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击剑术、日本剑道、中国剑法,谁才是实战王者?
欧洲击剑术、日本剑道、中国剑法都是当今世界较为知名的剑术流派,都自成体系但又截然不同,千百年来在各自的国土发展传承,都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缺陷,那么,这三种剑法在实战中谁更强一点呢?
欧洲击剑术作为一项搏击技艺是在火器盛行后出现的,而击剑主要分为重剑,花剑,佩剑三类,但话说回来,它们都是细剑,易折,也破不了盔甲,在兵荒马乱的战场上其实是不适用的。相对于别的剑术来说,欧洲击剑术被称作最优雅的剑术,其特点是轻灵,迅捷,适用于决斗,但是击剑术中实战性最强的佩剑也不太适合除决斗外的搏击。大仲马的《三个火枪手》中的达达尼亚就是被人用棍子打断佩剑,暴打了一顿。
日本剑道则是从日本剑术演变过来的,是日本传统的竞技性器械武术,早期为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实战剑术。剑术从平安时代出现,战国时代到德川幕府发展,明治初期衰败、中期再起,大正年代转型为剑道,二战战败后,日本全剑联成立,编制出现在全民级运动的剑道。日本剑道在很多地方已经被形式化、标准化、运动化,如今更偏向体育化。所以日本剑道,实战能力并非特别高强,里面有一大部分的东西都与实战无关,比如当中的哲学、礼仪等。
而中国现代剑法的初始是脱胎于枪矛,以套路为主要形式,特点是轻盈敏捷,优美潇洒,气势流畅,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吞吐自如。中国现代剑法的流派很多,但总的来说缺乏核心的对抗机制,偏向于表演化和形式化。
其实自火枪火药发明之后,冷兵器便很少作为战争用途,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而现代人练习剑术也是主要是为了竞技和健身的需要,缺乏实战经验,真实实力也不得而知。在这种情况下,当欧洲的击剑术、日本的剑道、以及中国的剑法偶然相遇,又会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呢?
这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欧洲人肯定说他们的击剑术更厉害,日本人肯定说他们的剑道更出色,而咱们中国人肯定也会不甘示弱, 中华剑术岂会输给别人?
在两个手持冷兵器的人决斗之时,我们往往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他们的武器和套路上,其实更多的决定性因素应该在使用兵器的人身上,武术不分高低,一个将武术练得套路百出而没有实战经验的人遇到一个身经百战的士兵,保不齐会手足无措,未战先输。
所以小编觉得,讨论欧洲击剑术、日本剑道、中国剑法哪个更强是没有太大意义的,毕竟千百年来它们在各自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革新,从来没有相遇过,当初欧洲人和日本人打开中国人的大门靠的也不是击剑术和剑道,而是你还在使用刀枪棍棒时,他们已经在用火枪大炮了!这也告诉吾辈发愤图强,勿忘国耻。
注:图文来源于网络,不做商业用途。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探索欧洲中世纪单手剑
介绍一下在中世纪欧洲最为流行的一个武器,单手剑(Arming Sword)。这款武器不是如同长剑那种昙花一现的存在,而是贯穿整个中世纪都非常值得一提的经典武器。而且在现代游戏、电影、动画作品中,这类武器也非常耀眼,在HMA活动中亦是如此。
说到中世纪的单手剑的起源,我们就不得不提中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时代,维京时代。维京时代一般是指从公元790年开始直到公元1066年,在此期间,维京人崛起强盛,对于整个欧洲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维京人最为著名的维京剑(Viking Sword)也在这个时代留下了影子。
欧洲单手剑也就是在维京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为基督教的传播,以及技术的变化,剑格被拉长和剑刃剑柄成十字形;为了更好的控制,剑柄末端配重增大,重心靠后;为了适应骑兵作战的需要,以及针对盔甲,剑尖更加锋利,剑刃相对大部分维京剑而言变得更长。
著名的维姆河剑,这柄剑剑身的铭文和一些出土的维京剑相同,属于从维京剑过渡到武装剑的存在
国内经常称之为单手剑(Hand Sword)的武器,实际上在中古欧洲并无相对应的称呼,通常而言被称为武装剑,作战剑(Arming Sword),又因为经常被骑士阶层所佩戴,又被称为骑士剑(Knight Sword)。
由于骑士阶层经常使用,而被称为骑士剑
直到12th初,也就是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在这期间,单手剑,也就是武装剑,后文都会称为武装剑,开始成为真正的爆款。无论你是骑士还是国王,你都会配备一把,即便你是个普通的杂兵,你也能配上一把质量不高,但是杀人够用的武装剑。武装剑会继续走过战场,即便来到长剑的时代,来到迅捷剑的时代,也偶尔能看到它的身影,直到进入近代,欧式军刀的诞生才彻底宣告它命运的结束。
该图出自16th的梅耶剑术,这个时代武装剑依然有市场
结构将以一把12th中期的武装剑为范本,简单介绍一把武装剑,同时你也可以把这个部分当作自己判断一把武装剑合适与否的标准。
在这个时代,武装剑全长大多在90-100cm,很少有超过100cm的,刃长80cm左右,柄长20cm 左右,以18cm的柄长的武装剑最为常见。整剑全重通常在1.1kg上下,笔者认为1000g本身也很合适,重心5-10cm,笔者认为8cm最舒服,因为武装剑基本上是配合盾牌使用,而且以劈砍动作最为常用,保持劈砍的威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剑身双面开刃,带剑,在这个时代通常会开槽,然而到了13-14th,不少武装剑选择不开槽直接起脊,以及三角形剑身以提高穿刺能力应对越来越强的盔甲。
特化过的武装剑,这种剑型在13th大行其道
武装剑拥有和长剑类似的剑格,但不如长剑宽大,不过在后来有很多奇葩的剑格款式,比如在德意志朗德思纳克佣兵部队中常见的Katzbalger就是拥有圆环状的剑格的武装剑。但是在12th中期,武装剑一定是一条的。
特化了剑格,为了劈砍而生的Katzbalger
武装剑同样拥有配重球,在这个时代最常见的是圆饼式配重球,个人认为这种配种是最搭武装剑的,但是这种配重球如果用在长剑上,就稍稍有点硌手了。不过圆饼长剑不代表只有圆饼式的配种,诸多配重球款式任君选择。实际上配重球除了配重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价值,比如美zhuang观bi,还有在贴身时使用配重球糊脸。
武装剑几乎,可以说总是和盾牌搭配使用,比较著名的有搭配人人都能用的小手盾,以及搭配战场才用的筝形盾,骑士盾。由于剑盾对付其他武器,基本都是一个方式,盾牌隔住对方武器,用剑砍人即可,所以剑盾的技术更多体现在剑盾对剑盾上。
1. 剑盾对长剑,保持冷静,抓住机会用盾牌控制对方长剑的线路,迅速近身致命一击。
通过攻击逼迫对手的剑进入控制位置
2. 剑盾对长杆,保持冷静,抓住机会用盾牌错开对方长杆武器的攻击,迅速近身致命一击。
剑与盾连续的格挡创造了攻击的机会
3. 剑盾VS剑盾,剑盾技术的重点,也是剑盾技术的精华,由于剑盾本身的攻击线路比较固定且距离近,又有非常强力的防御,胜负总发生在分毫之间。
4. 马上技巧,实际上武装剑最关键的技术恰恰是马上的,然而限于笔者的能力,小的是没办法去体验和尝试马上技巧了,所以小的也就不再多言。不过不少HEMA古籍中都记载了马上的技巧,各位有马老爷可以尝试一下,略见一斑。
中国的剑,欧洲的剑
法国欧洲新闻电视台12月22日报道,原题:烈火铸就,剑如何塑造中国和欧洲的文化历史
约2600年前铸造的龙泉宝剑,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铁锻制的宝剑。大约在同一时期,西班牙的托莱多成为铸剑中心,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和罗马人先后意识到这座城市的钢铁质量。龙泉宝剑是中国最具标志性的武器之一,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龙泉发现的铁砂使当地锻制的剑刃具有非同寻常的韧性和强度。利用在当地河流中发现的独特矿物,龙泉的铸剑师们一直遵循古老锻制工艺。
在中国古代,只有最优秀的工匠才能成为铸剑师。一旦锻制成剑,他们就用一种特殊刀具塑造、打磨剑刃的侧面。真正挑战在于实现恰到好处的平衡,铸剑师利用所有技能来改变剑刃的厚度和角度。完成这一步后,剑就将被最后一次再加热和淬火,然后进行抛光和装饰。胡小军是如今龙泉最著名的铸剑师之一。他对传统充满激情,著名的“天铁剑”是他用陨铁锻制而成。
在西班牙的托莱多,胡里奥·拉米雷斯是该市目前唯一仍在用手工铸剑的大师——这是与一项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传统的最后联系。纵观历史,剑在亚洲和欧洲都具有深厚文化意义。尽管这两种剑好像是类似的武器,但其锻制和使用方法并非总是相同。“它们看起来像相同的武器,但并不同,”托莱多某家族企业的负责人恩西纳斯说,“欧洲的剑被设计成用剑尖刺而非砍,因为没有刃。”
中国有句古话“好马配好鞍”。这就是人们为什么经常看到中国舞者手持某些道具的原因。“在中国,剑既是武器又不仅是武器,”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首席舞蹈演员胡阳说,“剑并不单独存在。它在我们的文化中根深蒂固。”剑广受欢迎,因为烘托不同情绪并象征着角色的地位。胡阳说:“孔子曾将剑从一种作为力量象征的武器转变为一种礼仪语言。(诗人)李白则将剑当作写诗的笔……”
剑在中国具有重要象征意义,而在西班牙,它仍具有实际用途。在宏伟壮丽的阿尔莫多瓦·德尔里奥城堡里,来自西班牙各地的战士扮演者经常重现历史,从战斗到盔甲和武器。“它把你推向极限,令人惊叹,”中世纪战士的扮演者纳尔多纳多如是说。
原标题:《中国的剑,欧洲的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