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彻底搞清楚!关内侯、列侯、县侯、乡侯、亭侯,汉代的“侯”究竟意味着什么?[正文]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百家号,今天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汉代的封爵制度,特别是其中的关内侯、列侯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关内侯、列侯这两个常见的侯爵。关内侯,顾名思义,位于关中地区的侯国。关内侯的封地通常在关中地区,他们的职责主要是维护地方治安和维护皇室利益。而列侯则是指位列诸侯的侯爵,他们的封地通常较大,拥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这两种侯爵都是汉代封爵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县侯、乡侯和亭侯这三种侯爵。县侯的封地相当于一个县的范围,他们的职责主要包括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和保护当地百姓。乡侯的封地则更小,通常是一个乡的范围,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县侯管理地方事务。而亭侯则是最小的侯爵,他们的封地只是一个亭的范围,主要负责保卫当地的治安和安全。这三种侯爵虽然地位较低,但在汉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最后,我们来谈谈汉代的封爵制度是如何发展的。这一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商鞅变法时期,当时开始实行严格的军功爵制。随着历史的推移,这一制度在秦汉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两汉时期,封爵制度达到了顶峰,许多有功之臣都获得了封爵的待遇。这种制度不仅体现了皇帝对功臣的奖励,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分配。
总之,关内侯、列侯、县侯、乡侯和亭侯这五种侯爵是汉代封爵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位和职责,共同构成了汉代的社会秩序和政治体系。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您能对这些侯爵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对我们古代的历史文化有更多的兴趣。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讨论这个话题。谢谢大家,下期再见!
![一文彻底搞清楚!关内侯、列侯、县侯、乡侯、亭侯,汉代的“侯”究竟意味着什么?[正文]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百家号,今天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汉代的封爵制度,特别是其中的关内侯、列侯 一文彻底搞清楚!关内侯、列侯、县侯、乡侯、亭侯,汉代的“侯”究竟意味着什么?[正文]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的百家号,今天我们将带您深入了解汉代的封爵制度,特别是其中的关内侯、列侯](/tupian/4.jpg)
亲王、郡王、藩王,这些王爷都有啥区别?
亲王和郡王是王爵的一个级别,而藩王则是指有封地的亲王或郡王。
简而言之,亲王是古代最高爵位(皇帝不算爵位),郡王是仅次于亲王的爵位。如果亲王和郡王有自己的封国封地,则可以称藩王,就算是名义上的封地也可以。但如果没有封地,则只能叫亲王或郡王,不能叫藩王。
中国在秦朝之前是没有皇帝这个称谓的,王就是最高的称呼。但是在秦朝之后,随着秦始皇首创皇帝一词,王就降了一等,成为了一个顶级爵位,不再是最高称谓。
汉朝建立后,刘邦认为秦朝的灭亡是由于宗室力量太弱,无法保护皇帝而导致的。于是刘邦广封刘氏宗亲到全国各地当王,这些王爷有自己的封地,在封地内有任免官员和征税的权限。
刘邦分封宗室的目的是为“屏藩中央”,“藩”这个字就是指篱笆意思,寓意在中央周围建立一圈藩篱,保护中央的大宅子,因此这些有封地的王爷就叫藩王,他们的封国就叫藩国。
(西汉初年各地的封国,由于封国权力太大,以至引发了七国之乱)
汉朝时期的藩王没有级别之分,不存在亲王和郡王之说,藩王的封号有地名,也有古国名,如济南王、中山王、淮南王是地名。楚王、梁王、齐王是古国名。
不过无论是地名封号还是古国名封号,其地位都是一样的,都是王,也都叫藩王。
到了西晋之后,王爵开始演变为两个等级,首次出现郡王爵,亲王和郡王开始分家,但当时亲王和郡王的区别不大。
之后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亲王和郡王的区别越来越明显,通常情况下亲王就是以古国名为封号,郡王则是以地名为封号。
唐朝时郡王曾是太子之子的封号,也可以用来加封功臣,例如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就被加封为汾阳郡王。但是功臣所获得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后来必须降为国公袭爵。
到了宋朝时,郡王成为皇子的封爵,功臣也可封郡王,但与唐朝一样,功臣的郡王爵位不能世袭。
元朝时对于王爵分封泛滥,无论是亲王还是郡王,含金量都大幅下降。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承接宋朝的礼制,规定除太子以外,其他皇子皆封亲王,以古国名为封号,例如明成祖朱棣在靖难之役以前的封爵就是燕王,正式封号是“燕国国王”。
至于郡王,明代的郡王爵位是封给亲王的儿子。除了世子以外,亲王其他诸子皆封郡王,以亲王封国内的郡县地名为封。
当然,明朝的郡王也可以赐给功臣,但还是那句话,异姓王不能世袭,子孙要降爵一等,以公爵传世。
截止到明朝,历朝历代的亲王都是有封地的,类似于西周时期的分封天下,只不过自从西晋之后,地方上的亲王、郡王都没有了实权(明朝初期亲王有过实权),但在名义上仍旧是负责屏藩中央,所以明代之前的亲王都可叫藩王。
但是到了清朝,情况就不一样了。
鉴于明初靖难之役的教训,清代亲王全都都要待在京城里,不准随意外出,更不住私下结交地方大员,清代的亲王已经没有封国了,所以清代就没有藩王了。
(清代怡亲王胤祥画像,由于没有封地了,清代亲王的封号不再使用古国名和地名,而是全部使用美称,例如雍亲王胤禛、宝亲王弘历、嘉亲王永琰)
汉朝的爵位制度对后世影响颇大,为什么在三国时被曹操废除?
汉承秦制,秦国的爵位,分为二十等级,汉帝国完全继承,而秦王国时期,其本身是诸侯国,而升级为秦帝国后,没有诸侯这一级了,因此,汉帝国综合了秦王国和秦帝国两个时期,在二十级爵位之上,又有诸侯,其实只是国王一级。
二十级爵位,最高为二十级,最低为一级,自上至下,分别是:列侯、关内侯、大庶长、驷车庶长、大上造、少上造、右更、中更、左更、右庶长、左庶长、五大夫、公乘、公大夫、官大夫、大夫、不更、簪袅、上造、公士。
以现代参照一下,大致上,公士相当于现代军队的下士。上造相当于上士,簪袅相当于军士长。
最高的第二级,关内侯,无封地,有食户,可以食租税。
最高一级,列侯,有封地,如西汉的朱虚侯刘章、冠军侯霍去病、博望侯张骞等,皆为列侯。霍去病的侯爵封地在南阳郡下属的宛城境内,张骞的侯爵封地也在南阳郡境内,其地因此得名博望,后来三国刘备火烧博望坡,就在此处。
至东汉时,列侯又分为县侯、乡侯、内乡侯、亭侯、内亭侯,大致来说,县侯的封地是一个县,乡侯的封地是一个乡,亭侯的封地是一个村;至于内乡侯、内亭侯,意思是城市里的列侯,没有封地,只有食户,可以收租,食租税,只是交租的户数是多于下一级的关内侯的。
缴租税的户数,具体是:县侯八千到一万户、乡侯四千到五千户、内乡侯两千户、亭侯五百户。内亭侯三百户一千口,关内侯三百户五百口。
县侯,以县名为名,但不带出“县”这个字,直接称呼,比如,东汉三国时期的吕布,封为温侯,爵位是县侯,封地是温县,直接称温侯;而乡侯、亭侯,则往往以所在县为名,比如关羽,由曹操实际掌权的朝廷封为汉寿亭侯,爵位是亭侯,封地在汉寿县境内,因而得名。
乡侯、亭侯也有以美称为封号的,比如,诸葛亮封为武乡侯,爵位是乡侯,封号为武。
别小看乡侯、亭侯,他们的爵位是列侯,是侯爵,是封爵中最高一级,在上面,就是诸侯王一级了,如曹操的魏国国王,在上面就是皇帝了。
三国时,以魏国为代表,曹操将爵位制度做了不小的改变,诸侯本来只有国王,他增加了公爵一级,低于国王,但属于诸侯,他就是先当的魏公,再升级为魏王。
后来,曹魏将公爵又细分,公爵分为县公、乡公两级,比如,后来起兵与司马氏对抗的魏帝曹髦,其原来的爵位就是高贵乡公。
原先的二十级爵位,在三国时期被彻底改变,渐渐消失。
至晋帝国时期,又将国王细分,分为郡王、县王两级,即,诸侯包括,郡王、县王、县公、乡公。
晋帝国的爵位制度,在大的方面,已经改为:王公侯伯子男,等等,经过魏帝国的过渡,已与秦帝国汉帝国完全不同了。
这些,就是汉帝国、魏帝国、晋帝国爵位的大致情况,总之,从各个方面看,魏晋与秦汉相比,已经大为不同了,不是一回事了。
PS: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以示鼓励!坚持是一种信仰,专注是一种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