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难怪金庸没续写段誉的故事,他在枯井中抱着王语嫣时,已面露死相

更新时间: 2025-07-16 15:47:53

阅读人数: 256

本文主题: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巅峰之作

第一次翻开《神雕侠侣》,当郭靖、黄蓉以中年人的形象登场时,笔者仿佛有种与老友见面一般的感觉,哪怕此时的郭靖已不算是主角,只是新一代主角杨过的人生导师一般的角色,那也无妨,能看到这些老面孔,对于读者而言就是一种幸福。

对于经验老道的金庸而言,他自然也知道比起开启一个全新的故事线,围绕老角色展开新的剧情,更容易让读者快速接受故事,同时作者创作起来,也更简单一些,毕竟有些人设、武功都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于是如读者所见,金庸写了“射雕三部曲”,也写了“飞狐系列”,可说来奇怪,要论金庸最经典的作品,无疑是《天龙八部》,金庸为何没有围绕书中的第一主角段誉展开一段全新的故事?

《天龙八部》末尾的那场宋辽大战称得上是大气恢宏,不过不同于《神雕侠侣》的襄阳大战,这一次的结局不太圆满,金庸是安排萧峰在辽帝退兵后做出自戕之举。

初读此段时,只觉得诧异,为何萧峰要被写死?后来转念一想,萧峰自幼活在谎言之中,又亲手杀死了挚爱,还没法为自己的母亲报仇,更对辽帝做出了以下犯上之举,这俗世对于他而言有太多的痛苦记忆,他选择在此时自行了断,也不失为一种解脱。

不过段誉和虚竹的故事却值得被续写,当然,金庸在新修版中其实是对虚竹的故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延伸的,书中明确提到他继续当着他的灵鹫宫主,并且为萧峰收了一位丐帮少年为徒,传了那少年降龙十八掌与打狗棒法。

最终的他则是下落不明,或许他早已与梦姑过上了神仙眷侣般的日子,就此退隐江湖了,毕竟后世武林之中也不见他们的后人。

而段誉则不同,尽管他顶着“不爱习武”的人设,但他其实退无可退,因为后世武林之中是明确提到了他的后人的,也就是那登场于“双雕”之中的“南帝”段智兴,根据段誉的历史原型来看,段智兴正是他的孙子。

可段智兴为何只会一招一阳指,而不会爷爷当年所使的那精妙绝伦的北冥神功、凌波微步以及六脉神剑呢?

正如前文所言,段誉这个角色并非金庸原创,或者说,不是纯粹虚构的角色,他是有历史原型的,这一点,金庸在新修版末尾也明确提到了。

书中是这么说的:“据大理国史籍记载: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段正兴史称'景宗正康帝’,次年改元'永贞’。他做了二十五年皇帝后,也避位为僧,传位于其子。”

这里提到的“段正兴之子”,就是后来的段智兴,可别说“避讳”什么的,人家大理不讲究这个,就连段誉本人的历史原型,也叫“段正严”。

无论如何,段誉这一脉是传承到了后世,从段智兴也就是一灯大师的人设来看,他可是对习武有极大的兴趣的,照理说,他都难免会去闹着找爷爷段誉传他武功才是。

可怎么大理段氏好似在段正兴这一代断了传承一般,以至于南帝没法继承到段誉的那些强大武功?

其实正如书中所言,段誉后来出家了。

别说大理段氏有“皇帝避位”的习俗,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段智兴,就没有出家,他可没有成为所谓的一灯大师,他固然也崇佛,但也只是在他在位期间兴修佛庙而已,至死都是俗世之人,而金庸笔下的他选择出家,则是因为经历了瑛姑和周伯通那件事的打击。

所以回头来看,段誉的出家之举,还缺乏一个符合武侠小说逻辑的理由。

而这件事,或许与他修炼的几门邪功有关。

段誉修炼的三门武功里,六脉神剑源自大理段氏,谈不上是什么邪功,但那北冥神功和凌波微步却是实实在在的邪功。

毕竟新修版《笑傲江湖》中,任我行就提到过这么一句:“我这门神功,始创者是北宋年间的'逍遥派’,后来分为'北冥神功’和'化功大法’两门(作者按:请参阅《天龙八部》)。修习北冥神功的是大理段氏。那位段皇爷初觉将别人毕生修习的功力吸了过来作为己用,似乎不合正道,不肯修习。”

你看,段誉也认为那是邪功,一开始是不肯修炼的,后来是读了李秋水的遗书,才选择修炼,但那也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就拿北冥神功来说,书中明确提到,这神功可能会反噬修炼者本身,说是:“世人练功,皆自云门而至少商,我逍遥派则反其道而行之,自少商而至云门,拇指与人相接,彼之内力即入我身,贮于云门等诸穴。然敌之内力若胜于我,则海水倒灌而入江河,凶险莫甚,慎之,慎之。”

他在西夏枯井之中吸走鸠摩智的内力时,就一度顺带吸走了王语嫣的内力:“原来段誉的'北冥神功’不分敌我,难做选择,连王语嫣一些浅浅的内力也都吸了过去。过不多时,段誉、王语嫣与鸠摩智三人一齐晕去。”

而扫地僧说过,一个人的武功越高,积累的戾气就越重,难免会进入武学障,这一观点在萧远山、慕容博以及鸠摩智身上都得到了验证。

等于说内力越来越深对于段誉而言不是什么好事,他走火入魔只是时间的问题,他在西夏枯井中的表现已让他面露死相,就因为他这北冥邪功是不可控的。

因此后来的他会选择遁入空门,以佛法化解体内的戾气,也就合情合理了,这也是为何段誉没把自己的几门武功传到孙子那一辈的原因。

难怪金庸没续写段誉的故事,他在枯井中抱着王语嫣时,已面露死相

金庸武侠巅峰之作:《天龙八部》

在浩瀚的武侠文学海洋中,金庸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想象力,构筑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神往的江湖世界。当谈及哪部作品堪称金庸小说中的最佳时,众多读者与评论家往往会将目光投向那部集大成者——《天龙八部》。这部作品不仅以其宏大的叙事结构、复杂的人物关系、深刻的主题思想而著称,更在情感描绘、武侠精神展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无疑是金庸武侠世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一、宏大的叙事框架与深刻的人性探索

《天龙八部》以北宋哲宗年间为背景,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江湖与朝堂交织的宏大世界。小说通过段誉、虚竹、萧峰三位主角的命运交织,展现了江湖恩怨、家国情怀、爱情纠葛等多重主题。金庸先生巧妙地运用“八部天龙”的佛教寓意,将人物命运与佛理相结合,使得故事在惊心动魄之余,更添一份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天龙八部》中的人物形象丰满立体,各具特色。段誉的纯真善良、虚竹的憨厚质朴、萧峰的悲壮豪迈,以及王语嫣的痴情、阿朱的温柔、阿紫的狠辣……这些角色不仅性格鲜明,而且他们的命运轨迹相互交织,共同编织出一幅复杂多变的人性画卷。尤其是萧峰这一角色,他的身世之谜、忠义之困、情感纠葛,无一不触动人心,成为金庸笔下最为悲壮的英雄形象之一。

作为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天龙八部》在武侠精神的展现上同样达到了极致。小说中的武功描写既精彩纷呈又充满想象力,如六脉神剑的神奇、降龙十八掌的威猛、凌波微步的飘逸等,都让人叹为观止。但更重要的是,金庸通过这些武功的展现,传达了武侠精神的核心——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萧峰在聚贤庄的悲壮一战、少室山下的英雄大会,无不彰显了这种超越个人恩怨、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武侠情怀。

《天龙八部》在情感描写上同样令人动容。无论是段誉对王语嫣的痴情守候,还是萧峰与阿朱之间短暂而深刻的爱情,都让人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无奈。而阿紫对萧峰的爱恋,更是复杂而扭曲,她的痴狂与执着,让人既怜又恨,同时也深刻反思了爱情的本质与边界。

综上所述,《天龙八部》以其宏大的叙事框架、复杂多变的人物群像、武侠精神的极致展现以及情感描写的细腻深刻,堪称金庸小说中的最佳之作。它不仅是一部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更是一部值得反复品味、深入思考的人生百科全书。

难怪《天龙》如此经典,却有人不喜欢,你看虚竹和梦姑缠绵了多久

对于一位文学创作者而言,能写出一部经典之作就足够他吹嘘一辈子,而要做到每一部作品都是经典,那无疑是难如登天,而金庸无疑是十分接近这个目标的。

他笔下的“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以及《越女剑》都堪称佳作,至于是否算得上“经典”,在不同的读者心中自然是有不同的评判标准的。

比如那《天龙八部》常被金庸迷视为“金庸巅峰之作”,却也有不少读者不愿意读,甚至觉得这部作品漏洞百出,这是为何?

在笔者看来,《天龙八部》无疑是金庸花费了最多心思去创作的一部作品,这一点从此作的篇幅就能看出来,无论是连载版的一百四十回,还是新修版的五十回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长的。

当然,仅仅只是篇幅长可不够,若是又臭又长,读者一样不会买账,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作品的情节设定也格外曲折离奇,就因为金老在作品中首次采用了“三主角,多配角”的叙事方式,是的,尽管萧峰、虚竹、段誉三人才是主角,多数剧情都是围绕他们展开,但慕容复、游坦之这些角色也有不少主视角情节,如此一来便给了读者一种江湖的宏大之感,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多视角叙事,金庸也做到了杂而不乱。

尤其是当剧情发展到少室山大战时,各路高手都齐聚少林寺,一场大战一触即发,那主角三兄弟分别对阵游坦之、丁春秋与慕容复,剧情达到了最高潮,各条支线汇成一点,那种感觉着实妙不可言。

再到藏经阁大战,当读者以为萧远山父子要与慕容博父子及鸠摩智的组合来上一场旷世大战时,他又写出神来之笔,扫地僧的登场让读者眼前一亮,那老僧一出手便制服天龙四绝,着实深不可测,扫地僧的存在又拓宽了这个虚构世界的世界观,给了读者一种“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之感,让人浮想联翩。

所以这样的剧情还有什么可挑剔的呢?还真有。

从明面上来看,《天龙八部》的结局是颇具争议的,不喜欢的人认为这是烂尾了,喜欢的它的人则说这结局妙不可言。

先说这结局为何会让人不喜欢吧,最直观的原因无疑是身为主角之一的萧峰被直接写死了,萧峰必须死吗?事实上即便他没有选择自戕,耶律洪基也已经决定退兵了,只是他本人心中对“以下犯上”过意不去,但那绝不至于要以死谢罪,毕竟他是为了天下苍生才不得已这么做,他阻止的是无尽的杀戮,是大功一件,没人会诟病他的决定。

其次是段誉在新修版的结局也显得莫名其妙,说是:“据大理国史籍记载:大理(史称‘后理’)宪宗宣仁帝段誉,登基时年号‘日新’,后改文治、永嘉、保天、广运,共有五个年号,其后避位为僧,一共做了四十年皇帝,传位于其子段正兴。”

正如书中所言,金庸用到了“据史料记载”的说法,也就是让段誉与段誉的历史原型“段和誉”的形象靠拢,因此段誉才会在当了四十年皇帝之后选择出家,可这是其历史原型的命运,不是他的命运,以武侠的角度来看,段誉的出家之举还缺乏一个合理的解释,以他的性格来看,王语嫣的离去,父母被杀都没能打击到他,让他出家,后来又有何事能让他大彻大悟遁入空门?

而虚竹的结局就更莫名其妙了,新修版《射雕英雄传》中都明确提到了虚竹的大名,说明他一直活跃于武林之中,但除了提到他替萧峰传下了降龙十八掌和打狗棒法之外,就再没提到他的事迹,一位主角就这么下落不明了。

不过结合故事的主题来看,其实这个结局是非常合理了,本作的主题就是求而不得,所以萧峰当不了汉人,亲手杀了挚爱,他的确是没理由继续活下去;而段誉想要抱得美人归,他就注定要遁入空门,至于虚竹,他也始终当不成和尚。

所以结局并不是问题所在,事实上《天龙八部》的设定在虚竹登场时就出现问题了。

虚竹这个角色的存在其实满是问题,首先是他经历的一切,其实原本都应该发生在段誉身上才是。

比如他破解珍珑棋局得到无崖子传功,其实段誉的人设就是擅长下棋,同时在故事初期段誉就在琅嬛福地中与逍遥派结缘,他更是见过无崖子偏爱的那尊玉像,他才更适合成为无崖子的传人。

而当虚竹接触到了天山童姥之后,接下来的剧情就更荒诞了,你且看他与梦姑在冰窖中缠绵了多久。

原著道:“虚竹所习的少林派禅功已尽数为无崖子化去,定力全失,他是个未经人事的壮男,当此天地间第一大诱惑袭来之时,竟丝毫不加抗御,将那少女愈抱愈紧,片刻间神游物外,竟不知身在何处。那少女更热情如火,将虚竹当做了爱侣……两人缠在一起,

又过了大半个时辰,那少女道:‘好哥哥,你是谁?’这六个字娇柔婉转,但在虚竹听来,宛似半空中打了个霹雳……虚竹一惊之下,险些晕去,全身瘫软,脑海中一片空白。耳听得童姥抱了那少女,走出冰库。

就这么半个时辰,就算之前还有些许时间,算他一个时辰,梦姑就爱上了虚竹,继而非虚竹不嫁,这剧情难道不荒诞?她甚至连虚竹是谁都不知道,后来在西夏驸马大选时,见到了面貌丑陋的虚竹,她应该会顿时“下头”才是,可她还是爱上了这个毁了她清白的小和尚,这主角光环未免有些过于刻意了。

所以虚竹的存在难免给人一种金老强行让故事多一条支线的感觉,如此再来看后续的剧情,就显得颇为刻意,没那么精彩了。

不过无论如何,《天龙八部》确实是一部经典之作,至于你是否喜欢,也就见仁见智了。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