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的伟大著作
前段时间电视剧《白鹿原》大热,虽然收视率没有达到预期,但是口碑可圈可点,引起了影迷和书迷的广泛讨论。有人评论道:“如果说剧版《白鹿原》是一幅工笔画,原著更像是一副浓墨重彩的抽象画作。艺术没有绝对的标准,电视剧和电影版本都有其特色和偏重,但是文字的表达和细腻带来的魅力还是值得感受一下。
陈忠实编著的《白鹿原》讲述了:在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一阵阵狂风掠过了白鹿原上空,而每一次的变动都震荡着它的内在结构:打乱了再恢复,恢复了再打乱,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陈忠实先生在《白鹿原》里,人物的命运是纵线,百回千转,社会历史的演进是横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则是全书的精神主体,以至人、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三者之间相互激荡,相互作用,共同推进了作品的时空,在我们眼前铺开了一轴恢宏的、动态的、极富纵深感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
史上“最无争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影响世界小说走向的文学巨匠——加西亚·马尔克斯巅峰杰作!
征服全球读者、作家、出版社、版权经纪人、书店、媒体的鸿篇巨制
被誉为“《堂吉诃德》之后最伟大的西班牙语作品”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
中国读者等待了近半个世纪的殿堂级经典——《百年孤独》中文版全球首次授权!
主要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加西亚·马尔克斯赢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世界文学大师的地位
凭借《百年孤独》在全球引发的狂飙,加西亚·马尔克斯赢得“塞万提斯再世”美誉
作品中将现实主义场面和虚构情境巧妙融合,展现出一个光怪陆离的想象世界,反映反映了一个大陆的风云变幻和百年沧桑
《百年孤独》融神话故事、《圣经》典故、民间传说于一体,采用打乱时间次序的独特叙述手法,产生出令全球读者无比沉醉的巨大魔力,被誉为“自《创世记》后值得全人类阅读的经典巨著”
评价如此之高的巨著是怎样的?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马尔克斯(GarcíaMárquez)
《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世界级文学大师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乃是凭借《百年孤独》的巨大影响。
注:“……”可以是一句话,也可是一本书名

当代文学备忘录卡夫卡和马尔克斯“来了”现代主义回归中国文坛
原标题:当代文学备忘录卡夫卡和马尔克斯“来了”现代主义回归中国文坛
上世纪80年代初,一股现代主义的风潮从海外吹来,中国文坛出现了全新的创作风格。回顾这一过程,虽然当时一些创作和理念稍显稚嫩,却很有开创风气的精气神。
其实,在20世纪上半叶,现代主义的潮流就已经在国内出现,出现了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等小说家和李金发、穆旦等诗人。但在“十七年文学”时期,绝大多数作家选择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几乎消失了。因此,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的现代主义思潮,更确切地说,应该是“回归”,而非“诞生”。
1979年5月,诗人袁可嘉在《文艺研究》发表文章《象征派诗歌·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戏剧——欧美现代派文学述评》,对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流派做了简单的介绍。这是新时期文学中最早对现代主义介绍的文章之一,此文对当时读者的精神冲击是相当大的,很多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西方文学已经有了这么多“新花样”。西方现代文学思潮对国内的影响,也结束了“中断”的时期,这是一个崭新的文学起点。
到了1980年10月,陈光孚《“魔幻现实主义”评介》一文发表在《文艺研究》第5期,马尔克斯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名字开始被国内作家知晓。马尔克斯在写法上突破了现实主义老路子的束缚,让人看到现代文学的非凡魅力。但他对中国作家创作产生影响,还要延迟几年。他尤其对莫言等一批“寻根”作家产生了影响,莫言在1984年读到《百年孤独》后,就不禁惊叹小说竟然还可以这样写:“早知道小说可以这样写,我也可以写中国的《百年孤独》。”
与马尔克斯几乎同步“进入”国内的是卡夫卡。1980年12月,孙坤荣《卡夫卡和他的〈乡村医生〉》一文发表在《译林》杂志上,将卡夫卡介绍给国内读者。此时距离卡夫卡去世都快六十年了,但对国内的作家来说,这还是个十分陌生的名字。好在,在一批翻译家的努力下,西方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开始逐步影响中国文坛。
现代主义的技法有很多,对当时国内作家来说,意识流是比较容易接受和学习的一种。比如王蒙从1980年开始发表的一系列意识流作品,包括《春之声》《海的梦》《夜的眼》《风筝飘飘》《蝴蝶》等,采用了当时很新鲜的现代主义手法,被称为“集束手榴弹”,在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
《春之声》讲述了一个简单却意味深长的故事,全篇基本都是科学家岳之峰在返乡的闷罐车里的见闻和联想,自由联想正是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对读者来说,这样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以及看似缺乏逻辑、实则充满文学节奏的文字,无疑十分新鲜。还有一些有趣的写法,饱满而具有冲击力的意象,也在自由联想中得到彰显:“自由市场。百货公司。香港电子石英表。豫剧片《卷席筒》。羊肉泡馍。醪糟蛋花。三接头皮鞋……”小说原文便是如此,对于新时期各种新旧事物之间的撞击,可能这样的书写方式,是最直接和清晰的了。在此前,很少有人这样写,而在意识流的创作思路中,意象的突出与变幻,则成了很有辨识度的特征。
《海的梦》则在优美的文笔中,书写了意境之美。学者缪可言在历尽苦难之后,来到海滨疗养,在大海面前思绪无限蔓延。面对辽阔的海洋,还有柔美的夜色与月光,缪可言想起诸多痛苦的往事,但他又感觉未来是美好的,逝去的青春时光虽然不会再来,却对当下的美好深感欣慰。这种看似矛盾却又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正是当时诸多知识分子的精神写照。《海的梦》里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对缪可言内心精神的直接呈现,对当时读者的冲击力不小。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即便带有一定意识流色彩的作品,也没法掩盖内在的激情,很多表达近乎于直抒胸臆,看似直白,却也很有新时期文学早期作品的特色。
虽然一些作家已经在尝试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但当时文坛上的声音,并非都认同现代主义的新思潮。其原因,一方面是出于保守观念和惯性思维,不少人还不能接受看起来“新鲜”的新思潮;另一方面,当时国内多数现代主义实验作品并不成熟,甚至不能算是真正的现代主义。这也让一些作家和学者呼吁,还是得回到经典现实主义的路子,这也引发文学评论界注意到“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之争”的问题。
1982年8月,《上海文学》第8期发布了“关于‘现代派’的通信”专栏,发表冯骥才、李陀与刘心武的三篇评论文章,王蒙也参与讨论,后来文学史上将此称为“现代派的四只小风筝”。同年11月7日,《文艺报》发表了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呼吁文坛和理论界要重视现代主义,并探讨了现代派文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讨论都引起人们的重视与反思,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到底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可以并存不悖?
直到《读书》杂志1983年第5期发表了卞之琳的《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构不成一对矛盾》一文,对此事的探讨才渐渐清晰。在这篇文章中,卞之琳提到:“今日国内关于西方‘现代主义’争论很多,往往把‘现实主义’(说成是流派的)和‘现代主义’(本就是流派)对立而谈,我不以为恰当。真正有价值的‘现代主义’作品也是‘反映’现实的,其中往往也有广义的现实主义,也有广义的浪漫主义。”
在当时,有些人将现实主义仅仅理解成书写“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并且认为现代主义对现实主义是一种否定。但是,卞之琳毕竟是熟悉西方文学的大家,他对文坛动向的嗅觉十分灵敏,不搞二元对立,重新思考现实主义的概念,才应该成为中国文学面对的命题。实际上,经过几十年的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如今中国文坛已经意识到,即便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也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基于现实之上的表达,只是其表现手法更加新颖有趣。更何况,卡夫卡这样的现代主义作家本身就是直面人生惨淡和命运跌宕的,他的笔下充满了对现实的反讽,只是用更具象征意味的笔法来书写荒诞的现实。
卡夫卡、马尔克斯等西方现代主义作家及其作品在国内渐渐有了影响力,中国作家的创作风格自然也会有所变化。拨开历史的迷雾,让我们也能对这个变化过程,有更加清晰的看法。
国内首个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启动
2月24日,由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征集活动启动暨研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洪波,湖北省新闻出版局二级巡视员、图书处处长周凤荣,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之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王泉根,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兵,国家图书馆少儿馆馆长王志庚,《人民文学》副主编、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李东华,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秘书、创研部综合二处处长纳杨,《中华读书报》编委陈香,《儿童文学》主编冯臻等领导和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龙主持。
会上,主办方启动了“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这是国内出版社首次通过征集的方式鼓励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的原创工作,旨在发现和推出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引领儿童文学界的现实主义创作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何龙表示,响应总书记的号召,呼唤儿童文学现实主义创作、彰显文学的力量,是出版社的社会担当。
高洪波高度肯定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和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在推动儿童文学事业发展上的努力,指出“中国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作品征集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发掘优秀的现实主义儿童文学作品。这一活动贯彻了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重要精神,可以促进儿童文学作家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的培养。
周凤荣表示,湖北省新闻出版局每年拿出300万元社会公益出版专项资金及2000万元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大力扶持和引导精品出版和原创出版。作为湖北省唯一专业性少儿出版社,长少社举办“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征集活动”意义重大。希望借此活动,推出一批既叫好又叫座,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佳作。
曹文轩认为,现实主义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我们当下要提倡的主要是现实主义精神。现实主义精神,是人类文学史的魂。那些古今中外的文学经典,基本上都是现实主义精神的产物。然而,到了上个世纪中期,这一精神渐渐地不再像从前那样被强调。代之而起的,是“虚构”“想象”“幻想”这些词。当我们将全部注意力放在‘虚构’‘想象’之上时,我们的目光渐渐从历史、从现实之上挪移开了,殊不知被我们忽视了的、漠视了的那一切,才是文学创作的根本性写作资源。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故事,其实是任何虚构、想象都无法相比的。由于对现实主义精神的淡忘,我们不仅对现成的绝佳的故事视而不见,而且还间接地忘记了对写实功夫的操练。现实主义需要观察天下万物、破其机密的功夫。长江少儿出版社举起现实主义这面旗帜,对后面的文学史有特殊的意义,那就是让我们所有的作家能够回到功夫这个词上来,把写实的功底练好,让今后的文学界能收获更好的作品。
张之路提出,对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的征集某种程度上是对现实主义创作发展的厘清,现实主义强调一个“真”字,关注对苦难的书写,关注现实生活中的弱势群体,儿童文学作家应当积极深入现实生活,思考能为现实中的弱势群体提供怎样的精神财富。
王泉根对本次征集活动表示高度赞赏。他指出,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应该围绕两个重点,第一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第二是细节的真实性。只有把握好这两点,才会诞生伟大的的作品。
李兵表示,现实主义儿童文学创作在当下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作家和出版人需要共同引导少年儿童关注人生,关注当下,提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作为长江出版集团重点扶持项目,集团将大力扶持长少社吸收一批有深度、有力量、有情怀的文学作品,积极引领儿童文学发展,真正在儿童文学创作与出版领域举起一面旗帜。
王志庚认为,当下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儿童文学作品对当下关注不够,现实题材的作品比较缺乏,特别是一些特殊儿童群体,如残障儿童、留守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儿童文学作家们应该走进当下儿童的生活,了解当下儿童的话语体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这也应该是长江少儿出版社本次作品征集活动的目的。
李东华认为,没有细节支撑的故事是空洞的、没有张力的。对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的征集,能够促使创作者深入孩子们的生活,与时代和孩子建立起更紧密的联系,创作出不流于表面、值得推敲的作品。
纳杨认为,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文学界曾经有过两次现实主义的高潮,且都是与时代的发展相呼应的。十九大以来,中国又处在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个时间节点上,长江少儿出版社再次把现实主义作为一面旗帜打出来,是非常有魄力的。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都是融入了作者深刻的生活体验和精神剖析的作品,我们特别期待这次活动能够真正征集到优秀的作品,同时培养一批新人,将中国儿童文学界“不唯名”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陈香认为,现实主义是对时代生活、人民疾苦和普通人命运的密切关注,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密切关注,对民族灵魂是密切关注,是直指人心的文学。当下的中国儿童文学写作,零零碎碎的校园、家庭生活小故事充斥,而这也更凸显了真正的现实主义写作的厚重价值和直指人心的写作力量。
冯臻表示,在新时代的大语境中,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一直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坚守着立足当代现实的立场,通过出版人和儿童文学作家的共同努力,儿童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与当下性的结合在今后的创作会融合得越来越好。
据悉,此次征集活动面向所有以汉语创作的未公开发表的文稿。具体征集活动方案将于近期公布。
相关资讯
"长江杯"首届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奖项颁出
近悉,首届“长江杯”现实主义原创儿童文学优秀作品征集活动奖项颁出,10部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该征集活动由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指导,长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