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吉顺著作《青春度》:女性视阈下的英雄史诗重构
在新中国历史中的三线建设时期,成千上万的建设者投身于艰苦的工业迁移与基础设施建设中,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和牺牲为国家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背景下,李吉顺的长篇小说《青春度》为我们描绘了这一宏大叙事的鲜活内涵,特别是从独特的女性视阈出发,给予了这些历史人物不一样的维度与深度。
《青春度》作为一部以女性为中心的小说,展现了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中国三线建设期间,12位女性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成长与奉献的故事。这些女性不仅承载着建设的责任,更在历史的洪流中勇敢地书写了自己的篇章。该书的出版不仅标志着对三线建设这一历史阶段的进一步解读,也从中给予了女性角色更突出的展示,从而在英雄史诗的再现上,注入了温暖的人性光辉。
小说的设定围绕着第一指挥部医疗应急救援机动队,这个队伍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女性组成。她们的故事是独特的,她们的经历则是共同的。每位女性都有自己动人的成长轨迹,如北师大高材生李雪雁因家庭变动经历了个人的情感创伤,最终逆境重生,并在艰苦的环境中展现出不屈的意志力。通过这些女性角色,李吉顺不仅描绘了三线建设所带来的困难与挑战,也隐喻了在这种挑战之下人类精神的顽强。
首先,探讨《青春度》的主题与思想,这部小说无疑是对青春、奋斗、牺牲等主题浓厚描绘的具象化表现。在这些女性的成长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青春的无限可能,以及在逆境中奋发自强的精神力量。小说通过对勇敢的建设者的描写,重申了无私奉献与家国情怀的价值观,呼应了那个时代的群体精神。李吉顺深刻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国家之间的选择与牺牲,她们既是追梦者,也是守护者,独特的身份形成了小我与大我之间的辩证关系。
其次,李吉顺的写作风格在小说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作者采用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述,搭建起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叙事空间。无论是对飞驰而过的火车的描写,还是对战斗场景的描绘,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心理活动的细致刻画又使得每位女性角色栩栩如生,生动传达出她们在各种背景下的复杂情感与内心挣扎。这种细致入微的文字功底,充分显示了李吉顺对生活、情感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人物塑造是《青春度》中的一大亮点。每一位女性角色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性格发展,反映了不同社会角色与生命体验。刘彩凤作为队长,在失去丈夫的痛苦中继续承担重任,其坚韧与无私感人至深;而李雪雁从一名胆小的大学生逐步成长为英勇的战士,其心路历程则代表着许多年轻女性奋斗历程的缩影。书中其他角色,如冷君君、邹珂萍、赵春燕等,也在各自的岗位上展现了非凡的勇气,成为了她们时代的典范。
在结构与叙述上,李吉顺巧妙地运用了多线叙事的方式,使得这部小说的层次感更加丰富。小说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交替展现,读者得以在多元的叙述中感受不同的情感与生活状态,使得整个故事的展开更加生动和立体。故事节奏紧凑,情感线索交织,既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又为每个角色的个人经历增添了细腻的情感深度。
作为读者,不可忽视的是李吉顺对于女性角色的深切关注。在很多关于英雄的叙述中,女性常常被边缘化或简化,而《青春度》则成功地将女性建设者的壮丽形象推向了前台,充分证明了她们同样可以在英雄史诗中占据重要地位。这种女性视阈的独特重构不仅使得这部作品在文学上具备了新的视角,也在社会文化层面上为女性的地位与价值提供了新的解读。
回顾小说,不禁让我为其中的人物与故事感到深深打动,也让我铭记那些埋头苦干的人们在艰难岁月中,如何以坚韧与奉献书写自己的青春。像李雪雁这样的角色所经历的成长与变化,不仅是个体命运的交错,也是时代波澜的一个缩影。同时,书中令人动容的情感故事也让我有了新的思考: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并不单单是男儿血泪的记载,女性亦是无畏与坚强的象征。
总结来看,李吉顺的长篇小说《青春度》不仅是一部生动且感人的历史小说,更是对那个时代女性角色的重新从新定义与展现。小说的主题与思想、写作风格、人物塑造以及结构叙述等多个方面,都渗透着对心灵深处的细腻关注,呈现出女性的力量与美丽。对于喜爱历史题材和关注女性故事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部值得阅读的佳作。或许我们在回顾历史时不仅要问,谁是英雄,更要问,英雄的背后又有多少默默奉献的身影。因为正如故事中所表达的,攀枝花的英雄们因彼此的支持与拼搏而闪闪发光,这种精神将永远在历史的舞台上铭刻不灭。

日本史(让中国人愿意了解的日本历史,史学著作与小说笔法的完美结合)手机当当网
自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这个邻邦日本的讨论和争议一直热度不减,交织了无视、好奇、仇恨、欣赏、羡慕、警惕等极为复杂的情感。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和正常邦交的磨合,现在的中国人越来越趋于理性地看待时下的中日关系,而理性的生发,源于一颗愿意了解的心。 此版《日本史》是了解近代日本历史的必读之书,海南出版社*初从三个版本的日本史中精心挑选了这本,足见版本之优。詹姆斯·L.麦克莱恩用“大事件”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叙事手法,使人惊讶于严肃的历史著作也能这么写!历史老师的必读书。 读者推荐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作为一部通史,读起来更像是一部跨度极长的小说而不是用苦涩难懂的字眼堆起来的文献,这正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蘑菇我好喜欢你(豆瓣网友) 怀旧的流行是一种方法,它利用昨天的实际经历来为明朝不确定的生活做好准备。当人们对变化了的世界感到没有把握的时候,以往的舒适和惬意往往能够缓解现存的忧虑,并提供一个道德指南,在未知的将来发扬光大。这是我看过*有诗意的历史书。 ——花森(豆瓣网友)
古:天地悠悠过客匆匆
韩愈曾这样写孟郊:“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古貌,这是说孟郊有着古朴的形貌,古心,这是说孟郊有着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所以孟郊在韩愈笔下,是外表和内心都具有古人的风度。古,《说文解字》言“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小篆字形下,古从十、口,似乎是以十口相传,经过十个人之口流传下来的故事来表示时代久远。不过从甲骨文看并非如此,有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字形中上半部分是盾的象形,盾的特点就是坚固,因此古是固的本字。从古至今,古的常用义,都是年代久远、往昔、旧时等等。这一个字就是历史,就是故事,就是千万年。它包含着自古而来的历史沉淀和古人古事古意古风,让人们怀念,也让人们眷恋,让人们忍不住思念古代的人和事,思念古人的思想意趣和风范,发出思古之幽情。韦应物阊门怀古,叹一声“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道的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苏东坡赤壁怀古,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在他们的思古幽情里,既有对古人古事的追忆,也有对眼前现实的抒情。比如唐朝马戴被贬,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楚江怀古》,说是怀古,其实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而身处此地,才很自然地想起了屈原。比如杜甫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作《咏怀古迹五首》。人世变化放在历史长河之中,毕竟是短暂,一不小心就成了过往,就化作了古。韦庄写“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李白写“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刘禹锡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都是这个道理。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怀古伤今,到底难免。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也是一种美。诗人笔下,有古老的道路,带着古旧的痕迹,“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有古老的渡口,带着岁月的沉积,“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有古老的驿站,匆匆行人无数,个个不相识,“古驿萧萧独倚阑,角声催晚雨催寒。”而中国的文化里,的确有一种好古的氛围。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词:古雅、古意、古秀、古淡、古莽、浑古、苍古、奇古,等等,用来评价书画、诗文。书画也好,诗文也好,好像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画面:古木参天,古藤缠绕,山中藏古寺,山径似古道。你说这是因为大家想要复古吗,不是,中国的文人是试图通过这种古朴的风味,去抵达时间的首尾,在作品中呈现时间的痕迹,在字里行间铺展宇宙的回旋。明明是“今”人画的画,却画出了“古”代的事物,明明是“今”人写的诗,却写下了“古”人的所见所闻。于是苍苍青苔述说过往,隐隐古寺藏着故事。我们在这些古里,看到了鲜活的生命,看到千百年的时光融化在一个“古”里,看到从古至今有所变有所不变的永恒。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人却固执地留恋着生命里所有的灿烂。古人古事的确是过去了,是很久远的存在了,可古毕竟是往昔、是过去、是我们无法遗忘的历史,而我们正是在历史中、在古老中焕发出新生。(申屠)
韩愈曾这样写孟郊:“孟生江海士,古貌又古心。尝读古人书,谓言古犹今。”古貌,这是说孟郊有着古朴的形貌,古心,这是说孟郊有着不同凡俗的古人的思想。所以孟郊在韩愈笔下,是外表和内心都具有古人的风度。
古,《说文解字》言“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小篆字形下,古从十、口,似乎是以十口相传,经过十个人之口流传下来的故事来表示时代久远。不过从甲骨文看并非如此,有学者认为,甲骨文、金文字形中上半部分是盾的象形,盾的特点就是坚固,因此古是固的本字。
从古至今,古的常用义,都是年代久远、往昔、旧时等等。这一个字就是历史,就是故事,就是千万年。它包含着自古而来的历史沉淀和古人古事古意古风,让人们怀念,也让人们眷恋,让人们忍不住思念古代的人和事,思念古人的思想意趣和风范,发出思古之幽情。韦应物阊门怀古,叹一声“凄凉千古事,日暮倚阊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道的是“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苏东坡赤壁怀古,写“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在他们的思古幽情里,既有对古人古事的追忆,也有对眼前现实的抒情。比如唐朝马戴被贬,徘徊在洞庭湖畔和湘江之滨,触景生情,追慕前贤,感怀身世,写下《楚江怀古》,说是怀古,其实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是因为自己怀才不遇,而身处此地,才很自然地想起了屈原。比如杜甫游江陵、归州一带,访庾信故居、宋玉宅、昭君村、蜀先主庙、武侯祠,因古迹怀古人,同时也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作《咏怀古迹五首》。
人世变化放在历史长河之中,毕竟是短暂,一不小心就成了过往,就化作了古。韦庄写“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李白写“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刘禹锡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都是这个道理。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而天地悠悠,过客匆匆,怀古伤今,到底难免。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古也是一种美。诗人笔下,有古老的道路,带着古旧的痕迹,“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有古老的渡口,带着岁月的沉积,“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有古老的驿站,匆匆行人无数,个个不相识,“古驿萧萧独倚阑,角声催晚雨催寒。”
而中国的文化里,的确有一种好古的氛围。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词:古雅、古意、古秀、古淡、古莽、浑古、苍古、奇古,等等,用来评价书画、诗文。书画也好,诗文也好,好像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画面:古木参天,古藤缠绕,山中藏古寺,山径似古道。你说这是因为大家想要复古吗,不是,中国的文人是试图通过这种古朴的风味,去抵达时间的首尾,在作品中呈现时间的痕迹,在字里行间铺展宇宙的回旋。明明是“今”人画的画,却画出了“古”代的事物,明明是“今”人写的诗,却写下了“古”人的所见所闻。于是苍苍青苔述说过往,隐隐古寺藏着故事。我们在这些古里,看到了鲜活的生命,看到千百年的时光融化在一个“古”里,看到从古至今有所变有所不变的永恒。
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可人却固执地留恋着生命里所有的灿烂。古人古事的确是过去了,是很久远的存在了,可古毕竟是往昔、是过去、是我们无法遗忘的历史,而我们正是在历史中、在古老中焕发出新生。(申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