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侠音人未远,一片丹心百世芳
江湖侠音人未远, 一片丹心百世芳——纪念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逝世五周年主题系列活动启动
2023-08-31 14:31:34
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离开我们五年了,斯人已逝,其声长存。
六十多年评书表演生涯,百余部评书作品,他用沙哑而磁性的嗓音营造了一个“单氏语言世界”,属于他自己,更属于“就爱这一口儿”的万千评书迷。
他像一位殷勤的历史导游,带大家纵贯千年,领略龙争虎斗的朝代兴亡、金戈铁马的群雄鏖战,口中似有说不完的故事;他更是一位典型的“说书人”,那些侠客与英雄的故事不仅仅是故事,每一部书、每一句话都在说一个“人”字——有“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果敢、有一诺千金的信用,有守护信仰的忠诚、有为爱与正义的牺牲。比如他书中那位脍炙人口的白眉大侠徐良便是集英雄正气与百姓地气于一身的平民侠,而幽默与情义也成了单氏评书的“关键词”,为他赢得了“有水井处皆听单田芳”的美名。
为缅怀单田芳先生,北京文艺广播、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喜马拉雅、听听FM联合发起《纪念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逝世五周年主题系列活动》,8月28日起在网络端、广播端推出,与各位钟爱单田芳先生的网友、听友共同回顾经典作品,追忆精彩时刻,探讨单田芳评书艺术。
北京文艺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喜马拉雅、听听FM专题页面,精彩内容同步上线,五大亮点呈现——
亮点一:装文装武我自己 一代大师话人生
北京文艺广播(FM87.6)9月11日12:30播出的《评书连播》节目将奉上评书大家单田芳先生的自传体评书《言归正传》。道人生起落,说世态沧桑;呕心沥血、字字是金;纳百川、容学问、立德行,善人品。听单田芳情真意切,言归正传!
亮点二:经典回顾大展播 精彩书目播不停
北京文艺广播将重磅播出单田芳先生扛鼎作品:《童林传》《白眉大侠》《三侠五义》《乱世枭雄》。虎穴龙潭、风云突变、群雄鏖战、江湖风起,《评书连播》鸣锣开讲,让您畅快听书!
亮点三:说古论今听热闹 抽丝剥茧看门道
北京文艺广播的《今晚聚文艺》节目邀请青年曲艺名家畅聊单田芳先生评书的著名段落、表演技巧与魅力;《打开文化之门》邀请学者从文化角度探讨单田芳先生的评书艺术,纵论他对评书艺术的继承、发展与弘扬、创新。
北京文艺广播的新媒体端将推出系列短视频《记忆中的恩师》,邀请单田芳先生的徒弟回忆单老生前的趣闻轶事、创作点滴,还特别邀请著名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姜昆、李金斗、巩汉林,北京曲艺家协会主席李伟建,著名学者萨苏、高申,青年曲艺名家何沄伟、曹云金、李寅飞、叶蓬等录制了纪念音视频,共同缅怀、追忆单田芳先生。
亮点四:听友网友做主角 单氏经典我来投
三大专区同步推出投票活动,选出你最喜爱的单氏人物与作品。
单田芳评书塑造的经典人物众多,《白眉大侠》中的徐良、房书安,《明英烈》中的岳伦,《童林传》中的“震八方紫面昆仑侠”童林,《三侠剑》圣手昆仑侠胜英等等,谁是你心中的“头号英雄”?
六十余载评书生涯,单田芳先生演绎了《隋唐演义》《三侠五义》《乱世枭雄》《太平洋大海战》等 100 多部传统与现代评书,哪部书带给你最深刻的记忆?哪一部是你的最爱?
亮点五:评书遇“AI” 传统也玩“潮”
如今,娱乐方式多样化,传播方式也追求可视化、移动化、社交化,被科技大潮推动着日日出新出奇。有人会问,“只凭一张嘴”的传统评书艺术的发展空间在哪儿?
本次纪念活动的一大亮点是AI技术的应用展示,即北京文艺广播联合喜马拉雅共同发布单田芳先生AI版声音录制的全新作品,全频率全网首发,可谓传统文化与前沿科技的一次创新性碰撞与结合。
《吃喝玩乐大搜索》栏目将邀请喜马拉雅珠峰智能实验室成员,分享单田芳AI声音背后的制作故事,讨论AI声音新技术会给传统语言艺术带来哪些创新,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一人一扇一醒木,说天说地说精神。
单田芳先生的评书与其说为我们奉献了语言表演艺术的经典范本,不如说是为民众提供了一种“讲述与聆听”的生活方式。当人们被他栩栩如生的叙述、活灵活现的表演成功“代入”另一个“时空”时,当人们随书中百转千回的情节、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共情”时,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价值观也得以播撒至千家万户,春风化雨,润物“有声”。此时单田芳先生也化身文化意义与生活意义的双重使者,善莫大焉。
万家追忆说书人,百部书单若有神
一气丹田声如画,千古流芳待钩沉
北京文艺广播、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喜马拉雅、听听FM联合发起
《纪念评书大师单田芳逝世五周年主题系列活动》

评书三侠五义(单田芳)
播音,一起听书提供收听平台。
内容介绍:【名称】:三侠五义【播音】:单田芳【作者】:单田芳【格式】:MP3版【状态】:完结【介绍】:三侠五义 宋仁宗年间,河南陈州旱情严重,包拯奉皇命到陈州放粮赈灾。陈州恶霸庞煜仗着自己是皇亲国舅,竟派人刺杀包大人。南侠展昭、锦毛鼠白玉堂、老隐士晏子陀等人暗中保护、帮助包大人,使包大人得以刀铡国舅,除暴安良。随后,包大人又查清了多年前的皇宫冤案“狸猫换太子”之事,使仁宗与李娘娘母子二人得以团聚。
评书刀客奇侠作者:崔继昌,由崔继昌播音。
评书边城浪子(粤语叶伟版)作者:古龙,由叶伟播音。
评书三侠五义(单田芳)作者:单田芳,由单田芳播音。
评书朱元璋演义(粤语林兆明版)作者:林兆明,由林兆明播音。
评书西游记(粤语林兆明版)作者:林兆明,由林兆明播音。
龙虎风云会(单田芳)作者:单田芳,由单田芳播音。
评书大辽太后作者:刘兰芳,由刘兰芳播音。
评书刘秀传(田连元)作者:田连元,由田连元播音。
评书龙虎风云会续集作者:单田芳,由单田芳播音。
评书黄杨传(张少佐)作者:张少佐,由张少佐播音。
油线儿传奇(王军)作者:王军,由王军播音。
评书铁伞怪侠(单田芳)作者:单田芳,由单田芳播音。
中国古代武将携带兵器的鸟翅环、得胜钩,历史上真的存在吗?
喜爱传统评书的朋友们,想必都曾听闻中国古代武将的标配装备——鸟翅环、得胜钩,它们还有着“了事环”“得胜钩”这样的别称。就如同隋唐故事中的单雄信,书中描述他登场时,得胜钩与鸟翅环上挂着一杆威风凛凛的金钉枣阳槊。那么,这神秘的鸟翅环、得胜钩究竟长什么模样?它们是同一件物品,还是各有所指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揭开鸟翅环与得胜钩的神秘面纱。
依据评书中的描述,古代武将常常像单雄信那样,将长兵器悬挂在鸟翅环和得胜钩之上。比如在评书《大明英烈》里,就有“鸟翅环上悬挂着五钩神飞亮银枪,腰间还佩着一口宝剑”这样的说法。单田芳先生也常讲“一抬腿,从了事环得胜钩处,取下虎头湛金枪”。
基于此,有网友推测,鸟翅环与得胜钩是一套组合,分别安置在战马的前后,用于悬挂武将的长兵器。
甚至还有热心网友绘制了十分可爱的示意图。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鸟翅环在后方,得胜钩在前方。悬挂长枪马槊时,将枪鐏(也可称作枪墩、枪纂)插入后方的鸟翅环,再把长枪的前半部分搭在前面的得胜钩上。
然而,有过骑马经历的朋友会发现,这种设想其实难以成立。若将长枪横着挂在腿外侧,会极大地影响骑行,对前后的人员也构成安全隐患,而且这种情况下根本无需抬腿摘枪。要是将长枪挂在腿内侧,除非在马背上做出夸张的大劈叉动作,否则即便高抬腿,也难以轻松取下长枪。
那么,鸟翅环与得胜钩究竟是何模样?它们是否真实存在呢?
实际上,评书先生们并非信口开河,历史上确实存在得胜钩和鸟翅环的原型,也就是骑兵携带武器时使用的辅助工具。只不过,它们的外形和使用方式与大众的普遍认知有所不同。
得胜钩的原型可追溯至先秦的战车时代。当时,中国战车上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部件——承弓器,直至如今,它仍受到古董收藏者的青睐。在重装骑兵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之前,驷马战车是中国最常见且最重要的重装武器,所以人们会在战车上堆满武器装备,近战的有矛戟,远射的则有弓弩。
承弓器,从名字就能看出,是用于悬挂和固定弓弩的,避免在战车颠簸时弓弩掉落。而且,它能让弓弩固定在战车的特定位置,方便战车上的武士取用,避免战斗打响时,武士还在车里手忙脚乱地翻找弓弩。通过图片,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承弓器是如何悬挂弓弩的。它呈钩型结构,恰好能咬住弓臂或弩臂,而且是一对,正好能夹住弩身。
到了骑兵时代,战马的承载能力远不如战车,承弓器便逐渐消失。但利用钩状工具悬挂和固定武器的理念却流传了下来。于是,就出现了承弓器(此处原文表述可能有误,推测应为类似承弓器理念的得胜钩相关物品),也就是图中所示的这种东西。
有一位拥有马匹的土豪朋友,喜欢将其称为刀挂,它通常固定在骑兵的腰带上。顾名思义,这是骑兵用来悬挂马刀的钩状工具。当然,它也能悬挂干粮袋、水袋等其他物品,甚至还能挂上割下的敌人首级。
这或许就是评书先生们将其称作得胜钩的原因。毕竟,把敌人的脑袋挂在身上,自然意味着取得了胜利。
这个物件还有一个细节。它是铜制的,质地较软。物品挂上去后,轻轻一拍,就能扣住,物品就不容易掉落。
不过,铜制得胜钩也有自身的缺点,那就是价格昂贵且不够结实。对于经济条件一般的骑兵来说,日常使用会让他们心疼钱包。
因此,许多骑兵选择用铁环来替代铜制得胜钩。虽然用铁环需要将绳子穿过环来固定马刀或其他物品,没有铜制得胜钩那么方便,但它胜在价格便宜且耐用。(图注:这个物件的大小需留意,因为小的也可能是马嚼子)
有一种观点认为,前面提到的铁环,由于通常成对出现,像鸟的翅膀一样一边一个,所以就是鸟翅环的原型。而且因为它能悬挂各种物品,为骑兵提供了便利,所以也被称为了事环。
但我并不认同这一观点,因为这种铁环,挂马刀之类的物品尚可,挂长枪实在是不太方便。也无法契合评书里“一抬腿摘长枪”的描述,而且它看起来也不像鸟翅。
虽然在清代郎世宁绘制的《哨鹿图》中,清廷的侍卫可能用这种环携带过虎枪。但虎枪是用于猎虎的步战短枪,全长仅8尺3寸,不到三米。用这种环携带虎枪,也只是起到携带作用,遇到紧急情况,很难在战马上迅速取下使用。
更为关键的是,正如视频前面所说,如果横着携带一丈多长的骑枪马槊,身前身后三四米的范围内都会存在安全隐患。要是安全距离不够,一不小心,枪尖就可能戳到前面骑兵的后腰,枪鐏也可能戳到后面骑兵的眼睛。而要是拉开足够的安全距离,骑兵的队列就会过长,根本无法正常行军。
其实,从古画中我们可以发现,比如在敦煌壁画《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里,骑兵携带长枪马槊这类长兵器行军时,都是竖着携带的。而评书里鸟翅环原型的秘密,就隐藏在这其中。
▲图为宋代 《武经总要》“枪九色”。
宋代兵书《武经总要》列举了“枪九色”,其中明确指出,像单钩枪和双钩枪这类骑兵用枪,枪杆上都有能当作背带使用的绳环。原文是:“骑兵则枪首之侧,施例双钩、倒单钩或杆上施环。”
在郎世宁的另一幅画作《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中,这个绳环表现得十分清晰。
图中红圈所圈之处,就是长矛的绳环背带,而黑圈所圈,位于枪鐏位置的小绳环,与鸟翅环的原型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再来看几张国外的画作,就能明白这个小绳环的作用了。
显然,古代骑兵在携带长枪行军时,会将大绳环挂在肩膀或胳膊上,小绳环则挂在右脚马靴的脚尖上。通过这两点固定,既不会让人感到过于疲惫,而且遇到紧急情况,只需脚一抬,手一接,就能迅速取下长枪投入使用,既省力又方便。
不过,这个小绳环并非鸟翅环,最多只能算是鸟翅环的雏形。因为它是挂在脚上的,时间一长,肯定会让人感到不适,而且在摘取时还可能缠在脚上难以取下。
经济条件较差的骑兵或许还能将就着用,而经济条件较好的骑兵自然会寻找其他工具来替代。
于是,可以绑在马镫上的皮质骑枪套,也就是鸟翅环的真正原型诞生了。骑枪的枪鐏可以直接插入这个皮套中,无需再用绳环挂在脚上。这样,脚就不用再承受重量,抬脚摘枪时也更加方便。这东西确实非常实用。甚至在20世纪初,欧洲的枪骑兵还在使用这种皮制骑枪套。
大家看看这个皮质骑枪套的实物外形,像不像一只张开的单边鸟翅膀呢?又像不像一个“了”字呢?
冷研网友也有一个类似的皮套,不过它是用来挂斧头的。
所以说,评书里“一抬腿,就从鸟翅环上,取下亮银枪”之类的武将动作描写,并非虚构,反而相当写实。很有可能,早期的评书先生见过使用得胜钩和皮质骑枪套的骑兵,并以此为评书里的古代武将设计了相应的动作。他们还根据骑枪套的外形,为其取名为“鸟翅环”或“了字环”。而之后的评书先生,继承了评书内容,却未曾见过那种外形像鸟翅或“了”字的皮质骑枪套,所以只能凭借想象,甚至将得胜钩与鸟翅环当作同一种东西,还把“了字环”误传成了“了事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