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文体获得与理论确认

更新时间: 2025-07-14 13:31:55

阅读人数: 460

本文主题: 历史小说的起源

李桂奎. 中国小说原初问题之事理、学理与文理[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5): 1-13.

魏徵, 令狐德棻. 隋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3.

刘知几. 史通通释[M]. 浦起龙, 通释. 王煦华, 整理.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刘昫, 等. 旧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王尧臣, 欧阳修, 等. 崇文总目[M]//中国历代书目丛刊: 第1辑上. 北京: 现代出版社, 1987.

欧阳修, 宋祁. 新唐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5.

脱脱, 等. 宋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7: 5219.

尤袤. 遂初堂书目[M]//中国历代书目丛刊: 第1辑上. 北京: 现代出版社, 1987: 1145.

晁公武. 郡斋读书志校证[M]. 孙猛, 校证.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 546.

陈振孙. 直斋书录解题[M]. 徐小蛮, 顾美华, 点校.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7: 316.

郑樵. 通志二十略[M]. 王树民,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95: 1656.

鲁迅. 古小说钩沉[G]. 济南: 齐鲁书社, 1997.

余嘉锡. 余嘉锡论学杂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280-324.

唐兰. 辑殷芸小说并跋[G]//周珏良. 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 香港: 香港龙门书店, 1951: 191-230.

殷芸. 殷芸小说[M]. 周楞伽, 辑注.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韩云波. 唐代小说观念与小说兴起研究[D]. 成都: 四川大学, 2001: 61.

张莉. 殷芸《小说》研究三论[D]. 重庆: 西南大学, 2009.

郝敬. "牛郎织女"非殷芸《小说》佚文考——兼论古小说辑佚之误区与研究方法[J]. 古籍研究, 2015(1): 5-22.

王齐洲. 论欧阳修的小说观念[J]. 齐鲁学刊, 1998(2): 20-24.

严杰. 从《新唐书·艺文志》探讨欧阳修的小说观念[C]//程章灿. 中国古代文学文献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南京: 凤凰出版社, 2006: 291-302.

班固. 汉书[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2.

宋文婕. 论杂家话语方式的生成——以《吕氏春秋》为中心的考察[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 114-121.

道宣. 广弘明集[G].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

陈寅恪. 金明馆丛稿二编[M].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1: 279.

韩云波. "初唐八史"与唐代小说叙事的兴起[G]//唐代文学研究: 第10辑.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667-673.

李延寿. 北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 3344-3345.

李善. 唐李崇贤上文选注表[G]//萧统. 文选.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序4.

薛居正, 等. 旧五代史[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1727.

刘餗. 隋唐嘉话[M]. 程毅中, 点校. 北京: 中华书局, 1979: 1.

李肇. 唐国史补[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

李德裕. 次柳氏旧闻[G]//丁如明. 开元天宝遗事十种.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1.

郝敬. 援子入史的误读与误判——刘知几《史通》"小说"辨[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6): 137-143.

张乡里. 《史通》"援史入子"对中国古代小说观念的影响[J]. 江西社会科学, 2016(12): 71-76.

扬雄. 扬子法言[G]//摛藻堂景印四库全书荟要: 第247册. 台北: 台湾世界书局, 1985: 292.

郑樵. 通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87: 2267.

司马光. 资治通鉴[M]. 资治通鉴小组, 校点. 北京: 中华书局, 1956: 9607.

曾枣庄, 刘琳. 全宋文: 第56册[G].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24.

郝敬. 唐传奇名实辨[J]. 文学评论, 2015(4): 198-204.

吕海龙. 东汉迄北宋官修目录"小说家"文体观念之转变——兼论《史通·杂述》对《新唐书·艺文志》的影响[J]. 文艺理论研究, 2017(1): 152-161.

论中国古代小说叙事的文体获得与理论确认

原来读小说还可以这样学历史

金庸先生的小说,我们都读过,即使没有读过,电视剧里也看过,金庸先生的小说背景上自北宋,辽金西夏,下至明清,历史背景非常广阔,很多历史人物在小说里也有表现,在小说里被描写的非常精彩。

但是小说和历史终究还是有不同,哪些人物是真的,哪些人物是假的,哪些事件有,哪些事件没有,小说里的人物和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有什么不同,如何分辨这两者,要做到这些,确实需要费很大精力去梳理。

但是现在在填下乌贼的《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中,却清楚的可以看到,坦白说,看到这本书,确实有点小确幸,很多人说看过《剑桥简明金庸武侠史》再看这本书,就觉得写的很简单,我没有看过那本书,我是先看到这本书,所以只好先评论这本。

填下乌贼本人是一个科技期刊记者,但是号称挚爱“金学”近三十年,想来也只有这样的热爱,才有心思去做这些搜集,分辨的工作。

在这本《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中,填下乌贼 先写了金庸先生小说中一些历史上真实的人物和事情,战争,然后解释历史上那些在小说中造成的一些谜案,最后就是品点小说中出现的一些风物在历史上是怎么回事。

耶律洪烈的原型是个小孩,很早就死了,萧峰的原型是辽国的重臣耶律仁先,大明的国号其实跟明教没什么关系 等等,这些历史知道真相后,再跟小说一对比,一方面觉得很有意思,一方面佩服金庸先生的才华。

不过,在书中让我特别能感叹的还是这几点历史真实:

慕容氏属于鲜卑的一支。鲜卑起源于东胡,生活在大兴安岭一带,汉朝驱逐匈奴后,鲜卑西进进入草原,到东汉末年南下,已经遍布整个中国北方,根据发源地不同,分为东部鲜卑,西部鲜卑,北部鲜卑。

这些鲜卑在西进和南下的过程中,与匈奴,高车,乌桓,汉族等通婚混血,形成了许多的新部落。其中 东部鲜卑孕育了宇文氏,慕容氏,段氏等部落,北部鲜卑产生了拓跋氏,西部鲜卑则主要由吐谷浑,秃发氏,乞伏氏构成。

看到这些部落氏族我们大概就能清楚鲜卑族在历史上的力量。

慕容鲜卑建立了四个政权,前燕,后燕,西燕,南燕。慕容复说复国,就是要复的慕容燕国。宇文氏建立了北周,乞伏氏建立了西秦,秃发氏建立了南凉,而拓跋氏则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北魏 ,其中西秦,南凉等大多数的鲜卑政权都被北魏兼并,不过宇文氏的北周最后也是由北魏分裂的西魏而来的。

吐谷浑在青唐地区建国,一直延续至隋唐,算是政权延续时间最长的,而段氏鲜卑虽然在十六国时期没有表现,也是一直很有力量的地方政权 ,更有研究指出其中一支后来西迁到甘肃武威,最后发展成为大理段氏。

看到这些,我都震惊了,鲜卑族原来在当时这么厉害,这在原来是没有了解过的。

二 段誉在历史上也是一代仁主。

段誉,在历史上叫段和誉,是大理的第十六位皇帝 ,由于大理权臣干政,段和誉在这样的情况下,跟权臣高泰明一起合作,平定叛乱,向宋称臣,发展经济,治理的大理国国泰民安,最后因为诸子争位,段和誉心灰意冷,主动退位,出家为僧。

大理段氏果然有出家的传统,出了因为当地信佛的原因之外,最重要的还是权臣干政,这个几乎伴随着大理段氏政权始终,段和誉的父亲,伯父,段正淳,段正明都是因为朝臣干政而出家的,甚至在段正淳出家后,大理段氏被高氏篡夺,可是人心思段,高氏只好又在段和誉的时候把皇位还给段氏,但仍然执掌大权。

段和誉最后活到92岁,是大理寿命最长的皇帝,也是我国历史上寿命第三长的皇帝 。段和誉的孙子段智兴就是南帝“一灯大师”了,不过历史上的他却没有出家,而是一直终老地位。

这样的历史知识,平常是没有心思想到去专门搜集资料看的,只有在这样读小说的情况下,才能够了解这样的历史知识,确实不错。

填下乌贼在写这本《金庸笔下的真实大历史》的时候,看来也确实是下过功夫的。

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一)发轫于三国史事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家喻户晓,里面记述的三国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而这些三国故事并非自古有之,而是从三国史事发端,逐步演化为野史传说,再融入“百戏”,到“小说”、讲史的再创作,最后由作家加以重新编撰才形成的,其孕育时间长达一千多年。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是一个战乱频繁、动乱不止,各种势力重新进行大组合的年代,同时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涌现的年代。小说《三国志演义》中的故事原型,就起源于这一时期。因此,了解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的史事,是探求三国小说故事形成与发展过程的起点。依据史料,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大致可梳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纷争之始到北方初步统一

东汉末年,政治腐败,朝廷公然卖官鬻爵。《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初开西邸卖官,自关内侯、虎贲、羽林,入钱各有差。私令左右卖公卿,公千万,卿五百万”。《山阳公载记》中也记载:“时卖官:二千石二千万,四百石四百万,其以德次应选者半之,或三分之一,于西园立库以贮之”。

倾颓的朝政日益加剧了社会矛盾,光和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纷纷揭竿而起。接着,宦官杀外戚何进,袁绍大诛宦官,董卓进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擅废少帝、立陈留王刘协(即为汉献帝),时局大乱。

初平元年(190年),各地群雄共同起兵,讨伐董卓,《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纷争由此开始。而在群雄内部,又有阵营之分:冀州袁绍、兖州曹操、荆州刘表等为一条线;幽州的实权人物公孙瓒、寄居荆州境内的袁术(后移驻淮南)、豫州孙坚、徐州陶谦等(后来还包括青州田楷和平原刘备)为另一条线。这两个阵营内的各股势力间强弱不等,既有相对的联结,又有激烈的争夺。

在北方,曹操相继兼并了豫州、扬州、徐州。其间又通过官渡之战基本上消灭了曾为盟友的袁绍势力,历时九年夺得冀州、青州、并州、幽州,其影响还及至辽东,北方得到初步统一。

官渡之战统一了北方,赤壁之战则对全国局势的进一步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曹操胜,可能会一统全国;曹操败,便趋于鼎足分立。正如吕思勉先生所说,“这一战实在是当时分裂和统一的关键。”

先前,孙策在中原多事之际,渡江而入据江东。孙策遇刺后,其弟孙权领其众,占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吴郡(钱塘江以西一带,治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丹杨(今江苏省南部地区)、豫章(今江西省北部地区)、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等地。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鲁肃在答孙权问时,已展示“鼎足江东”的战略计划,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应趁北方多务,可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

刘备兵败汝南后,走奔荆州而屯新野,造访诸葛亮时,诸葛亮也为刘备谋划了战略蓝图:跨有荆益,联吴拒曹,《隆中对》有记:“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下荆州。刘备遣诸葛亮入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一带,曹操与孙权、刘备联军进行会战,孙权兵三万、刘备兵二万,曹军兵二十多万,曹军在兵力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孙刘联军凭借火攻敌船之计,烧毁了曹军大量舟船,大破曹军。此战之后,孙权、刘备各自占据荆州的一部分,为此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赤壁之战后,各方继续开疆拓土。曹操在北方挟天子令诸侯,西征马超,又降张鲁;刘备先引兵徇南四郡,继而入川,后有荆、益二州之地;孙权已承父兄基业擅割江东,又派遣交州刺史领武吏南行,宾服岭南,包卷百越。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代汉称帝,立国号魏,为三国鼎立时期正式揭开了序幕。次年(221年),汉中王刘备称尊号于成都,改元章武。229年,吴王孙权在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市)即帝位,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强迫魏帝曹奂禅位,易魏为晋,改元泰始,是为晋武帝。此前,魏景元四年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军分道攻蜀,蜀亡。晋咸宁六年吴天纪四年(280年),晋军六路攻吴,下建业,吴亡。至此,天下一统,魏蜀吴三国俱归于晋。

三国时期分分合合的史实,为后来的创作者提供了灵感源泉,不仅民间野史传说者据以生发,瓦舍勾栏诸多的书会才人、讲史家、杂剧家以及伎艺人也都凭借其中的因由加以捏合造作。直至作家将其进行重新编撰形成小说,批评家加以评点时也无不以这段史实作为参考。

撰稿:刘 畅 (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办公室)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原标题:《【历史文化】三国小说故事的形成与发展(一)——发轫于三国史事》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