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八卦中心 >> 正文

湖南伢子妹子

更新时间: 2025-07-12 14:19:45

阅读人数: 332

本文主题: 军事学院历任院长看小人书

2008年9月27日,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中国神七宇宙飞船上,按计划,中国航天员将首次出舱进行太空行走。下午16时34分,航天员翟志刚转动开舱把手,但舱门仅开出一个缝隙,随后又被舱内气压顶了回去。怎么回事?人们的目光转向了指挥中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稳稳坐在椅子上,泰然自若。

一分钟、两分钟……舱门开了,翟志刚手持五星红旗走向太空。航天员完成太空行走后,记者采访周建平,他平静地说:“那几分钟,我根据舱内情况和数据,结合研制过程,想了一遍,认为没有问题。我相信我们的航天员,舱门一定能打开!”

1957年1月13日,周建平出生在湖南望城一个干部家庭。父亲在湘西金矿工作,一家人随他一起在矿区生活。周建平是家中长子,父亲非常重视他的教育,一有时间就教他读书识字。小人书中,嫦娥奔月、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让他深深入迷,儿时的他常常仰望星空,想象着故事中的天上人间。

上小学前,父亲送给周建平一套《十万个为什么》,从此为他开启了科学的大门。从小爱看书,周建平养成了极强的自学能力,小学三年级就学完了高年级的课程;初中还没毕业,又学完了高中的课程。

1970年,周建平13岁。这一年4月24日晚上21时35分,中国首次向太空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太空传来的《东方红》音乐声中,一颗闪闪发亮的星星划空而过。那一刻,周建平感到,祖先曾经向往的奔月、飞天和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原来都有可能实现。他又想起屈原在诗中的问天,激动不已。他想做一个不同于古人的太空梦,他打开《十万个为什么》,翻来覆去找不到答案;他又去求助学校最有学问的老师,老师说,答案在你今后的学习中。周建平平静下来,若有所思。

周建平很幸运,一进中学就遇上一批大学生老师。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年轻开朗,思想活跃,视野开阔,个个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

得知周建平的太空梦后,他们给予了热情鼓励,并为他指明了实现梦想的路径。语文老师聂杰初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他告诉周建平,首先要学好物理,物理是认识自然世界的重要方法;班主任邢汝华是数学老师,他告诉周建平,一定要学好数学,数学无论怎样抽象,总有一天会被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

周建平有数学天赋,邢老师对他因材施教,初中教他高中教材;高中让他自学大学高等数学和物理教材,为他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聂老师的语文课借用很多物理语言进行讲授,别开生面,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的理解。

在老师们的悉心教导下,周建平学得扎实、超前,直到高中毕业。1975年还没恢复高考,高中毕业生只有一个方向——下农村,当知青。周建平带着老师的嘱咐和一箱子教材,来到了一百多公里外的农村桃花源,第二年又考上了金矿的井下矿工。

井下矿工,是矿区最苦最累的工种,但周建平每天下班后就钻进矿山的图书馆,固定在一个最不起眼的座位上,继续他的学习。有一天,他发现座位上放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周建平“啊”了一声,认出这是聂老师的笔迹!

1977年10月21日黎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则消息,让周建平发呆了一个早晨:中央决定当年12月10日恢复高考。盼望了很久的事情一旦来临,还是让他感到有点茫然。矿上办了补习班,周建平因是井下矿工不能请假上课,十分着急,这时父亲给了他安慰和信心。他说:“高考更多的是考你这么多年来的学习态度和追求。”

12月10日,周建平从容参加考试。第一天,他顺利考完所有试卷;第二天,物理考试一道题让他费了时间,虽然最后做出来了,但已没有时间检查卷面。周建平思考再三,最终放弃填报清华大学,改填了长沙工学院。这是中学校长推荐的学校,他告诉周建平,长沙工学院的前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首任院长是陈赓大将。

入学报到的那一天,周建平走进校门,入眼所见的全是米色低矮、军营一般的校舍。刹那间,他浑身都凉了。这样的学校,能让自己实现梦想吗?!但3个月后的一天,一辆红旗轿车缓缓驶进校园,周建平蓦然看见车内坐着的是钱学森,他刹那间热血沸腾。

钱学森此次来长沙,正是为落实中央指示,将长沙工学院改建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钱学森按照航天工程基础学科的需求,亲自为国防科技大学制定了应用力学系专业,这正是周建平日后所学的专业。

38年后的2006年,沿着钱学森当年制定的专业路径学习的周建平,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开始实现他当年的太空梦,直到今天。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顾庆丰 图/刘公明

湖南伢子妹子

老军工和他的那些藏品中国国防报

“这些物件只听老人讲过,但从来没有见过实物,今天算是开眼界了。”11月12日,湖南省株洲市举办老物件展览活动,一组贴满军用粮票、民兵连环画的展览墙吸引市民围观。这组展品是由70岁的收藏爱好者蒋盛武提供的。看着自己的藏品受欢迎,蒋盛武十分欣慰。他告诉笔者:“国家发展日新月异,得益于一代代人的艰苦奋斗。这些藏品的价值已经超过金钱,是时代的印记、文化的载体,教育后人不忘来时的路。”

蒋盛武曾是株洲中南无线电厂的一名军工。当年,他带着崇军尚武的情结进入工厂,在年复一年的机车操作中,家国情怀愈加浓厚。有一年,株洲军分区依托该厂组建民兵应急分队,体格有些瘦小的他依然毫不犹豫地申请加入。“当了民兵,穿上迷彩,感觉肩上担子更重了,我就结合收藏爱好,开始重点收集军事方面的刊物书籍、粮票和火花。”蒋盛武说。

走进蒋盛武的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横在客厅中的“书墙”,“书墙”正中间摆放着一本十分显眼的连环画册,封面是手握钢枪、英姿挺拔的解放军形象。“这些连环画册全是军事题材的,大概5万册。”身着迷彩服的蒋盛武一边介绍,一边向笔者展示他收藏的枪弹、军机、舰艇等军事主题的火花和军用粮票。

军用粮票特别稀有珍贵,搜集难度高,需要收藏者具备信息渠道和一定财力,但是一名普通军工收入又不高,蒋盛武如何收集呢?“只要听说有线索,我都会去找一找,大部分工资都用在了收集上。”蒋盛武告诉笔者,有一次,他见到一枚罕见的竖式中国人民志愿军粮票,上面画着人民战士手持冲锋枪的威武形象,十分心动,就和对方商量把它买下来,但对方开价高,蒋盛武只好向亲友借了8000多元。后来,这枚志愿军粮票在全国粮票交流会上引起轰动,有人愿出20万元高价购买,蒋盛武当场回绝:“这是宝贝,永不出售。”笔者问他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枚粮票时,蒋盛武说:“看到它能感受到志愿军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蒋盛武介绍,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他共收藏军事主题的火花图片30万枚,《抗日英雄谱》《红旗颂》《人民英雄》等军事题材连环画近5万套,还收集大量面值从100市斤到1000市斤不等的边境作战期间使用的特殊军用粮票,总面额近3万斤。

蒋盛武收集军事文化藏品的行为影响了身边人。外孙女戴欣言小时候经常到外公家里翻阅他的藏品,蒋盛武若有时间,还会向她讲述藏品背后的故事。多年的耳濡目染让戴欣言坚定了从军报国志向,在国防科技大学附中读高二的她,正在努力学习和锻炼身体。戴欣言表示:“争取考上军校,报效国家。”

收集藏品多为把玩品鉴,待价而沽。蒋盛武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计名利,充满家国情怀。此举不仅充实了个人精神世界,也让军事文化藏品充分发挥了应有价值,真是“善之善者也”。

浙江省档案馆:「藏家春秋」“大胡子”藏家曾令兵的连环画情结

提起连环画、小人书,大家一定不陌生,它记载了古今许多名著、人物、故事,承载着一代人对历史的记忆。它更是文化园地的一角,折射出时代的风貌,文化的轨迹,上世纪五十年代流芳溢彩,六十年代红红火火,七、八十年代百花纷呈,新奇俗艳,但新世纪开始逐渐凋零。

然而,在浙江常山县有一位连环画的“疯狂”收藏者,前后花了一千多万元,陆续收藏了明、清、现代等各种版本连环画四万余册,各类连环画资料、原稿、画刊等数以万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民间藏家曾令兵的故事。

曾令兵出生于一个手艺人家庭,父亲曾祥泰是个远近闻名的木匠,打制家具、描绘彩图、上梁喝彩等技艺样样精通。曾令兵在四兄弟中排行老二,从小耳濡目染,内心对这种“又好玩、又赚钱”的工作抱有浓厚的兴趣。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982年,曾令兵怀揣着做“一流木匠”的梦想,从高中退学,拜父亲作师傅,开始学木工手艺,那一年,他17岁。因为头脑灵活、肯钻肯干,学艺100天后,曾令兵即顺利出师。通常,一般人学艺必须满三年,才能单独做木工。

此后,曾令兵在招贤街上做了三年木工,做、画、唱等木匠技能已经得心应手,几乎一大半的老街人家都有他打造的家具。距离“一流木匠”的梦想越来越近了,但他心里却有了新的目标。

1985年,曾令兵在标牌厂的盛情邀请下,尝试转行兼职,负责商标图案设计。1987年,油漆家具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许多人家的木床、箱柜、香案、桌椅都喜欢涂画上西湖十景、梅兰竹菊等各种彩色图案,曾令兵凭着扎实的美术功底,很快又掌握了油漆工艺,做起了木工的后续延伸业务。

1997年的一天,曾令兵偶然在一家废品收购站发现了四百多册连环画,有《红灯记》《红旗谱》《沙家浜》《山乡巨变》等等,题材各异,画风优美,这勾起了他梦绕魂牵的连环画情结,他如获至宝般地全部买了下来。从此,连环画收藏成了曾令兵最大的兴趣爱好,一发不可收拾。

▲曾令兵与收藏的民国连环画原稿

痴迷连环画的曾令兵,在90年代至新世纪开始时不断地创作时代需要的连环画,诸如有历史的诸如常山四贤、樊莹的故事、民俗的榨油技艺、赵抃一生、这是对常山历史人物的梳理及民俗技艺的记录。还有三衢剿匪、三衢星火、军事革命故事,绘成连环画后,让人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还有现代英雄人物占祖亿等是让更多人们去学习,让社会更文明和谐。他创作的连环画三十余本原稿,至今对这些原稿4000多页,敝帚自珍,依然保存完好。如今,曾令兵在连环画创作之路上越走越远,现在许多单位都慕名邀请他编绘连环画作品。

▲曾令兵创作的《三民工程小故事》连环画封面

为了给这些宝贝安个“家”,曾令兵斥资一百多万,把700多平方米的工作室打造成一个连环画博物馆,取名为“半典阁”,寓意典籍不嫌多,不断有收获。

▲曾令兵连环画博物馆“半典阁”

有一天,曾令兵与朋友喝茶聊天,说起民间房屋上梁,特别是那木匠师傅的抛馒头喝彩,大家颇有记忆犹新之感。可惜如今时代变迁,砖混结构房屋替代了木制房屋,木匠早已无梁可上,喝彩师大多已是古稀之年,若不及时加以传承保护,上梁喝彩这一传统技艺差不多要失传了。

曾令兵想起了青年时期的木匠岁月,想起了当年的第一个梦想,他觉得自己可以在这方面做些文章。一来他当过三年的木匠与喝彩师,熟悉仪式流程,天生嗓门洪亮;二来这些年他从各地收集了许多彩词手抄本,有积淀。于是多方寻求支持,四处走访学习,倡导“百业百彩”,上梁喝彩、结婚喝彩、生日喝彩、开业喝彩、动工喝彩……努力地把“喝彩歌谣”这项传统文化的盘活。

▲常山喝彩歌谣”宣传片开播仪式

▲新房上梁仪式,实景“抛梁”环节

▲常山三宝胡柚文化节,曾令兵为胡柚开采喝彩

在各有关单位的努力下,“喝彩歌谣”保护这项工作很快有了起色。2009年,常山喝彩歌谣项目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2年,《常山县喝彩歌谣集锦》入选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重点课题;2013年,《民间上梁喝彩习俗》图书正式出版;2014年,常山喝彩歌谣项目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曾令兵为第六代传承人。耗时近两年编绘了非遗传承故事连环画《喝彩歌谣代代传》,他把民俗文化与舞台文化相整合,精心编排了喝彩节目《上栋梁》,一举夺得了浙江省民间文艺表演最高奖——“映山红奖”。

现在,曾令兵变得越来越忙,他忙于收集整理彩词古本,忙于选徒授艺,忙于把喝彩推向酒店、企业,推向市场。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如今的曾令兵,头发胡须刨的净光,“大胡子”旧貌换新颜,不变的是,挚爱收藏,挚爱民艺的那颗赤诚之心。

1965年6月出生,浙江省常山县招贤镇人,县政协委员、县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国家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山喝彩歌谣”第六代传承人、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浙江省民间档案文献收藏研究会理事,收藏连环画4万余册,创作《常山民俗》《三衢星火》《樊莹的故事》等连环画30余种,喝彩节目《上栋梁》,一举夺得了浙江省民间文艺表演最高奖——“映山红奖”。

标签: 现代 老师 学院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