文学优质内容的高度认可与肯定。
尽管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传播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和版权侵害问题尤为突出,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应对这些挑战,拟提出以下策略。
一是提升翻译质量。构建专业翻译团队,招募具有多元文化背景和深厚语言功底的译员,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性。这是提升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二是加强版权保护。积极参与国际版权合作,推动建立跨国版权保护机制,打击盗版行为,保障创作者权益。这是维护中国网络文学国际声誉和创作者积极性的重要举措。
中国网络文学作为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不仅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还促进了文化交流融合。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加深,中国网络文学有望在海外取得更大成就。同时,我们也需直面挑战,优化传播策略,提升内容质量。中国语言服务企业应发挥其独特作用,助力中华文化全球传播。中华文化是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需不断提升翻译质量,利用互联网平台优势,推进其国际化进程。
(作者系福建师范大学翻译与国际传播中心副研究员;福建师范大学翻译与国际传播中心助理研究员)

海外文学寻踪
《海外文学寻踪》为郝岚教授的文学随想+读绘笔记。郝岚十几年来遍访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书店、文学家故居等文学胜地,每每抒发心得并记录于笔下。本书遴选了其中几十篇精品,配以其自绘的插图,是一部文学与艺术、不同文化交相辉映的精彩之作。
郝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利兹大学、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曾赴葡萄牙里斯本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土耳其埃尔吉耶斯大学等高等学校学术交流。读书,码字,偶尔速写,人文寻踪。
植根中国文化沃土网络文学加速“出海”
新华社北京电(记者杨淑君)自2006年起,“85后”童敏敏开始用笔名“童童”在网上发表小说。她创作的《冬有暖阳夏有糖》等作品被翻译成英语、印尼语、西语、葡语等多个语种。
“文学的力量可以超越国界与时空,书中的内容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满足了海外读者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童敏敏说。
经过20余年的持续发展,中国网络文学由小众走向大众,凭借其旺盛的生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强大的感染力,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新景观。
7月12日至14日,第七届中国“网络文学+”大会在京举办。会上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网络文学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网络文学行业“出海”持续推进,2023年,中国网络文学行业海外市场营收规模43.5亿元,同比增长7.06%,中国网络文学“出海”作品(含网络文学平台海外原创作品)总量约为69.58万部(种),同比增长29.02%。
根据报告,中国网络文学作品的翻译语种超过20种,涉及东南亚、北美、欧洲和非洲的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东南亚超越北美地区成为网文“出海”的首要目的地,网络文学正成为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文学具有即时高效、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的特点,有着跨国界广泛传播的天然优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主任何弘说,中国悠久深厚的文化积淀对世界各国人民都有着极强的吸引力,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文化的意愿日趋强烈,这为中国网络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网络文学这扇“窗口”让越来越多的海外读者从一个个极具特色的中国故事中,了解中国的人文精神和时代风貌,感受中国脉动。
“中国古代诗词歌赋里丰富的哲思、精妙的语言、无穷的韵味,让我感受到汉语言之美。”童敏敏说,“作为创作者,我们试图用宽广的国际视野、崭新的审美趣味和年轻人喜爱的表达方式,更好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网络文学是中国文化产品‘出海’最大的IP源头。中国网络文学‘走出去’,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出去’,也是文化产业‘走出去’。”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兼总裁侯晓楠介绍,不久前收官的网络文学改编剧《庆余年》第二季,不仅延续了第一季的热度,还让海外观众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千古风流。
截至2023年底,阅文旗下海外门户“起点国际”已上线中国网文翻译作品约3800部,海外访问用户数累计突破2.3亿,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IP走向全球的最大底气。”侯晓楠说,借助AIGC,阅文集团正在打造图、文、有声、衍生等一体化的IP多模态大平台,同时积极探索线下文旅等新场景,打造IP全产业链联动新范式。
“让网络文学真正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亮丽名片。”何弘说。
上篇:浪迹在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