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南京银行综合消费贷款介绍

更新时间: 2025-07-14 13:31:01

阅读人数: 674

本文主题: 南京银行合作的贷款

免责声明及风险提示:希财网发布的内容及第三方提供的资料(包括文字、数据、图表、超链接等)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邀约或承诺。希财网对自有内容已尽合理审查,但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或时效性承担任何责任。第三方内容由发布者自行负责,希财网不保证其真实性或可靠性。用户应自行核实信息并做出独立决策,风险自担。因依据本站内容进行的操作而产生的任何损失,希财网不承担责任。本站不提供投资或交易担保,所提供资料不构成法律文件。请勿私下汇款,以免财产损失。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湘)字第0031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举报电话:0731-85127885 举报邮箱:tousu@csai.cn

南京银行综合消费贷款介绍

以金融担当提振消费

消费既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性引擎,也是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直接载体。作为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南京银行深入贯彻国家关于提振消费的决策部署,全面升级推出2025年金融助推消费提振专项行动,以八大方面二十条惠民新举措,为激发消费活力、满足消费信贷需求贡献金融力量。

创新产品服务体系 加强消费金融供给

南京银行以加强高质量消费金融供给为目标,焕新升级消费金融产品服务体系,通过构建多元化产品矩阵、创新差异化授信政策,精准匹配居民的金融需求。

贷款额度上,面向信用良好、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实施“限额双提高”,即阶段性提高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限额和互联网消费贷款额度上限。贷款期限上,面向有长期消费需求的客户,优化个人贷款期限政策,延长部分消费金融产品的贷款期限。还款方式上,面向符合相关征信条件、有短期资金压力的客户,创新消费贷款还款方式,满足客户多样化的还款需求。续贷政策上,延长授信期限,优化续期流程,为符合条件的借款人提供便捷的续贷支持。

南京银行积极响应国家“以旧换新”政策,聚焦汽车、家装、家电、数码等重点消费领域,联动地方政府落实消费补贴发放工作,并配套推出一系列增值服务。同时,联合电商平台和实体商户开展各类促消费活动,大力推动移动绑卡、消费立减及分期满减等营销举措,持续激发居民消费热情。该行还瞄准“文旅经济、国潮消费”等市场热点,联合文旅类平台推出信用卡“文旅分期”专享优惠,覆盖景区门票、酒店住宿、交通出行等消费场景,积极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文旅出行需求。

该行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政府的房地产市场政策,持续丰富住房金融产品服务供给及解决方案,优化线上预约办理、测额、还款等业务功能,全力支持和满足新市民、青年群体的住房消费需求。

优化支付结算功能 提升客户消费体验

南京银行持续优化消费贷款产品流程,打通额度授信类贷款与消费场景支付通道,满足客户便捷化、场景化的消费融资需求。努力提升支付体验,积极推进实施借记卡开卡与移动支付的同步绑定,持续推广数字化便捷性支付工具,持续优化银行端移动支付同步签约流程,加强与各类第三方支付平台合作,进一步提升居民移动支付的便利性。

同时,该行积极宣传推广数字人民币个人钱包等创新支付工具,拓展数字人民币的用户覆盖范围和场景应用,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消费体验。

加大普惠金融支持 服务重点民生领域

南京银行助力消费供给主体的健康发展,加大对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健康养老等消费服务行业的信贷投放力度。面向个体工商户及小微企业,创新推出个人经营性线上贷款产品“生意家鑫隆贷”以及面向小微企业的“鑫e小微”产品,并提供商户端收单、开户、结算、贷款、理财等一站式金融服务方案。

南京银行:重组贷款规模高影响真实不良,贷款利率高削弱支持实体力度

来源:雪球App,作者: 财经九号,(https://xueqiu.com/2160661760/307549750)

公布了2024年中期利润分配公告,拟每股派现0.3587元,累计现金分红37.1亿元,占当期归母净利润115.94亿元的32%,在已公布2024年度中期分红方案的上市银行中,南京银行的现金分红比例最高。

能大手笔分红,还是得益于其不错的业绩表现。今年上半年,该行实现营业收入262.16亿元,同比增加7.87%,归母净利润115.94亿元,同比增加8.51%,在17家A股城商行中,营收、利润规模能排到第五。

也有诸多的短板。业绩方面,主营业务出现下滑、过度依赖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业绩质量成色不足;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增速较快,特别是重组贷款规模之高位居万亿城商行首位;与此同时,作者还发现南京银行的贷款利率在同业中偏高,对实体经济并不友好。

业绩“脱实向虚”倾向严重,公允价值收益比重高

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虽然很好看,但经不起推敲。拆解一下南京银行的业绩结构就会发现,其业绩构成“脱实向虚”比较严重。

今年上半年262.16亿营收中,利息净收入为128.11亿元,同比下滑了6%,仅占总营收的48.87%,连一半都不到。

非息收入中,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也仅为26.26亿元,同比增加13.33%,占比也仅为10%;投资收益65.71亿元,同比下滑了18.44%,占比25%;公允价值变动收益43亿,同比大增477.9%,占比16.4%。

营收构成中来自投资和公允价值的收益今年上半年占到了总营收的41%多,去年年底也有超36%,2022年这一比例是约30%。

的业绩来源越来越依赖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收益了,反倒是银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越来越少。用“脱实向虚”来形容这种业务结构变化似乎非常合适。

上半年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特别引人关注,一是体量大,二是同比增速太高,但是公允价值带来的是“纸面财富”,并不能带来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入,所以上半年的业绩质量恐怕也要打上折扣。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99%都是来自于交易性金融资产,银行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一般都是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和基金投资等,这类资产的特点就是风险大、波动大,市场好的时候能让你大赚,跌的时候就很难看了。

投资收益的约69%同样也是来自于交易性金融资产。

今年上半年的营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来自于交易性金融资产的贡献,玩过股票、基金的朋友都知道,一旦从此类高风险高收益的市场尝到甜头后,就很难再停下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南京银行投资收益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近几年来在南京银行收入占比中逐渐走高的原因吧。

且不论这种“脱实向虚”的业务走向实际上能给企业赚来多少真金白银的现金流入,单就市场上的高风险恐怕也会让投资者心生不安。

重组贷款规模超64亿,真实不良率水平堪忧

另一个引起作者注意的是,截止到今年6月底,其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规模较上年底又大幅增长了,特别是该行的重组贷款规模高达64亿元,在一众上市银行中遥遥领先,重组贷款和逾期贷款规模过高,一定程度上也掩盖了银行真实的不良率水平。

一般来说重组贷款是指由于借款人财务状况恶化,或无力还款而对借款合同还款条款作出调整的贷款。重组贷款表现为:贷款展期、借新还旧、减免利息、减免部分本金、调整还款方式、改善抵押品、改变担保条件等形式。

通俗点来说,就是借款人还不上钱了,更改一下借款合同条款,对于银行来说,这种操作在实际情况中往往可以避免该贷款变成不良,至少在修改后的合同期内不至于变成不良贷款。

但是重组贷款过多,难免有修饰银行不良率的嫌疑。逾期贷款规模过多同样也会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重组贷款规模高达64.37亿元,较去年年底的58.56亿元增加了5.81亿元,增幅10%;

逾期贷款方面,同样从去年底的143.82亿元增加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51.16亿元,净增加7.34亿元。

的重组贷款规模最高,甚至远超营收和资产规模比它大的等;而且逾期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在长三角上市城商行中也较高,仅次于上海银行,达到了1.25%。

0.83%的不良贷款率,在如此高规模的重组贷款和高比例的逾期贷款面前,很难说是反映了南京银行真实的不良贷款率水平。

贷款利率业内偏高,削弱实体经济支持力度

的业绩结构虽然已经是非息收入占了大部分,但是对于利息收入的重要指标,即对客户的贷款利率方面,在业内却属于高水平,而这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持是十分不友好的。

该行今年上半年的贷款平均利率为4.84%,其中对企业贷款4.27%,零售贷款6.63%。

虽然较上年同期和去年底有所下降,但的贷款利率水平在业内仍然处于较高水平。

低不少,后者为4.03%,西部的万一城商行也只有4.41%,上述银行都比南京银行的平均贷款利率要低(半年报贷款利率数据因含长期应收款,故不做比较)。

在业内还是偏高的,特别是零售贷款,也即对个人贷款的利率水平竟然高达6.6%多。

我们都知道,近些年来银行业持续处在降息通道,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因此银行业的净息差也不断被压缩以致影响业绩表现,但这都是为了大局。

在利息收入已不占营收大头的同时,仍然坚持行业较高的贷款利率水平,客观上对实体经济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的支持力度会减弱,并没有很好地做到让利于企业与居民的社会责任。

(免责声明:本文数据及信息均来自公司公告、企业预警通等公开信息,数据或信息如有遗漏,欢迎更正,并以公司最终披露为准。未经授权,本文禁止转载、抄袭或洗稿。)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