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在京发布

更新时间: 2025-07-12 14:20:16

阅读人数: 572

本文主题: 军旅文学代表作家

《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9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首发。该丛书共计70卷本,收录作品总量多达700余部,集中展示了我国军旅文学经典作品和创作成就。

该丛书由北京长江新世纪出品、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由徐怀中担任名誉主编、朱向前担任执行主编,收录了刘白羽、魏巍、胡可、李瑛、朱苏进、朱秀海、乔良、徐贵祥、柳建伟等多位著名部队作家的经典之作;孙犁、邓友梅、莫言、严歌苓、刘恒、麦家等经历过军旅生涯的作家,以及邓一光、周梅森等非军旅作家的优秀军旅题材作品也有收录。

作品体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理论批评、话剧及影视文学剧本等,其中有《保卫延安》《红岩》《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历史的天空》等长篇小说34卷,中篇小说13卷,短篇小说3卷,诗歌卷5卷,散文卷3卷,报告文学卷3卷,理论批评卷3卷,话剧卷3卷,影视文学卷3卷。

首发式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及代表作家、评论家表示,军旅文学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丛书的出版有利于传承红色经典、弘扬民族精神、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军旅文学经典大系》在京发布

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在福州谈创作:有爱的小说读者才爱看

应邀来榕参加“2022年两岸青年文学之旅”的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著名军旅作家徐贵祥,27日上午在长乐参观了郑振铎纪念馆后,来到冰心文学馆面对福建作家代表,进行了《我的创作心得》文学讲座。

提起徐贵祥,不少人会联想到根据他的小说《弹道无痕》《历史的天空》《高地》《马上天下》等改编的影视作品。

徐贵祥说:“我这次到福州,被推荐到福州永泰的爱荆庄参观,得知这座古庄寨的名字是爱自己的妻子的意思,说明福州古人很尊重女性。在冰心文学馆,我看到冰心说的一句名言——有爱就有了一切,感触良多。从我的创作心得看,有爱的小说读者才爱看,作家唯有心里有爱、眼中有美、笔下有情,才能讲好‘爱的故事’。”

徐贵祥在讲座中将自己的文学创作经验归纳成十点,即一个起点、两个支点、三个重点和四个着力点。起点指兴趣;支点指作品阅读量和一双关注生活的敏感眼睛;重点指人物要有个性、故事要有冲突、语言要精准表达;着力点指观察点、想象力、审美点和结构视角。

他认为:“小说艺术就是讲故事,它携带了作家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每位作家的成功经验无法复制,但我归纳出的文学创作十点,对每位作家来说都是相通的。”

徐贵祥在讲座后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说自己曾到过福州,踏访过戚继光抗倭遗址、东关寨等地。他写过一篇名为《在福清眺望大海》的文章,表达了他对戚继光、林则徐等英雄的敬仰,文中提到“从戚继光到林则徐,从福清到虎门,从东南到西北,英雄前行的漫漫长夜,总有璀璨的星星相伴”。

徐贵祥这回是第二次到福州,他说之前《福州晚报》的副刊编辑向他约稿,于是投了《寻找之旅的明与暗——我写“将军远行”》一文,没想到他24日到福州,25日《福州晚报》副刊就发了这篇文章,算是福州这块福地给他的见面礼。他表示,日后有机会还会为《福州晚报》写稿。(记者 顾伟/文 张旭阳/摄)

揭示新世纪军旅文学新变化(作家谈)

军旅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旅作家中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当代作家,他们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创新的主力军。军旅文学评论家朱向前主编的《新世纪军旅文学概观》全面深入地把握了新世纪军旅文学创作的整体趋势,抓住重要作家和主要作品,深入分析,揭示了新世纪军旅文学创作的深刻意义和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这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中国军旅文学研究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本书把军旅文学放在新世纪时代变化的语境中分析,审视新媒体影响下军旅文学的创作流变。作者看到了受媒体、网络技术和大众思潮的影响和冲击,军旅文学在写作生态和写作资源上也在不断发生着位移,而对新世纪军旅文学的梳理、研究必然要把时代语境作为前提和基础,从而揭示军旅文学在新世纪的新特点和新变化。

这部著作通过对重要作家作品的分析阐释,揭示军旅文学创作新的美学特质。作者看到,“新世纪文学”,不单纯是时间意义上的概念,不只是把新世纪看成文学分期的时间界限,他尤其注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军旅文学新质生成的那些重要的创作机制,作家自身的挑战和接受影响。作者关注到,在新世纪文学语境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一个标志性特点,具体投射到军旅现实题材的小说创作中,表现为作家对生活本体的进一步开掘,试图选择与现实最贴近的微观视角切入生活,不再持有以高傲的姿态俯视生活的那种立场,而是致力于在最普通的军人形象塑造中“掘一口深井”,挖掘日常生活的丰沛意义。本书在这方面的分析贴近时代变化,从“文变染乎世情”的角度,做出客观、有针对性的分析。

本书从时代变化审视军旅文学传统的主题和思想观念,既分析其顺应时代变化的必然性,也犀利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书中重点分析了作为军旅文学的核心母题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主题,揭示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在不同体裁中的表现形式。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军旅文学历史,始终离不开写作主体对英雄人物的建构。经过不断探索和拓展,每个时期都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英雄范式”。从“高、大、全”完美型英雄,到“新时期”军旅作家们尝试从不同维度塑造英雄,英雄形象从来都不乏必不可少的气节与风骨。本书尤其下气力分析了在新世纪,这种侠肝义胆、担当天下的精神品质到了“新生代”作家的笔下的诸多变异,比较了 “新时期”作家对于英雄的塑造,看到在“新生代”笔下,英雄的形象则是更多平常普通人的人性特征。固然也有些许偏颇,但也有感人的生活气息。

这部著作发现和肯定了一批新生代军旅作家,分析了他们的创作历程,阐释了他们创作的意义,表明如今的军旅文学,江山代有人才出,长江后浪推前浪,揭示出当代军旅文学的广阔前景。书中归纳的“新生代”指的是20世纪70年代及以后出生的青年军旅作家,代表人物有裴指海、王凯、朱旻鸢、李亚、卢一萍、王甜、魏远峰、曾皓、曾剑、李骏、王瑞胜、刘跃清等。他们在新世纪前后步入文坛,到2005年以后,逐渐成为军旅中篇小说创作新的中坚力量。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