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剧是什么意思
剧文学的一种体裁,其中结合了悲剧与喜剧的成分,以悲剧性成分占主导地位
⒈ 戏剧类别之一。兼有悲剧和喜剧的因素,但情调近于喜剧。亦用以比喻悲伤和欢乐的生活经历。
王蒙《火之歌》:“一九七五年的这个冬夜,当他回顾二十三年的脚步的时候……真是一出滋味百般的悲喜剧啊!”
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的戏剧。其情节的发展有可能成为悲剧,但结果却以喜剧收场。此词出现罗马时代,但真正悲喜剧的出现要到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为代表作。

“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马东嘴里的名词解释绝了
相信这个周末,很多观众都被短剧《互联网体检》刷屏了,一天之内火速席卷全网。
但很多观众可能还没看过完整的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
这个奇奇怪怪的节目名字让很多人眼前一亮。是小品吗?是《欢乐喜剧人》的网络版,还是《奇葩说》的喜剧版?
今天来根据公开的节目内容,来理解下这个节目的立意和基本配置:
对“一年一度”、“喜剧”、“大赛”,马东都有它独特的解释:
这个词打了个擦边球,听起来像是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但马东说,言外之意,并不是每年要举办一次,也并不是一年只能举办一次。
如果效果好就继续办,如果效果不好就不办了。
这个思路坦然得让人猝不及防,毕竟现在每一个S级综艺概念一出来,都是瞄着做第二季、第三季去“吹”的。
马东反复强调,这个节目里不能只是小品,甚至不能有小品。他们在招募阶段就开始定义:希望呈现的喜剧表演,叫素描喜剧。
什么是素描喜剧呢?节目里简单地解释了几句,马东描述了几句,选手自己描述了几句,也模棱两可,但大概的意思就是。他不一定是像欢乐喜剧人那样,需要一个完整的小品剧情段落。。
但是,李诞正在发掘的脱口秀是真的不能出现,即使脱口秀肯定属于喜剧的领域。
于是这个节目开始定义一些新的喜剧种类——比如,各种漫才组合登场。
漫才为观众所知道,是在今年《脱口秀大会》上。肉食动物成为第一组走进总决赛的脱口秀双人组合。
但很多人至今都定义不清楚漫才和相声的本质区别,包括漫才演员自己。但和相声的区别,观众还是看得出来的。
同样,走红的《互联网体检》,这个表演生动地演绎了在互联网时代里面出现的套路,比如会员买了会员还要超前点映,包月包年套路定价等等。在这个剧本当中,观众都被带入到主角身上,每一个段子都被戳中。
但从剧情上来看,都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小品包袱。所有的内容都是意料之中,也在意料之中。
李诞形容这是喜剧中的“爽剧”,未必长久。它只是第一期里最会运作的节目:恰好是在大家准备休息刷剧的周末,恰好是在视频网站决定放弃超前点播的决策,也恰好在观众对“互联网套路”抵触情绪的高潮……
真正拿到专业第一名的,是《三根头发》的故事。
三位喜剧人讲头发的人生比喻成一场场战争,用扎实的战争题材演技,赢得了满堂喝彩。李诞评价,真正高级的喜剧,就是把喜剧当作正剧演。
这是一个比赛节目,现场被布置的小巧玲珑,非常适合小型喜剧的表演,场子越小越容易笼络现场气氛。但既然是比赛,有气氛是不够的,是要评价排名的。
观众和组委会各有分值。请来的徐峥、黄渤、于和伟、李诞,在表演、喜剧都还挺有说服力的。开场近30分钟都是在他们在自嗨,也让喜欢他们的观众看的不亦乐乎。
但真要进入到比赛中,他们就是配角了。
对于这个比赛,几位大佬也担心自己的点评影响现场观众投票,能否让现场观众先投票,然后再进行点评。
但马东则认为。观众的投票是不可逆的,没法撤销,所以会提前开始投票,但是如果经过点评之后追加投票会加分,如果要撤回投票,则是不允许的。
对这种节目来说,比赛,不过是激发表演欲的一种手段。和《脱口秀大会》一样,再大的导师阵容,再复杂的赛制,也都不是观众的期待。观众的期待,就是喜剧内容本身。好的表演内容,才是出奇制胜的关键。
外国文学名词解释十例(上)
复调小说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创设的概念,他借用“复调”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斯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在陀氏的作品中有众多各自独立而不融合的声音和意识,每个声音和意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价值,这些多音调并不在作者的统一意识下层层展开,而是平等地各抒己见。
托尔斯泰主义是由托尔斯泰晚年提出的拯救俄国和人类的政治和道德主张,它的基本内容是“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和“全人类的爱”,其核心是“不以暴力抗恶”。“托尔斯泰主义”是作家精神探索的结果,有其合理的部分。但是,其基本面是空想的,与时代脱节的,把对上帝的信仰和道德的自我完善当成消除社会邪恶、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在俄国民主主义革命日益高涨、人民日益觉醒的时代,托尔斯泰主义起到了麻醉人民的作用。
18世纪法国的启蒙学派因围绕《百科全书》的编纂,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结合成了一个松散的文化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他们用新的世界观审视人类文化的各个领域,集近代知识之大成,使唯物主义“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的青年的信条”。百科全书派利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形式宣传启蒙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哲理小说是18世纪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这种小说往往通过带有明显寓意的形象表现作者对于哲学、政治、社会等问题的见解,而不重视对现实生活本身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刻画,形式有书信体、对话体、叙事体等。哲理小说追求的是通过形象巧妙地表现哲理,是最能体现启蒙思想的文学样式之一。但是在有些作品中,人物缺乏个性和真实感,成了作家思想的传声筒。
5. 启蒙戏剧/严肃喜剧/正剧
18世纪法国剧作家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建的新的戏剧形式,它冲破古典主义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严格界限,主张从现实生活中取材,以“第三等级”的现代人为主人公。启蒙戏剧语言通俗,强调教育作用,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为近代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戏剧开辟了前进的道路。代表作如狄德罗的《私生子》、博马舍的《费加罗的婚姻》等。
狂飚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它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主要人物有赫尔德、歌德、席勒等。运动的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与突进》。狂飚突进运动宣扬天才、力量,歌颂自由,表现了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作品言辞激烈,热情洋溢,体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赫尔德是这一运动的理论家和领导者,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和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这一运动的重要作品。
18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盛行的德国古典时期的文学,因歌德和席勒在小城魏玛合作而得名。魏玛古典主义在政治上反对德国大革命的激进,主张通过审美教育来陶冶性情,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在艺术上,以古希腊艺术为典范,把“高贵的单纯”和“宁静的伟大”视为最高理想,追求庄严肃穆,完整和谐。因此,魏玛古典主义是德国启蒙文学的继续和发展。
18世纪后期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学思潮,因英国作家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其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它被称为前浪漫主义,是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的先声。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这种小说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古堡为背景,描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利芙的《渥尔多弗的秘密》。
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于德国,并在19世纪初期盛行于欧美各国的一种文学思潮。浪漫主义作家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他们的作品想象丰富,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对丑恶的的社会现实的厌恶使他们往往寄情山水,讴歌自然;浪漫主义作家批判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作品追求离奇的情节和强烈的艺术效果,主人公常常活动于奇异的自然环境或富有异国情调的遥远的部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其次是戏剧和小说。代表作家有:拜伦、雨果、普希金、惠特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