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桂录:欧洲“古今之争”思想史语境中的他者形象
11月27日晚,福建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葛桂录教授应邀做客文学院,在教学三楼会议室做题为“欧洲‘古今之争’思想史语境中的他者形象——以英国古今之争语境里的中国形象为例”的学术报告。此次报告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与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于冬云教授主持,山东教育出版社祝丽副总编、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部分教师出席报告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到场聆听。
葛桂录教授结合自己在异域题材与比较文学形象学领域多年的研究体悟,指出当前的形象学研究应当向思想史语境延伸,深化并补充以往单纯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进行的研究。借助其论文《中国不是中国:英国文学里的中国形象》,葛教授提出,异域形象是对本土文明的自我调整。20世纪西方的中国形象,在乐园或地狱的两个极端之间摇摆,最终不是“反映”中国的现实,而是 “表现”西方文化本身的欲望与恐惧,最终陷入观点预设的套路式分析。在论文《思想史语境里的他者研究》中,葛教授进一步指出,中国的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从“他者形象塑造”的模式起步,发展到目前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探讨西方现代世界观念秩序里东方主义的研究策略,更进一步的研究思路或可体现为思想史语境的他者形象阐释路径,这种将他者形象问题置于思想史视野的方法,拓展了异域形象阐释的学术思想空间,揭示了他者形象产生传播过程中的思想建构意义。
葛教授还反思了后殖民批评方法在形象学研究中广泛运用的热潮,指出该方法过于关注文本的权力,选择西方文本的虚构处进行批判,对这种理论路径的过度依赖导致研究结论大致相近,从而忽略了文本的现实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的丰富复杂性。因此,必须关注形象制造者与形象观看者的文化立场、身份意识的自觉与否及强烈程度,并结合作家关于中国知识的事实来源考察其“思想附加值”。
葛教授强调对外国文学作品中中国题材的讨论应该把握三个立足点:以“传统中国”为参照物,可以辨别形象的真实与虚构,以此解释中国形象的意义;以“现代中国”为着眼点,重在解构“中国形象”的虚构色彩;以“未来中国”为切入点,建构中国文化的宏伟大厦。对他者形象的研究可以揭示自我与他者的真相,研究者必须要关注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从而探析其国族形象建构中的思想史价值。
葛教授重点分析了英国“古今之争”语境里的中国形象。17—18世纪之交的“古今之争 ”是对“进步观”合理性持不同意见的思想辩论,不同派别衡量文明标准之不同既是“古今之争”的实质,也是后世英国作家建构中国形象的重要尺度。以威廉·坦普尔爵士(Sir William Temple)为首的崇古派盛赞历史悠久的中国的一切,以支持古代文明远胜于今的观点;以威廉·沃顿(William Wotton)为首的崇今派大多贬低中国,以此贬损古老文明。他们都援引耶稣会士传播的中国知识,但展示出截然不同的中国态度。可见,探讨两派眼中的中国形象必须结合“古今之争”这一思想论辩,形象研究不能脱离思想史的探究。
讲座最后,葛教授就“‘古今之争’为什么不能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聚焦点”这一问题进行延伸,与在场师生展开热烈讨论。葛教授指出,汉代以来以经学为标志的思想格式,决定了崇古宗经的思考方向,并渗透到政治制度、学术思想、社会风气、士大夫人格、文学艺术等各个层面,“厚古薄今”成为解决当下问题的出路,“今”不过是证“古”。刘亚老师认为,英法两国作为拉丁文化的辐射区,文艺复兴之后开始从宗教、语言等层面建立文化身份认同,而历史上的中国则是在多次分裂与融合中以文化寻根的方式实现身份认同,进而谋求政治上的认同。
对于在座师生提出的“如何理解他者笔下的他者”“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定位”等问题,葛桂录教授一一予以细致的解答。在谈到“如何理解他者笔下的他者”时,葛教授表示,作家的创作存在其复杂性,一方面作家前期与后期的创作观点不一定相同,另一方面作家笔下的形象与本人的思想意识也存在出入,因此文学研究应当以史学角度切入,还原作家创作的具体历史语境,以开放求实的态度与扎实考据的方法开展研究,以实现“知人论世”。
王化学教授高度评价了葛桂录教授此次报告,认为形象学始终是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而以思想史角度切入则十分新颖,富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姜智芹教授表示,葛教授将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形象根源于“古今之争”,使得西方褒贬中国形象的深层内涵一目了然。于冬云教授对此次报告进行了总结,指出葛教授的研究历程及研究成果为在座师生提供了文学研究的范式,劝勉同学要以劳动的态度尊重史料、挖掘史料,在此基础上不断生发出新的问题、新的思考,这是学术研究的长久之道。
葛桂录,江苏泰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外国语学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海外汉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外国文学学会教学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英文学与文化关系研究,先后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等8项。出版《雾外的远音: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含英咀华:葛桂录教授讲中英文学关系》《中外文学交流史 中国-英国卷》《中国英国文学研究史论》《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在英国的传播与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英国之旅:英国三大汉学家年谱》《中英文学交流系年》(上下卷)等学术著作18种,另有译著、学术散文集、高校重点教材类著述10种。学术成果连续三届(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获得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另有学术成果获得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3项;合作成果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奖、上海市第十四届哲学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各1次。

英语文学研究中心
英语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素为北外英语系的传统强项,其声誉之奠定归功于王佐良、周珏良、张中载等一批优秀名师。作为北外英语系最早挂牌的学科研究中心之一,英语文学研究中心的前身为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英美文学教研室,后发展为英美文学研究中心,并于2025年更名为英语文学研究中心
中心目前师资优渥,汇聚了老中青三代教师,在职教授名。中心教师均在国内外知名大学受过良好的学术训练,在研究领域各有专擅,涉及文学理论、英美小说、诗歌、戏剧、叙事学和文化研究。经中心同仁的多年共同努力,中心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研究生专业课程体系,其特点是专业涵盖面纵横有致,既重传统经典,又关注当下前沿。中心所有教师均执教于一线,勤恳敬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走上英美文学研究道路的博士和硕士,对全国的英美文学研究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心成员努力进取,厚积而薄发,力争教研相长,近年来,在个人自主研究与团队合作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Historical Analysis of China’s State Capital, Paths International Ltd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Local Governments of Contemporary China《爱尔兰文艺复兴与民族身份塑造》,南开大学出版社,《美国全国图书奖获奖小说评论集》(两主编之一),外研社,《深度焦虑:当代消费社会及其在在厄普代克、德里罗和埃利斯小说中的再现》,外研社,《守望灯塔》(译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小说》(译著),外研社,艾略特的战争书写研究》,外研社,《美国女性文学史》,商务印书馆,《新编美国文学简史》,外研社,(美国卷)》(参编),商务印书馆,《华裔美国文学名著精选》(参编),南开大学出版社,《变换的边界:亚裔美国作家和批评家访谈录》,南开大学出版社,《重划界线:亚美文学研究新论》,南开大学出版社,《文化政治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论华兹华斯的预言模式》,外研社,《伊丽莎白时代的世界图景》(译著),华夏出版社,莱辛小说中的女性话语建构:规训与抵抗》,南开大学出版社,四部当代美国黑人妇女小说解读》,外研社,世纪中英现代主义的对话与认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形象学研究的四种范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里德与文化多元主义》,外研社,《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赫斯顿在种族及性属问题上的矛盾性研究》,外研社,一个非裔美国文学批评理论》(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国卷)》(参编),商务印书馆,麦卡锡西部小说中的环境伦理》,南开大学出版社,艾略特传》(译著),上海文艺出版社,瑞斯西印度小说中的抵抗话语》,外研社,《当代英国流散小说研究》,外研社,《艾略特与英国浪漫主义传统》,外研社,《圣经与斯宾塞的仙后》,外研社,Religious Faith of the Chinese《文化唯物主义》(合著),外研社,
Zhang, Liwen. “Flirting with Filler in Our Mutual Friend.” Journal of Narrative Theory 53. 2 (June 2023): 173–94. Zhang, Liwen. “Lewis Carroll’s Instructive Alice.” The Cambridge Quarterly 51. 1 (March 2022): 38–53. 奥斯汀影视改编研究路径及热点评析莎士比亚剧作中母亲形象的文化解读亚裔美国戏剧研究:渊源、发展与研究方法
空间视角下的当代爱尔兰小说研究艾略特文学作品中的战争书写研究早期美国女性文学与共和国话语建构进化论对二十世纪之交美国女性小说的影响研究思想认同的焦虑:旅行后殖民理论中的对话与超越精神年阐释学的引进与读者理论研究的考察与分析英国现代主义对中国古典文明的美学阐释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小说与教育书籍史的会通研究,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国文化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中心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卓越青年学者为中心师生进行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曾经到访中心的知名学者包括Gary Snyder(1984)Allen Ginsberg(1984)W. F. T. Mitchell(1995)Emory Elliot(1998)James E. Miller(2005)Maxine Hong Kingston(2008)Abdul R. JanMohamed(2009)Henry Louis Gates(2010)Carole Boyce Davies(2014)Charles Altieri(2019)Elleke Boehmer(2021)Marjorie Perloff(2022William Marx(2023)
中心地址: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
文学视域中的历史叙事:英国当代历史小说的新历史主义解读王艳萍生态文学批评世界文学远读策略
本文以格雷厄姆·斯威夫特、约翰·福尔斯、彼得·艾克罗伊德、朱利安·巴恩斯、伊恩·麦克尤恩和拜厄特的作品为主,用新历史主义理论,从质疑传统历史叙事、用故事建构历史、互文本编织历史、历史编纂元小说、回归心灵与叙事意义这五个方面分析英国当代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一词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本文探讨的作家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进入历史小说的创作高峰。新历史主义理论与这些历史小说相互映照、彼此渗透,分别从理论和文学创作角度展现了当今学界对历史本质及历史书写意义的认识。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厦门 361021
文学视域中的历史叙事:英国当代历史小说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相关资讯
下篇:古今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