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走过中源泽
徒步走过中源泽,穿越碧波荡漾的“水世界”,沉醉在高原盆湖的最底部,千里大泽的最深处。 大泽形成于300万年前,水面最大时,北起响水坝,南到五峰、终南山麓,东沿龙海山腰直到汤官箐一带,西部边缘为自芳华至小百户一带逶迤相连的低山山麓,径流面积3370平方公里、径流量10亿立方米,其水面涵盖并远大于今天陆良坝子全境,超过一千平方公里。 然而,时光飞逝,斗转星移;天作人为,大泽已为涸泽,“沧海”变成“桑田”。 天之作——地壳上升,湖水下降,湖岸崩塌,泥沙淤积,大泽变浅变小,大约在秦汉时期已逐渐干涸,只遗留下上海子、中源泽两大片水域和其他10余片更小的“荒海子”。 人之为——上世纪60年代初,一句“向荒海子要粮,向沼泽地进军”的口号,一支两万余人的治河大军历时一年的艰苦努力,排涸了滇东大泽的最后遗迹——中源泽,将万顷水面挤压成了一条13公里长、近百米宽的中源河,将浩淼浪涛偃息成一河柔波,将滔滔洪流驯化为滴滴甘露,滋养苗禾,割舍曾经的恣意放纵、大气磅礴,像英雄暮年,懂得了平淡的真味,终归于子孙绕膝的天伦之乐。 喜获耕地27000亩,成了千万年来天作人为的结果,成了“沧海桑田”可以瞩目、可以触摸的注脚。 中源泽成了这万顷良田的名字。那田地里点得着火的泥土(草煤),泥土中用手指一碾成灰的贝壳,那嵌在龙海山腰深深的水线,成了千里大泽最后的记忆。于此盛长的豆麦稻蔬养活了千千万万斯民,成就了陆良坝子“滇东粮仓”的美誉。 搁下俗务,逃离喧嚣,解除羁绊,摒弃舟舆,徒步走进中源泽,独自走过这心之境、梦之乡。 去拜谒稻麦,去造访田地,当我们已疏于农事,远离稼穑,吃面不见皮,吃米不见糠,当我们已习惯了昼夜相叠,迷幻于浮世流光,血脉间少了二十四节的流淌,精神中少了天地之气的滋养。 “大泽”四围,是三镇(中枢、三岔河、马街)一场(国营华侨农场)十几个大大小小的村寨、场队。你可以穿过任何一个村寨、场队进入“大泽”,无论你是从南向北,或者从东向西穿越,无论你选择怎样的行进方向,总会有或崎岖或平坦、或宽广或逼窄,但一律都有沟渠流水相伴的道路牵引你的脚步,带你去看玉米拔节,水稻抽穗,听洋芋膨大,麦粒灌浆;看辣椒与茄子的信守,听瓜藤与豆蔓的争吵;带你去看各色的田地搭配成赏心悦目的锦绣,看禾苗接踵摩肩张扬摄人心魄的气势。 徒步走过中源泽,行走在无垠旷野。“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只有天高地阔,云白风清,休眠的神经被激活,麻木的感觉被调动,知晓了薯麦的喜乐,懂得了菜蔬的感情。无左右之尊卑,无姓名之为序,忘却过客之身份,把江山指点,让文字激扬:传令铺天盖地的稻禾列队待命,挑逗缀满绿叶的桑条摩拳擦掌,让那喳喳鸟雀,无疲无倦纷飞,传达最出神入化的构想,在青青龙海展开的深远背景上,在大地铺设的盛大排场上,以桑地、以稻田、以菜畦、以整齐的鱼塘为方阵,导演一出“阿里郎”,导演一出精彩大戏于天地间溢彩流光。或者,闭上眼睛,让自身幻化为一束稻穗、一支桑条,或者一片菜叶,踩上阳光的鼓点,和着轻风的伴唱,让整个身心迷失在这金色大泽、金色海洋。 无需担心迷路,只要认定一个目标、一个方向。除非是你太迷恋于某条浅水轻淌、水草摇曳的小河,或者某个鱼欢虾闹的池塘,抑或荷叶两片、荷花一朵,青蛙几只、苍鹭一行……刻意要在这儿挥霍平素拮据又吝啬的时光,或者是故意要让身体流浪、让思想逃亡。 徒步穿越中源泽,无需太多的行装。甚至最起码的水和干粮。“沧海”里,桑田间,没有车马之喧和楼厦之高,有的只是村野老夫,守着一个竹棚,一间小屋,守着老桑新柳下沙浴的几十只土鸡,河道水流里的几十只麻鸭和竹架上的几十簸箕桑蚕,守着夏麦秋稻的四季轮回。也不寂寞,一柄称心如意的板锄,一根合肩合腰的扁担,一截顺手顺口的水烟筒,足以享受一天、一生的时光。 徒步走在中源泽,你可以从那些草棚小屋里免费获取简单的饥渴之需,如果你不介意烧洋芋、烧包谷上粘着的草木灰,不介意开水里的泥土气息。老人会将一把旧布掩面的草凳让给你,把烟筒和输液袋改造成的烟袋递给你,之前也不忘用手掌在烟筒口沿一抹,不问你从哪儿来,往何处去,仿佛你不过是他晨出劳作的孩子,身体疲倦时回了家。 徒步走过中源泽,独自穿越千年时光。你亦可以避开那些茅棚草屋,寻找那种遗世独立的感觉。任脚步走过二十里大地田野,让思绪穿越千年时光,直抵万古洪荒。 仰望镶嵌在高高龙海山腰的那一条水线,那条漫天大水耗费几百万年时间精心雕刻的水线,想象那“没”过我头顶、且仍在每天每夜“亲吻”水线的水面,定然有帆影点点、浆声汩汩、渔歌阵阵。岸边,定然坐着多情善思的南国佳人,倚靠突兀的山石,冷峻的颜面像明月升起在大海,澄明的目光越过苍茫的“海面”,穿越千年万年时光,穿透我迷离的双眼,遐思随清风涟漪发散,漾在我久盼甘霖的心田。她看透了我在茫茫人海的孤独,看透了我置身俗世洪流的无奈,她该不会笑话我对人情世故的麻木,不对我在各种纷争前的孱弱嗤之以鼻,她轻启红唇,轻言漫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携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我求之于她,借她独木小舟一隅,让我沿着这条青草依偎、竹柳相随,美似银汉、静若天境、缓缓流淌的中源泽河溯流,回到往昔,回到从前,望明月于山间,寻清风于水上,将这夏麦秋稻守望,让麦浪淹没我的头顶,让稻香充满我的脏腑,让清风代替我言语,让明月代替我思想。

秦安地名系列之三:九龙山
秦安处陇西万山之中,环县皆山,清乾隆知县牛运震在诗文中称秦安为“山县”,极为贴切。虽山大沟深,然“贤人君子之生,代不绝人”(明状元康海语)。明嘉靖间,亢世英知秦安,初疑其地临近边戎,与长安相去甚远。及入其境,感受到陇山之磅礴,陇水之回曲,人物之瑰奇,风尚之淳朴,几可与长安相媲美。明中丞胡缵宗在《秦邑赋》这样深情地赞美家乡:“孰谓深山大泽而无龙蛇?”
秦安诸山,前人多有描述。明正德间县学训导黄绪曰:“龙山拱护,夕山揖让,南山环卫,北山倚负。”龙山即县东九龙山,夕山即县西宝盖山,南山即县南长山,北山即县北神仙山、青龙山、黑龙山诸山。
九龙山位于县东四十里,因“其山九峰,踯躅如龙”而得名,为县之主山。九龙山东自陇城,西止秦安县城东,磅礴百里。明嘉靖时,邑人胡缵宗撰《秦安志》,罗列县内诸景,名为“八观、十二咏”,九龙山占有其三。《九龙挺秀》曰:“秦在万山中,九龙之秀崛然起,蔚然集,有不与众山同者,钟灵孕秀,人以归是山焉。”山色瑰丽,令人悠悠然向往之。清康熙《巩昌府志》将“九龙挺秀”列为秦安八景之一。
九龙山主峰即高峰,在今刘坪乡四十里墩湾,重峦叠嶂,望之仰止。《高峰晚眺》曰:“九龙之峰,高出众山,夕阳返照,掩映千壑,行人倚马,罔不徘徊焉。”高峰为明代八铺之一,有路经陕西陇县到达西安。座落于交通要道的高峰,过客行色匆匆。每当夕阳返照之时,行人倚马,是欣赏这里的美景,以至于流连忘返,还是抒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情?正所谓“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九龙山有古寺名九龙庙,坐落在中山乡武坡村,因地处洼地沟边,故称此地为庙沟。九龙庙始建于元代,遇有旱灾,人们就在庙中祷雨。庙侧为九龙湫,其湫亦有九,错落有致,混然如渊。《九龙湫窟》曰:“九龙矗矗,九湫濊濊,故其山称灵焉。山非龙也,而云出焉;湫非龙也,而雨兴焉。可以备旱矣。”胡缵宗用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道出了九龙山的钟灵毓秀。
九龙山自高峰趋赴县东,悠然而集,翩翩若凤,此即凤山,民间俗称泰山庙。又因山上多庙宇,故又称庙山。明嘉靖以前就建有天齐庙、天齐堡,清乾隆间知县蒋允焄主持修建蓬莱阁,一时成为秦安标志性建筑。现存庙宇多为明清建筑,建在拾阶而上的九个平台上,分一阁、一宫、二洞、三厅、五厦、六山门、二十四殿宇,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斗拱咬合精细,彩绘绚烂,既富于变化,又浑然一体。属于中国古典庭院园林建筑风格。
凤山脚下为先农坛,今名凤山村,是甘肃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凤山附近,有明代宛平(今北京市)知县李元芳和进士侯一元的墓葬。2011年12月,秦安泰山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秦安地名系列之三:九龙山
成纪广林按:秦安处陇西万山之中,环县皆山,清乾隆知县牛运震在诗文中称秦安为“山县”,极为贴切。虽山大沟深,然“贤人君子之生,代不绝人”(明状元康海语)。明嘉靖间,亢世英知秦安,初疑其地临近边戎,与长安相去甚远。及入其境,感受到陇山之磅礴,陇水之回曲,人物之瑰奇,风尚之淳朴,几可与长安相媲美。明中丞胡缵宗在《秦邑赋》这样深情地赞美家乡:“孰谓深山大泽而无龙蛇?”
秦安诸山,前人多有描述。明正德间县学训导黄绪曰:“龙山拱护,夕山揖让,南山环卫,北山倚负。”龙山即县东九龙山,夕山即县西宝盖山,南山即县南长山,北山即县北神仙山、青龙山、黑龙山诸山。
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介绍九龙山、宝盖山、长山、神仙山的原创文章,欢迎关注。
吗九龙山位于县东四十里,因“其山九峰,踯躅如龙”而得名,为县之主山。九龙山东自陇城,西止秦安县城东,磅礴百里。明嘉靖时,邑人胡缵宗撰《秦安志》,罗列县内诸景,名为“八观、十二咏”,九龙山占有其三。《九龙挺秀》曰:“秦在万山中,九龙之秀崛然起,蔚然集,有不与众山同者,钟灵孕秀,人以归是山焉。”山色瑰丽,令人悠悠然向往之。清康熙《巩昌府志》将“九龙挺秀”列为秦安八景之一。
九龙山主峰即高峰,在今刘坪镇四十里墩湾,重峦叠嶂,望之仰止。《高峰晚眺》曰:
九龙之峰,高出众山,夕阳返照,掩映千壑,行人倚马,罔不徘徊焉。高峰为明代八铺之一,有路经陕西陇县到达西安。座落于交通要道的高峰,过客行色匆匆。每当夕阳返照之时,行人倚马,是欣赏这里的美景,以至于流连忘返,还是抒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羁旅之情?正所谓“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九龙山有古寺名九龙庙,坐落在中山乡武坡村,因地处洼地沟边,故称此地为庙沟。九龙庙始建于元代,遇有旱灾,人们就在庙中祷雨。庙侧为九龙湫,其湫亦有九,错落有致,混然如渊。《九龙湫窟》曰:
九龙矗矗,九湫濊濊,故其山称灵焉。山非龙也,而云出焉;湫非龙也,而雨兴焉。可以备旱矣。胡缵宗用富有诗情画意的文字道出了九龙山的钟灵毓秀。
九龙山自高峰趋赴县东,悠然而集,翩翩若凤,此即凤山,民间俗称泰山庙。又因山上多庙宇,故又称庙山。明嘉靖以前就建有天齐庙、天齐堡,清乾隆间知县蒋允焄主持修建蓬莱阁,一时成为秦安标志性建筑。现存庙宇多为明清建筑,建在拾阶而上的九个平台上,分一阁、一宫、二洞、三厅、五厦、六山门、二十四殿宇,布局精巧,错落有致,斗拱咬合精细,彩绘绚烂,既富于变化,又浑然一体。属于中国古典庭院园林建筑风格。
凤山脚下为先农坛,今名凤山村,是甘肃省首批历史文化名村。凤山附近,有明代宛平(今北京市)知县李元芳和进士侯一元的墓葬。2011年12月,秦安泰山庙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