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丁之犬(豆瓣)
[西] 洛卜·德·维迦
· · · · · ·
喜欢读"园丁之犬"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园丁之犬"的人也喜欢 · · · · · ·
· · · · · ·
· · · · · ·

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书评
读书笔记392:拉辛与莎士比亚
题目加上作者,代表了英法三个伟大作家,写本书的起因是法国人不喜欢莎士比亚,他的剧作在法国上演是有些人故意捣乱,这激起了司汤达的不满,故此写了几篇文章。当然法国人依然我行我素,文章石沉大海。
司汤达描述了当时法国戏剧比较可笑的问题,观众观看几个小时的表演,剧作中的时间长度也必须是多少,这就无法上演时间跨度很大的戏剧,这显然是非常荒谬的事情。从本书来看,司汤达用了大量笔墨论述了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优劣比较,为浪漫主义发声,但实际上,世界文坛之后从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司汤达也是现实主义的先驱者。
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概念
Lovejoy《思想史论文集》中的《浪漫主义的辨析》:唯名论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研究“浪漫的”一词的早期历史,这部分历史显示其用法从“传奇式的”、“离奇的”、“荒诞的”等意思一直扩展到表示“图画般的”的意思。如果我们只限于研究该词用在批评和文学史中的历史,那么其主要脉络并不难看清。人们最初用“浪漫诗歌”一词来讲亚利奥斯托和塔索以及作为他们的主题和“布局”来源的中世纪传奇。这种意思出现于1669年的法国,1674年的英国,托马斯·华尔顿无疑就是用这种意思来写他的《英国诗史》(1774)的引论《欧洲浪漫小说的起源》的。
华尔顿说但丁的《神曲》是“古典的和浪漫的想象的奇妙结合”。这两个有名的词可能是在这里第一次相会,但是华尔顿的意思多半只是说但丁既使用古典神话也使用骑士主题。
“浪漫的”一词的这种用法深入德国。
显然席勒的《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歌》是一篇阐明文体风格类型的论述,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就是受其影响而从早期的希腊人文主义而转向现代主义。但是席勒的对比与施莱格尔的对比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只要看一看席勒说莎士比亚是“素朴的”而施莱格尔则说他是“浪漫的”这件事实就可以明白。
Lovejoy:《席勒与德国浪漫主义的起始》、《“浪漫主义”在早期德国浪漫主义中的意义》
奥古斯特·威廉·施莱格尔《戏剧艺术与文学讲演集》(1809~1811)
“浪漫主义”和“浪漫派作家”这些词作为名词来使用显然是诺瓦里斯在1798~1799年间所首创。但是诺瓦里斯所说的“浪漫派作家”是指属于自己那一类的传奇和童话作家,“浪漫主义”则是就这种意义来讲的“浪漫主义艺术”。
谢林《艺术哲学》(陆按:施哥哥)
浪漫的——古典的、有机的——机械的、造型的——图画的(陆按:黑格尔)
在这里,古代文学与新古典主义文学(主要是法国文学)明显与莎士比亚和卡尔德隆的浪漫主义戏剧形成对比,即完美的诗歌与表现无限欲望的诗歌之间的对比。
在拉丁语系国家以及在英国和美国,德斯泰尔夫人所起的媒介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1813年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年
无庸赘言,所有这些著作都来自一个中心;就“浪漫的”一词的概念而言,科波、西斯蒙迪、鲍特威克和德斯泰尔夫人的看法都完全来自施莱格尔。
司汤达似乎是第一个自称为浪漫主义者的法国人:“我可以说是一个狂热的浪漫主义者,我赞成莎士比亚而反对拉辛,赞成拜伦而反对布瓦洛”。
意大利、romanticismo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romanticisme、romantisme
西班牙、romanticismo、romanticos
斯拉夫语系国家和拉丁语系国家大约是在同时接受这个词的。
但是拜伦并没有意识到他属于浪漫派。一个驻在意大利的奥地利警方侦探却看得更清楚。他报告说拜伦属于“浪漫派”[Romntici]而且“写过并且继续在写属于这个新流派的诗歌”。
把“浪漫的”一词真正应用到19世纪初英国文学上是好久以后的事。
2、以“浪漫的”一词来指任何一种文学的用法
3、以“古典的与浪漫的”之间的对比为分水岭
真正的转折点是帕西的《古英诗拾遗》,后者被称为“当代最重大的文学事件”。
诺斯罗普·弗莱曾经提出一个重要的折衷方案。
尽管人们很晚才采用“浪漫的”和“浪漫主义”这些名词,后者还是被人们普遍理解为具有大体上相同意义的名词,仍然可以用来称呼新古典主义之后出现的那种文学。
就诗歌观来说是想象,就世界观来说是自然,就诗体风格来说是象征与神话。
人们必须承认,在德国浪漫主义运动中有一个明显的模仿希腊的阶段,其根源在于温克尔曼,他是莎茨柏利的高足,这种向往希腊精神的热情很早就在德国变得极其高涨。
然而从18世纪中叶到歌德去世这段时期的整个德国文学基本上仍然有其统一性。这是一次创造一种不同于17世纪法国文学的新艺术的尝试;这是一次创造一种既不同于正统基督教又不同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新哲学的尝试。这种新的观点强调人的各种力量的总和,不是只重理性或者只重情感,而是重视直观、“理智的直观”、想象。这是新柏拉图主义的复活,是一种泛神论(尽管它对传统神学做出让步),是一种强调上帝与世界、灵魂与肉体、主体与客体合为一体的一元论。提倡这些思想的人经常意识到这些看法并非坚实可靠和没有困难,往往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因此就出现了德国浪漫派的“无止境的愿望”,强调事物的演化并把艺术当作通向理想的探索。各种喜好异国情调的表现是对18世纪及其自以为是的态度进行反抗的一部分;灵魂中受到压抑的力量在下意识和梦幻中以及在先史时期、东方、中世纪最后还有印度找到了类似自己的东西和原型。
唯一照顾到全面的看法是:浪漫主义是欧洲思想和艺术中的一场普遍性运动,而且在每个主要国家都有其本国的根源。这样深刻重大的文化革命决非是只靠进口就能完成的。
浪漫主义在德国比在其他国家取得更彻底的胜利这一事实有着非常明显的历史原因。
那些做出最恰当比喻的人才是具有最伟大的天才的人。——维尼
Naturphilosophie
克林斯·布鲁克斯——华兹华斯《灵魂不灭颂》
雪莱:鹰与蛇(这具有诺斯提教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