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我河山”志犹在
2023-06-27 09:38
一派东风到此时,春晖无尽满园枝。4月17日,2023年四川省首届川剧汇演活动正式启动。这件盛事是四川重大文化工程活动之一,也是近年来四川首次省级层面覆盖全年龄段的川剧官方大汇演。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来自省内外19家川剧院团(单位)的300多名川剧优秀演员,送上28场精彩演出。为此,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版、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特约相关专家、学者撰写评论,对本次汇演进行点评,敬请垂注。
川剧《还我河山》以抗战真实事件为背景,取自岳飞书法“还我河山”,将真实事件、历史典故、百年国粹相结合,以感人至深的家国情怀为主题,受到观众一致好评。传承抗战精神、百年川剧的创新精神、千年文化的民族精神水乳交融,是爱国主义与主人翁精神在今日的绝佳表达。
兴家要先保国,有国才有小家。14年的抗战是人民的抗战。该剧以河山井为线索,以颜三慎买卖河山井为剧情发展动力,讲述自贡几家盐商在抗日救国运动中的思想转变。颜三慎退掉七年不出卤的河山井,刚退井便钻出大股盐卤。天祥堂内堂主王余秀收回宝井,惊闻丈夫被日本飞机炸死,为复仇,卖宝井筹钱买飞机。颜三慎乘人之危,改约低价买宝井。正在此时,自贡大轰炸,河山井被毁,至亲女儿蒙难,颜三慎大梦惊醒,愤然捐金“买飞机,炸鬼子”。
《还我河山》生动刻画了自贡盐商从“在商言商,囤货居奇”为私利的小家心态,转变为群情激奋“买飞机,炸鬼子”为中华的家国情,明白全民族抗战无人能置身事外,都是抗战的一分子。
《还我河山》在继承百年川剧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既是文化的优良试验田,更是人民精神建设的坚实地基。
坚守传统特色。剧中,几位盐商的对话融入了“勤巴苦挣”“带挈”等四川方言俗语。接地气的语音面貌,展现了巴蜀美地的精神面貌,直率豁达的巴蜀精神是百年不变的坚持。人物设计不落俗套,颜三慎是精明的商人,乘人之危,当面反悔与王余秀的买卖;但作为父亲,对女儿丹桂关怀备至,为女儿尽心打算。丹桂生长富贵之家,却怀进步思想,一句“祖国是妈妈”,满怀热烈家国情,展现了川剧不仅是四川的艺术,更是整个民族的艺术。
改换创新风貌。音乐上,《还我河山》不失川剧本味,音乐配器风格中西方结合。既有中国传统的唢呐、扬琴,也有西洋乐器的大小提琴、小号、圆号。《还我河山》经典唱段,以中国传统乐器琵琶扫弦,表现王余秀得知儿子投笔从戎,天祥堂无人传承的复杂心境。当王余秀唱完“夫君新亡故,独木撑大梁,儿本是娘的指望,烽火卷我少年郎”后,乐队奏响一段延续的现代编曲的悲伤慢板音乐,将王余秀失去丈夫的仇恨,儿子从军前途未卜的忧心,天祥堂无人继承的哀伤,多重情感交织的情感展露无遗,音乐达到唱腔言有未尽的情感曲径通幽处。
本剧传统与现代兼用,证明了传统艺术同样可以接轨国际,人民艺术才是世界艺术的大方向。
牢记历史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还我河山》所带来的的强大艺术感染力,打动了观众内心最深处,与戏中人物共鸣,燃起了心中炽烈的爱国情感,唤醒了心中的主人翁意识,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本质,更认同“有国才有家,兴家要先保国”的民族意识,这是《还我河山》在艺术上取得成功、现实中反响热烈的根本原因。
吴卓,四川大学影视与戏剧系副教授。主持和参与教育部教改、教育部产学育人、国家社科、省社科等项目10余项;发表影视与戏剧相关中英文论文20余篇。全国创新创业教育先进个人、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负责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
李适君,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
王梓阳,四川大学影视与戏剧系本科生。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968276】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或致电:028-86968693 028-86968276
转载须在正文开头显著位置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违者必究
扫描或长按关注川观新闻微信号(微信号:cbgc2014)

台湾抗战纪念碑“还我河山”被拆民众大呼“抹灭历史”
被拆后的纪念碑(来源:《自由时报》)
【环球网综合报道】据台湾《自由时报》11月21日报道,刚交付牡丹乡管理的石门古战场公园“澄清海宇还我河山”纪念石碑碑文近日竟被屏东县府文化处拆除。当地人与乡公所皆称不知情,直呼“手法粗糙”,文化处则说,有公函通知,绝无“硬拆”碑文。
“没先考据就拆成光秃秃,实在一头雾水!”高雄游客阿兴说,趁著天气微凉到四重溪泡温泉,顺道前往石门古战场等景点走走,没想到石碑上字全消失,周边也没有任何说明,不知道是历史景点遭破坏,或是政府维修做一半,非常夸张。
对此,民众讥讽道:“这是抹灭历史的‘转型正义’吗?”身为牡丹社事件受害者后代的“原住民”也觉得不受尊重。文化处则强调没有政治因素,只是想了解原来的日据字迹是否存在,拆下的字体仍存放,待研究如何呈现两段历史。
纪念碑原貌(来源:《中时电子报》)
据了解,石门古战场是当地“原住民”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牡丹社事件”遗迹的一部分。1936年,日本在此建起铜制的“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以“彰显”日军在“牡丹社事件”的“功绩”。国民政府迁台后,40年代屏东首任县长张山钟将纪念碑碑文改为“澄清海宇还我河山”。
据屏东县府文化处称,县府一直规划要恢复“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原有历史样貌,本以为日据时代字样仅被覆盖,所以拆下“澄清海宇还我河山”上下两片碑文。没想到拆下后发现原文已阙如。但牡丹乡耆老阿仁却说,根据口耳相传的历史,“西乡都督遗迹纪念碑”几个字,在日据结束后就疑遭民众凿坏。
日据时期纪念碑(来源:《自由时报》)
曾深入研究牡丹社事件的牡丹排湾族女儿高加馨表示,县府动手拆碑文却未告知当地人,纪念碑周围甚至没有立牌标示为何拆除,“手法的确太粗糙!”高加馨说,许久不见对“原住民”文化重视,突然搞这出拆碑文研究,也没有配套确定后续呈现方式,希望未来石碑模样应先与当地人及乡公所讨论,重新给予该历史建筑与“原住民”尊重。
牡丹乡长陈英铭也表示,至今未见主办人呈上拆碑文相关资讯,且县府当年希望牡丹乡接手维护,却未跟公所讨论处理方式,让不少“原住民”以为是公所所为,希望双方加强沟通。
屏东县府文化处却说,还原碑文拆除工程是依据文化资产审议程序办理,过程中也知会当地乡公所,断无硬拆,而是为了还原本案历史精神。近期将召开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并尊重民意讨论对石碑处理,可能采恢复西乡都督纪念碑遗迹原貌、把“澄清海宇还我河山”碑文挂回去、保持有碑无文把两个时代碑文、照片全列出等三方式。
大抗战:还我河山
本书是大型文献纪录片《大抗战》的真实影像图片资料的解说词,是纪录片的本土化。纪录片《大抗战》全面准确、通俗易懂地介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过程。
本书图文并茂,分为《同仇敌忾》和《还我河山》两部,对于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投降的14年的抗日战争进行了系统、客观,完整的史实性回顾。
田越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和百科研究部研究员、博士、大校军衔,百集文献纪录片《大抗战》总编纂。
相关资讯
《还我河山》高清完整版在线免费观看
还我河山高清完整版在线免费观看该战争片讲述燕赵大战,燕王受重伤,大将慕容雪虎(甄子丹 饰)临危受命。燕帅(郭晓冬 饰)因妒生恨,弑君谋位。大王惨死,举国悲恸,根据大王遗愿,欲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