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皮囊修行,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更新时间: 2025-07-19 13:21:28

阅读人数: 369

本文主题: 小说欢喜禅佛

读这本书的前几张,就像将自己揉进一种温凉的情界里。将痛苦一点点碾碎了,碾成粉末飘进风里,一口一口地吸,感受一阵一阵的疼痛。风凉而软。   从某种程度上说,《皮囊》治好了我读书的一个毛病——以前读完任何一本书时都是觉得好,具体好在哪里却不能回答,甚至书中显著的败笔也会被我恩赦般的认为“瑕不掩瑜”。仔细想一下,根本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书,其实我这是一种虚荣心在包庇它们吧。 以前因为自认为读书是件可炫耀的事,被我读过的书自然给了我一种得意的虚荣心,那么给予它们的好评就是我的回馈……后来知道,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是不屑于对他人说自己读过什么书的。因为他并不自卑。  而读这本书时,随着故事的更迭,它的内容与我心里最初的预期差距却越来越大,作者厚己薄彼的傲慢让我开始厌烦,带着逐渐走低的期望值和强迫,潦草地结束了这场虎头蛇尾的旅行。  而我也终于开始审视自己的读书态度。终归一句话: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这才是最客观的吧。显而易见的道理,真正做到却很难。不过想来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它会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愚蠢无知,并想出解决办法,慢慢地成为自省的人。  正如书中最后一页马塞尔·普鲁斯特所说“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这些东西沉在我们心里的湖底,在读书的过程中逐渐浮出水面,那些我们未曾发现的,不敢面对的,等待确认的,都会愈加明朗直白,逼迫人做出选择:是面对,还是逃避。 总的来说,《皮囊》让我意识到两个主要问题: 1学会正确选择,脚踏实地才会有景观。  船到桥头自然直,一句老话非常普通,但它却能使我在任何焦躁的情况下不被摧垮。我经常在遇到困难时仔细分析事物的所有结果和利害,等我确认能够接受我心里最坏的预期时,我便不再畏惧。任何事当你直视它并做出选择后,它便不再是任何威胁。任何事都会有结局,让我觉得安心。 大多数情况都是这样:当你做出了选择,那意味着解脱结束甚至成功。但大多迷茫的人大致分为两种:  一,有目标,但想的过于宏大,大而无当。无法实施。    二,根本没有目标,根本不认识自己。连选择的资格都不具备。甚至没有达到选择的临界点。  我在“改变自己”的公众号看过这样一篇文章《十年后,我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中点出寻找目标或者实现梦想的方法————“无需进行过多的思考,相信自己的内心,捕捉住第一时间浮现出来的碎片,可能是一些形容词,一个场景,一种氛围,一些物质,将他们一一写在纸上,作为主干。然后,填充进必要的脉络,骨架,慢慢完善,直至勾勒完整。然后就是依照整个脉络一点一点的去落实。” 勾勒梦想的计划是由大到小,而追逐梦想的步调则是由大到小。   实现目标的速度绝对不是高铁的刺激快感,而是一个脚步的朝圣和一步一步的疲惫与欢喜。不错过每一眼的风景和每一步的收获。 脚踏实地能给梦想谦逊的诚意,能给自己安心。从今以后,我尊重梦和理想,但我只接受脚踏实地。   二.别忘了回家,别忘了爱与责任。  以前想追逐梦想和自由,忍不住总是四处奔走,想要去放逐天性摆脱束缚,恨不得操戈指天。如今在外漂泊时间越来越长,时间堆积却仿如废墟。回过头来还是家的一砖一瓦比较可爱,在外求学10年,在家的日子短的几乎让人忘了家里的印象,忘了墙右侧那片已经不复存在的杨树林,忘了学自行车时飞奔过的那条路,不见了陪伴了整个小学六年的公路杨柳,不见了院里的老狗,不见了童年……终于开始慌了,疯狂的去拼凑已经模糊的片段,可是丢了的东西再也无法挽回,一切都是我活该吧。有一段期间疯狂的想家,只想提腿就走,一进门连招呼也不打就只接窜到沙发上窝起来呼呼大睡。想藏在家里,关起门,将整个肮脏的世界和灰尘与我隔离……可人为什么会想家呢?家里又有什么呢? 老杨树已不在,被砍了。种上了新苗  因为家里有人情啊。《皮囊》中作者说“人其实并不认识自己的父亲。”这句话让我猛然间惶恐起来,聚少离多的日子里,我甚至从未想过去了解父亲,去认识他在我生命长河里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疑惑他是否对我也是那么陌生,我不敢问。 我居然从未想过,意识到尽儿女责任,要守护家。却忘记了给予陪伴爱和宽容。 在青年文摘上偶然看见一篇文章《从刷新父母的订阅号开始》。多少次我们心里嘲笑父母的朋友圈。“太可怕了!” “不看后悔一辈子!”“揭秘……!!!”觉得父辈品味庸俗缺少判断力和分辨能力,然而这正是因为我们在父母接触朋友圈的过程中没有承担起引导他们的自觉造成的。孩提时代他们不厌其烦的教一些最基本的东西,如今我却完全忘记了引导他们适应新型信息社会的责任。甚至对他们的朋友圈嗤之以鼻。 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给予爱心和宽容。大胆的承认自己内心羞于启齿的情感。检讨自己的错误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毕竟,爱父母与被他们爱着,都是最温柔的事。  凡此种种,都是我在看完这本书后的所思所感,不管《皮囊》被评价成怎样的虚伪的、真诚的、感人的、傲慢的、做作的……都感谢它给我思考的机会。  我们可以从每一本书里,看见这世间普通却最残忍的无常;看见卑微的逃不过死亡的命运;看见“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看见众生,看见禅佛;看见自己,然后认识自己,成全自己。  如果说人生不过是一场奔向死亡的徒劳,那我们活着还有什么意义?但谁也不会看到自己腐烂的皮囊不是么?能够感受到自己在活着就是那存在的意义。哪怕一秒,也足够温暖漫长啊。

© 本文版权归作者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皮囊修行,不觉悲凉,温暖久长

林清玄的苦禅

胡兰成曾写过『禅是一枝花』可那是插在粪里的花,是乱世里经年的抵砺,出污泥而不染的升华。可如果有人至死都悟不透叮屎的苍蝇比饮蜜的蝴蝶来的更有禅味,而整日幻想着能拉出玫瑰色香的大便,实际也没什么要紧,因为那也是禅,不过是苦情劳心之禅,哀淫痴慢的混沌幻化出的清白气氛,里面横陈着没有性别的天使的尸身。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我想一个没有在乱世街头的青紫尸首旁,淡定着喝碗热馄饨的文人,实际上只算个识文断字的教书匠。错过那样一个大时代,不是自甘偏安的林清玄的错,毕竟像林毅夫那样自找不痛快的散兵游勇十分罕见。

常言“食髓知味”,如果不能深谙俗家的美丑善恶,而去攀那“禅佛”的高枝,这就跟『茅山术士』里那要学穿墙法的秀才一样,虽月宫揽胜,到底南柯一梦,而林清玄一个能写会道的文人,一辈子“有一个朋友”样的追虚逐妄,如此才更显得其人生的空旷与玄虚。“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禅即欢喜,欢喜即禅,这恐怕是林清玄玩味不了的,他意淫的多半是鲜花铺路不染红尘的幻丽场景,因为误解“色即是空”。

胡兰成曾写过『禅是一枝花』可那是插在粪里的花,是乱世里经年的抵砺,出污泥而不染的升华。可如果有人至死都悟不透叮屎的苍蝇比饮蜜的蝴蝶来的更有禅味,而整日幻想着能拉出玫瑰色香的大便,实际也没什么要紧,因为那也是禅,不过是苦情劳心之禅,哀淫痴慢的混沌幻化出的清白气氛,里面横陈着没有性别的天使的尸身。

林清玄这样看似清明的“苦禅”倒让我想起前不久,伊能静发出的心灵课程的广而告之,后被指为精神保健品的传销。其实台湾社会从上至下弥漫的一种阴柔的愚犟,好歹来世为人变畜生的“因果”规划,殊不知思维的偏见里,人心更加直观的堕落下去了。私以为如静美人这样一种玫瑰色摩登感的迷信人格哪里来的,林清玄当是源头之一,那些诈骗电话里传来的亲昵文雅伏贴的声音敢说不是偷了清玄先生的调门,那些不治病不救人的准假药的市场文案焉知不是洗稿了“我有一个朋友”的风体。

自渡渡人,自觉觉他,不是说要人去渡人和觉他,一个人要是这样想,就说明他自己尚未自觉自渡。自渡者随缘使人通晓自渡的法门而渡人,自觉后方能应机让人明了自觉的境地而觉他。这是我能想到的『西游记』这部小说故事里的佛法之三昧,这应该比林清玄的苦禅有意思多了。

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精致的鸡汤再真诚也还是鸡汤,清玄这一去,该去求庄子把自己好歹起死一回,来世哪怕做个苍蝇老鼠,好到那世俗繁华处,人心困顿邦,浓油赤酱地走一遭,食髓知味,方不枉那一念之差。

也奈何只是遇见你

抽空的时候,总是自己心里默念禅佛,沉默不语,内心却欢喜的不得了。爱情或许只求在最美的年华遇见,却也总是在失去的时候说奈何也只是遇见你,很多人渴望相知相守。 很多小丫头也曾说喜爱我的文字,会在我的文中找到一份安宁,而我也读着很多素素,萧郎的书,只求找到一份宁静。我并不是一个说书人,我只是一个流浪者,在心无处安放的时候,捧起一书,看繁华落尽,只身在故事中飘零凋落,却只想轻道一句:也奈何只是遇见你。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