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让我们充满希望
我与科幻结缘始于20年前。2000年,我在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硕士一年级,偶然看到《燕赵都市报》上刊登的一则征稿启事,主题为“外星人入侵”,要求几百字内的短篇科幻小说。当时的我风华正茂,思路敏捷,对一切都颇敢尝试,于是迅速完成《最后的目击者》寄了出去,没想到全文刊登,而且获得本次征文的一等奖。这成为我人生的一个契机,之后便开始了密集的创作,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向各大报纸、期刊投稿,每天晚上都挑灯夜战,抓住所有一闪而现的灵感。
第二年夏天,我偶然得知一家少年杂志急需科幻小说,马上苦战几日,《吐吐皮的新职业》送到编辑手中,获得了好评,杂志社希望我能继续为他们写科幻专稿。从此,人生的科幻大幕被正式开启,且一发而不可收。在此后的20年间,虽然生活在不断变化,但我的科幻创作却从未停止,如影随形般陪伴我度过无数开心或失意的时光。
也许老天十分眷顾我笨拙的勤奋,作品逐渐获得社会的关注。《虚拟生活》《我的四个机器人》《心灵探测师》《中国科幻史话》连续获奖,有三篇小说还被董仁威先生选入他主编的《新中国少年科幻小说经典丛书》,同时也不断有出版社和科幻类工作室邀我进行项目合作,我从单纯的个人爱好、孤军奋战逐渐走进真正的中国科幻圈,与科幻同好们互相借鉴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将科幻作为人生最坚定的事业。
《心灵探测师》是一篇侧重描写人物内心活动的小说。这篇小说的诞生首先要感谢刘慈欣的影响。我仔细阅读了他的所有作品,发现他最令人佩服的是能将科幻这一产生于西方的类型文学与中国背景、中国人物、中国思维极好的结合在一起,达到自然顺畅毫无违和感的境界。比如《镜子》《诗云》《乡村教师》《地火》及著名的《三体》等,在中国语境中讲述纯正的科幻故事原来可以如此成功,唯有写出中国自己的科幻才能拥有更多的读者,与主流文学比肩。《心灵探测师》正是在这一影响下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并将普通的中国少年作为描写对象。
我对心理学极感兴趣。心理学的浩瀚,它的符合逻辑与悖谬之处都令人着迷,那些看似异端的心理往往能够梳理出极为正常的逻辑顺序。那么,极端环境下的人有着怎样的思维?困顿与幸福忽然转换会引发怎样的心理变化?外星人有没有内心活动?内心活动如果可以被监测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一系列的设想使我思绪沸腾,在没有构思好小说轮廓的前提下,已在电脑文档上写下了《心灵探测师》的字样,然后慢慢围绕这一题目编织人物与情节,描述心理活动成为这篇科幻小说的主旨。因为是应少儿杂志的约稿而写,所以小说有简单化倾向,心理描写与情节架构不能过于复杂,结局也基本只能以大团圆收尾,刻意剔除了少儿不易接受的磨难与惨烈,所以这篇小说从某种角度而言并未达到洞察生活、揭露生活本真的境界,而流于浅尝辄止,这一点我已在相关的评论文章中看到,并非常接受评论者中肯的意见。
时至今日,在我所发表近500篇文章中,科幻小说是重要的一个类别,也是我投入激情最多的。虽然日常工作十分紧张,教学科研压力较大,约稿又催促很急,但每当定好一个科幻设想,反复推敲人物、打磨语言的过程都令我激动不已。某种意义上来说,不是我写了科幻小说,而是科幻小说将我从凡俗的日常生活中拯救出来,去遥想宇宙、太空、异星球、外星生物等,将我从柴米油盐的琐碎中解救出来,摆脱现实的困扰,插上一对神奇的翅膀心游万仞。可以说,我对科幻的需要远远超过它对我的需要,与科幻伴行的20年中,我的心中一直充满热情与希望。
人会变老,生命会终结,但对于某种事物的坚持却可以贯穿生命的始终,如同一种根深蒂固的信仰。科幻对我而言,或许就是这样一种信仰,它让我不断认识并超越自己,但愿我能无限接近它的真谛并仰视它的存在。有它在我心中,我便永远不会孤独,不会寂寞。
(作者系河北科技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科幻小说最可贵的是什么
在著名作家叶永烈逝世5周年之际,上海图书馆特别举办了叶永烈纪念暨专藏捐赠展,集中展示了这位传奇作家在科普科幻创作、纪实文学创作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专藏的文献类型包括作家有关科幻小说创作、科幻历史和理论研究的大量手稿、书信等。
人们熟悉叶永烈,最初是因为他令人瞩目的一个身份和成就:是第一版《十万个为什么》最年轻、也是写得最多的作者,还是从第一版写到第六版《十万个为什么》的唯一作者。他在1978年出版的科幻处女作《小灵通漫游未来》,成为影响了一两代人的超级畅销书,更奠定了他在中国科幻界的崇高地位。
此外,叶永烈在中国科幻小说创作及其理论构建中所表现出的探索精神和开拓勇气,亦为中国的科幻史册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章——但这却很少为人知晓。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手稿部副主任刘明辉介绍,此次展览不仅关注叶永烈的作品,还重在让读者了解叶永烈容易被忽视的其他方面贡献。他特别提到了叶永烈的《论科学文艺》手稿。
这唤起了我的一段记忆:20多年前,在叶永烈家中一个特别的房间——由顶楼游泳池改建而成的书房里,我看到了这份别具意义的手稿。1980年,《论科学文艺》由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讲述科学文艺创作原理的著作,堪称作家角度的理论思考和智慧结晶。“科学文艺”这个专有名词,涵盖了科学诗、科学小品、科学散文、科学童话、科学寓言、科学相声、科学游记等科普创作品种,科幻小说当然也“身”在其中。
“文艺性”如何体现?叶永烈称自己在创作科幻小说时,一直遵从鲁迅所倡导的“经以科学,纬以人情”的原则。“经以科学”,即科学幻想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要符合科学;“纬以人情”,就是要使科幻小说如同文学小说一样,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现实,寄寓深刻的主题思想,没有这根“纬”,便无法“交织”出科幻小说。
更具体地,叶永烈归纳出科幻小说的三个主要特点:首先,是小说,有构思、情节、人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其次,是幻想小说,不是描写现实;第三,是科学幻想小说,其内容有一定科学依据,符合科学发展规律。在他看来,科学幻想=现实的科学+合理的推理。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科幻小说,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姓“科”姓“文”之争。科幻,一度成了“灰姑娘”。
基于对自身创作实践的反思和总结,叶永烈坦言,他那一代作家创作的科幻小说缺乏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哲理,缺乏振聋发聩的力度。过去很多作者在写科幻小说时,在作品中塞进大量的“知识硬块”,结果使科幻小说大为逊色,成了科学知识的图解。他同时“为自己过去写的科幻小说的浅薄、幼稚感到内疚。”这当然是他的自谦之词。
针对人们一直以来对科幻小说本质的误解,叶永烈还专门作了“澄清”:科幻小说不是科普的“工具”,也不是科学论文。科幻小说的功能,不是普及某些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激起人们对科学的向往和追求,砥砺人们的意志和毅力,净化人们的心灵。科幻小说最可贵的,就在于丰富的想象力。
由科普科幻创作而至纪实文学创作,中年以后的叶永烈“华丽转身”,同样成就斐然。曾有那么一个时期,众多读者发出呼吁且他本人也有意来个“想象力回归”——重返科幻疆域,但终归“时代不同了”,留下深深的遗憾……
神的九十亿个名字
怪不得是刘慈欣的偶像!阿瑟•克拉克的经典科幻小说!
上帝、耶和华、安拉……这些都是人造的符号,神真正的名字是不可呼唤的……
一位西藏喇嘛向瓦格纳博士提出了一个奇怪的请求,他需要雇佣两名工程师,将一台自动序列计算机运送到圣地香格里拉。工程师们不远万里来到高山之巅的寺庙中,确保计算机不出故障地日夜运作。3个月之后,计算机将打印出九十亿种不同字母排列,里面隐藏着至高之神真正的名字。一旦名录完成,真正的神明便会降临世间……
英国科幻小说大师阿瑟•克拉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先知,是用科幻预言未来最成功的小说家。《神的九十亿个名字:阿瑟•克拉克经典科幻小说》收录了克拉克一生创作的近100部科幻作品中最精彩的18篇。他在这些才华横溢的杰作中,对宇宙争霸、地心危机、太空缆车、人工智能、星际通讯、冰河纪降临、外星人入侵、核能浩劫等科幻母题逐一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克拉克用钟表般精确的科幻道具和庞大壮阔的时空尺度,赋予读者无尽的使命感与苍凉的宿命感,并对后世的科幻小说、电影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17~2008),英国科幻作家,后移居斯里兰卡。与海因莱因、阿西莫夫一起被并称为“20世纪三大最伟大科幻小说家”。克拉克的作品以详实精准的科技描述著称,真实可信,毫无虚假之感,并运用其哲学的思考方式,探求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
阿瑟•克拉克有军队服役的背景,参加过二战,担任空军雷达技师,退役后获得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学士学位,自1950年开始创作科幻作品。在作品中,他探索了人类与人类技术所能达到的极限,他针对太空技术做出的许多预测都一一成为现实,因此也被称为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太空预言家。他曾经预言过人体冷冻、大脑记忆备份、全球通讯卫星、地震预防预测等尖端技术,全球卫星的轨道正是因为他而被命名为“克拉克轨道”。
1986年,克拉克被美国科幻与幻想作家协会(SFWA)授予终生成就奖——大师奖(Grand Master A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