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拜师后如何对待师父
> 修道拜师后如何对待师父
作为一名修道者,他的个人修持包含了各种威仪,如事师、言语、盥栉、饮食、听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务、沐浴等等威仪。我所要讲的就是事师的威仪。什么是“事师威仪”呢?简单的说就是弟子如何亲近自己师父并建立对师父信心的相关仪范。这是很重要的,对每一个修道者来说这是首先要做到的,也是必须要牢记的。现在我将从古老的道经中节录出各种事师的方法,并用白话的形式来告诉大家事师的重要性。 在没有开始讲说各项事师的方法前,我首先要说的就是师父的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经云:道者师传。世间一切的得道者皆依靠自己师父的传授而获成就的。往昔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许逊从业于堪姆等等。《三洞众戒文》曰:“道经不师授,则行之不神”。太上道祖历劫度人,亦以师父的身份来教化世人,其《太清宝诰》云:“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这些都说明了师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就是不要把事师的各项仪范当成是某一些师父为了束缚自己的弟子而制定的条条框框,因为不是这样的。没有师父的教导我们将无法脱离生死的苦海,无法解脱无边的烦恼。没有师父我们甚至连“道”都无法知晓。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恭敬我们的师父。《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各项威仪的制立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恭敬我们的师父,同时也在修炼自己。放下自己的高傲、习气,以恭敬心去修学,那是得道的捷径啊。将自己的师父放在头上是我们最好的依靠。 了解了以上的内容,下面将开始讲述各项威仪:
师父是历代祖师道法的受持者,所有的道法都是有师父而传承下来的。可以说没有师父就没有了道教的延续。历代的成就者都是经师传后,加以勤练才得以成就的。故当为第一戒。 二、旦夕,正其法服,执简朝本师、三师,如父母礼,若同居住,晨昏省觐,和颜悦色。 弟子每天在做早晚功课时,在坛前,应先存想自己的亲教师父;经、籍、度三师,在己面前,稽首礼拜,就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若与师父住在一起的,就应该在清晨和黄昏见师礼拜问安,要和颜悦色,不能大声喧哗。 三、至户当三声咳,不得纵横入。入户当在左边立,师叫坐不得便坐,语至三当坐。 弟子至师处,当咳三声以告知,现今当扣门三声。进门时当恭敬,不能大摇大摆,横冲直撞。进门后当站立在师父的左边,师父叫你坐时应推辞,但师父三次叫坐时当坐,不违师。 四、远师百里,一月一省;二百里,三月;五百里以上,一年。若师有疾病,老劣,他故,不依此限,书疏无限 弟子离师父百里以内的,当每个月拜见师父问讯一次;二百里左右得,应当三个月一次;五百里以内应当半年一次;五百里以上的一年一次。但是师父如果有病、衰老或其他什么事情,就不限与此了。书信得来往没有限制的。 五、省师,皆自斋,粮食所须、香油之属,悉不得损耗于师。 拜见师父得时候,当自备干粮等物,免得用师父的财物,增加师父的负担。现今的生活条件比之古时哟好很多,师父请食当食,但食后当供养师父。如师贫,则不当食,弟子应请师食。 六、弟子以时赏师,衣物药物、几杖巾拂、覆履瓶器、米麦果蔬,供其所须,勿使乏少。 弟子应该经常供养自己的师父,使师父所须没有缺少。 七、若与师住,当为师取藻洗水,当备藻豆、杨枝、皂荚,当为师拂牀席,次当为师襞叠衣服。 弟子在与师父一同居住时,应当每天为师父整理床铺和衣物,师父准备洗澡时应当预备好水和洗浴用具等等。 八、弟子往受经问,当作礼长跪。若解义不得,不应有怨意。 弟子至师处请问经法,应当恭敬作礼,长跪师前问讯。若师不为解义,心中不能生怨恨。当自忏悔,自己用功不足,所问非当,故师不答。 九、弟子与师言,不得高声大语。见师有过失,当于深隐处长跪谏之,不得在人前言师是非丑鄙。 弟子在与师父说话时,不应大声高叫,声音应谦卑和顺,音量中等。弟子见到师父有过失得地方,应该在没人时单独向师父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得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师父得是非。 十、弟子不得唤师作道士,皆云家师。不得犯师名讳,若人问不止,下声答之。 弟子不能在人前直呼自己得师父为某某道士,只能说“家师”。应避讳师父得名讳,不能称师名,若人一定要问,当轻声回答。 十一、弟子事师,师年少,弟子年高,弟子皆应恭敬,师与父母等同,不得自恃高贵,轻忽于师,其过不小。 如果弟子得年龄比师父大,不得自恃年高,轻慢师父,《明真科》中有严律,这个过错师很严重的。 十二、弟子事师,师若远行还,弟子皆当随路远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师至,弟子与师同行,不得践师影,慎之。 师父归来,弟子应当迎接,不能端坐,不去迎接,等待师父得到来。弟子在和师父一起同行得时候,应注意不要践踏师父得影子。 十三、师有疾病、灾厄,供侍左右,为功德,烧香礼拜,放生赎命,延年度厄,设斋行道。 师父的身体有疾病、灾厄的时候,弟子应该侍奉在师父的身边,并且要进行礼拜,放生,延年等科仪,为师父建立功德,使师父的身体早日康健。 十四、师亡,持服百日,心丧三年,殡诸山林,几棺布襄,举尸而已。造众福田,思念容止。 师父过世后,弟子应服孝,如待父母。穿丧服百日,守孝三年,既三年内不得有大的喜事,如结婚等。安葬时,弟子应抬棺。弟子在为众生造福,传法行醮时,应思念师父的形容举止。 十五、弟子受师法业,后玄德成就,为人所宗,皆当谦下,存忆本师,勿忘先恩。 弟子学习完毕后,道业成就,受万人敬仰时,提及师父时,应当谦逊卑下,存想意念师父,不忘师父的教导恩德。
以上一十五条,为弟子必行之事,略出于各道经。事师威仪的内容还有很多,弟子如要了解事师威仪的全部内容,当向自己的师父问讯,此处不再一一细述。今作一偈为结尾: 稽首皈命三宝前,恩师功德如日光, 事师威仪当解了,此中益利不可量。 三涂五苦如影随,只有恩师能解脱,无上法业何能成,依师方能得大道。

我在修仙界言出法随
巍峨高大的山峰四周环绕着白云青霭,远远望去苍茫一片。
蓬头垢面的方正,站在山顶俯瞰着脚下的云起云落,双眼充满了泪水。
刚刚穿越到这方世界时,他出生在一处古寨,寨中长辈以打猎为生,男耕女织,也颇为祥和。
本以为穿到了古代,直至他七岁时,寨子被一只猴子模样的妖兽攻破,父母惨遭妖兽吞吃,兄长也被掳走。
他这才知晓这个世界是有妖兽与仙人存在的,凡人性命如同草芥。
侥幸活命的方正自此一路寻仙问道,以期能学得仙家术法,在这乱世能保住自身性命。
跋涉两年半载,方正所见人间乱象万千,直至进入这青云山地界,才见到一片祥和净地。
山下村落俨然,阡陌交通,炊烟袅袅,百姓安居乐业。
据村民传,青云山上有仙人,有毅力拾阶而上攀至山巅者,可得仙人传道受业,平步青云。
方正渴饮山间露,饥餐林间果,一路咬牙坚持攀爬,全凭一股寻仙意志支撑,终于走到了这青云山顶。
看着那向自己走来的仙家弟子,夙愿成真近在眼前,他吊着的那口心气泄掉,整个人直愣愣地向后躺了过去。
方正感觉自己做了个清醒梦,梦中他身处一间书屋,书屋正中摆放着一张桌案。
桌案上平铺有一洁白宣纸,纸上书着几个大字,“言出法随”。
四周是几排古香古色的书架,上面摆放着片片竹简。
他扫视一圈,发现那竹简上篆刻的,竟都是前世一些影视人物的台词。
没等他搞明白这些台词用途,就见到四周灰色雾气出现,书屋也在慢慢变得虚幻。
慌忙在书架上抽出一片竹简,揣进怀里,没等他看清楚竹简上的内容,就从那书屋中跌了出来。
“若收做弟子,去哪给他寻筑基灵物啊”
方正悠悠转醒,听到附近有人在议论纷纷,还颇为激烈的样子。
他环视一周,发现自己正处于一座恢弘大殿中,雕梁画栋,颇为气派。
那殿内四周环坐着数十人,男女老少皆有,见他醒来也停止了争论。
位于殿首的,是一位花信年华的女子,螓首蛾眉,明眸皓齿,着一身青色宫裙,风姿绰约。
只听那女子开口道,“我名云菁,乃是青云宗当代掌门。你既然能坚持攀至青云山顶,想必是来此求仙问道之辈。”
方正闻言也知道了这殿内都是修仙者,一时激动的说不出话,忙连连点头。
青云宗确有祖训,凡人可攀登青云山顶者,皆有大毅力,若是不具备修仙灵根者,便遣送下山,送些凡间金银之物; 若是身具灵根者,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之辈,则要收为青云宗弟子,引导其踏上修仙大道。
讲述完祖训,云菁看向方正道,“刚刚你昏迷之时,已有长老测过你的灵根了,乃是极品灵根”。
听闻此言方正面色一喜,但见到四周长老纷纷面露遗憾可惜神色,心中顿时咯噔一声。
就听那女子掌门继续说道,“只可惜你是极品雷灵根,宗门却是没有相应的雷属灵物,所以……”
方正面色瞬间变的苍白,想要张口说着什么,话到嘴边又不知道说些什么。
被天雷劈中,穿越到这方修仙世界,年幼丧亲,无依无靠。一路艰难跋涉,终于寻到了一处修仙宗门,且自己身负极品灵根,却因与宗门不合,难登仙道。
人生无常,一时间他心中五味杂陈,长生仙道近在眼前,竟然无缘错过,只觉得万念俱灰。
突然他只觉眼前一花,见到一白胡子老道凭空出现,坐在了那青云宗女子掌门身边。
然后就看到云菁与所有长老纷纷起身,说着什么“恭迎太上长老出关”、“恭贺太上长老仙道精进”之类的道喜言辞。
同在殿尾的一名女性长老在道喜之余,向身旁的一位年长些的长老问道,“罗师兄,这太上长老可是掌门师尊?”
那罗长老缓缓摇头,随后低声解释。
这太上长老唤作紫山真君,为当代青云宗掌门的师叔,乃是元婴后期的大能,本次出关估计修为又有所精进。
而在听到其一生苦修,未娶道侣,未收弟子后,方正想起了刚刚在那梦中抽中的竹简。
那竹简被抽出后并未消失,竟在他的脑海中化作光影状显现了出来,让他得以看清上面篆刻的台词,只是先前他看后并未过多思虑。
想到那书屋中的“言出法随”四个大字,方正隐隐有所猜测,长生仙途近在眼前,他决定还是尝试一把。
他一咬牙,便在殿内众人错愕的眼神中,向着紫山真君跪伏了下去,念出了那句台词。
“太上长老,我听说您没有弟子,我父母死的早,如果您不嫌弃的话,我想给您养老。”
细雨蒙蒙,似是有一团雾气笼罩了整个山头,山脚下立有一老一少。
那少年约莫十四五岁,朗目疏眉,唇红齿白。未配道冠,仅以桃木簪束起一团顶留道髻,着一身宽大法袍。
“那杀害你父母,掳走你兄长的妖兽,就在此处”,老者发须皆白,样貌平常,乃是青云宗的任务殿长老,也是三年前那位道出紫山真君身份的长老。
“罗师兄,此次辛苦你陪同前来”,方正抱拳看向身边的老者。
罗长老摆了摆手道,“紫山师叔此次安排,既是要你来此报仇,念头通达,好为筑基做准备;另外也有考校之意思,你不可大意”
说完他便御剑退到了数十丈外,点点头示意方正可以开始了。
此时,一阵狂风吹来,带起半边雨幕,让人得以窥见山脚下黑青色的成片松柏树林。
方正见如此机会,忙祭出了一张金色灵符——一阶上品引雷符。
霎时,春雷乍动,煌煌金光犹如鎏金巨柱狠狠地插在林间,带起大片火光,惊得林间鸟兽四起。
只是未等那林间火势更盛,兀地不知自哪窜出一阵黑风,卷起一道身影直冲林外。
喜欢我在修仙界言出法随请大家收藏:(m.zhuibiqu.com)我在修仙界言出法随笔趣阁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修道拜师后如何对待师父
作为一名修道者,他的个人修持包含了各种威仪,如事师、言语、盥栉、饮食、听法、出行、起立、坐卧、作务、沐浴等等威仪。我所要讲的就是事师的威仪。什么是“事师威仪”呢?简单的说就是弟子如何亲近自己师父并建立对师父信心的相关仪范。这是很重要的,对每一个修道者来说这是首先要做到的,也是必须要牢记的。现在我将从古老的道经中节录出各种事师的方法,并用白话的形式来告诉大家事师的重要性。
在没有开始讲说各项事师的方法前,我首先要说的就是师父的重要性。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经云:道者师传。世间一切的得道者皆依靠自己师父的传授而获成就的。往昔黄帝问道于广成子;许逊从业于堪姆等等。《三洞众戒文》曰:“道经不师授,则行之不神”。太上道祖历劫度人,亦以师父的身份来教化世人,其《太清宝诰》云:“随方设教,历劫度人,为皇者师,帝者师,王者师”。这些都说明了师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信念。就是不要把事师的各项仪范当成是某一些师父为了束缚自己的弟子而制定的条条框框,因为不是这样的。没有师父的教导我们将无法脱离生死的苦海,无法解脱无边的烦恼。没有师父我们甚至连“道”都无法知晓。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恭敬我们的师父。《太公家教》有云:“弟子事师,敬同于父”。又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各项威仪的制立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恭敬我们的师父,同时也在修炼自己。放下自己的高傲、习气,以恭敬心去修学,那是得道的捷径啊。将自己的师父放在头上是我们最好的依靠。
了解了以上的内容,下面将开始讲述各项威仪:
师父是历代祖师道法的受持者,所有的道法都是有师父而传承下来的。可以说没有师父就没有了道教的延续。历代的成就者都是经师传后,加以勤练才得以成就的。故当为第一戒。
二、旦夕,正其法服,执简朝本师、三师,如父母礼,若同居住,晨昏省觐,和颜悦色。
弟子每天在做早晚功课时,在坛前,应先存想自己的亲教师父;经、籍、度三师,在己面前,稽首礼拜,就好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若与师父住在一起的,就应该在清晨和黄昏见师礼拜问安,要和颜悦色,不能大声喧哗。
三、至户当三声咳,不得纵横入。入户当在左边立,师叫坐不得便坐,语至三当坐。
弟子至师处,当咳三声以告知,现今当扣门三声。进门时当恭敬,不能大摇大摆,横冲直撞。进门后当站立在师父的左边,师父叫你坐时应推辞,但师父三次叫坐时当坐,不违师。
四、远师百里,一月一省;二百里,三月;五百里以上,一年。若师有疾病,老劣,他故,不依此限,书疏无限
弟子离师父百里以内的,当每个月拜见师父问讯一次;二百里左右得,应当三个月一次;五百里以内应当半年一次;五百里以上的一年一次。但是师父如果有病、衰老或其他什么事情,就不限与此了。书信得来往没有限制的。
五、省师,皆自斋,粮食所须、香油之属,悉不得损耗于师。
拜见师父得时候,当自备干粮等物,免得用师父的财物,增加师父的负担。现今的生活条件比之古时哟好很多,师父请食当食,但食后当供养师父。如师贫,则不当食,弟子应请师食。
六、弟子以时赏师,衣物药物、几杖巾拂、覆履瓶器、米麦果蔬,供其所须,勿使乏少。
弟子应该经常供养自己的师父,使师父所须没有缺少。
七、若与师住,当为师取藻洗水,当备藻豆、杨枝、皂荚,当为师拂牀席,次当为师襞叠衣服。
弟子在与师父一同居住时,应当每天为师父整理床铺和衣物,师父准备洗澡时应当预备好水和洗浴用具等等。
八、弟子往受经问,当作礼长跪。若解义不得,不应有怨意。
弟子至师处请问经法,应当恭敬作礼,长跪师前问讯。若师不为解义,心中不能生怨恨。当自忏悔,自己用功不足,所问非当,故师不答。
九、弟子与师言,不得高声大语。见师有过失,当于深隐处长跪谏之,不得在人前言师是非丑鄙。
弟子在与师父说话时,不应大声高叫,声音应谦卑和顺,音量中等。弟子见到师父有过失得地方,应该在没人时单独向师父提出自己的意见,不得在别人面前说自己师父得是非。
十、弟子不得唤师作道士,皆云家师。不得犯师名讳,若人问不止,下声答之。
弟子不能在人前直呼自己得师父为某某道士,只能说“家师”。应避讳师父得名讳,不能称师名,若人一定要问,当轻声回答。
十一、弟子事师,师年少,弟子年高,弟子皆应恭敬,师与父母等同,不得自恃高贵,轻忽于师,其过不小。
如果弟子得年龄比师父大,不得自恃年高,轻慢师父,《明真科》中有严律,这个过错师很严重的。
十二、弟子事师,师若远行还,弟子皆当随路远近奉迎,不得端坐晏然,待师至,弟子与师同行,不得践师影,慎之。
师父归来,弟子应当迎接,不能端坐,不去迎接,等待师父得到来。弟子在和师父一起同行得时候,应注意不要践踏师父得影子。
十三、师有疾病、灾厄,供侍左右,为功德,烧香礼拜,放生赎命,延年度厄,设斋行道。
师父的身体有疾病、灾厄的时候,弟子应该侍奉在师父的身边,并且要进行礼拜,放生,延年等科仪,为师父建立功德,使师父的身体早日康健。
十四、师亡,持服百日,心丧三年,殡诸山林,几棺布襄,举尸而已。造众福田,思念容止。
师父过世后,弟子应服孝,如待父母。穿丧服百日,守孝三年,既三年内不得有大的喜事,如结婚等。安葬时,弟子应抬棺。弟子在为众生造福,传法行醮时,应思念师父的形容举止。
十五、弟子受师法业,后玄德成就,为人所宗,皆当谦下,存忆本师,勿忘先恩。
弟子学习完毕后,道业成就,受万人敬仰时,提及师父时,应当谦逊卑下,存想意念师父,不忘师父的教导恩德。
以上一十五条,为弟子必行之事,略出于各道经。事师威仪的内容还有很多,弟子如要了解事师威仪的全部内容,当向自己的师父问讯,此处不再一一细述。今作一偈为结尾:
稽首皈命三宝前,恩师功德如日光, 事师威仪当解了,此中益利不可量。
三涂五苦如影随,只有恩师能解脱,无上法业何能成,依师方能得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