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十一)
《百年孤独》 描写布恩蒂亚家族人充满神奇色彩的坎坷经历,以及一百多年里从兴建、发展、鼎盛到消亡的过程。
《霍乱时期的爱情》以男女主人公之间为主线,论及了几乎所有类型的爱情
《世界上最美的孤独者》思想内容:
1.这部小说集反映了拉丁美洲的
2.通过荒诞的故事,揭示了拉丁美洲封闭孤独的原因:
他们把家乡变成死人的故园,让外来的人赞美”
20世纪50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
1.将现实与神话、梦幻相结合。
2.将现实的形象根据民间观念神秘化,以表达作者对人和事物魔幻化的认识。
3.采用大量象征、荒诞、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手法,打乱时间顺序,颠倒情节,创造一个“起时间超空间”、超越生死的魔幻世界,这其中包含看作家对打破停滞不前的现实的渴望。
《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死者》艺术特点:
1.《旧约》原是犹太教的经典,由
2.《旧约》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为神话、传说、史诗、历史文学、先知文学、智慧文学、抒情诗、小说、启示文学等
3.《旧约》共39卷,分为四个部分:律法书、历史书、智慧书、先知书
”,宇宙和人类的起源、祖先历史、法律汇编
《创世纪》《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
② 历史书 11卷,以色列人的历史,其中《路得记》实为小说
③ 智慧书 5卷,信仰与人生和人的理性,其中《
④ 先知书 17卷,先知们“语言”的记录,其中《耶利米哀歌》5首哀歌构成诗集
圣经:基督教兴起后,将《塔纳赫》称为《旧约》,与《新约》一起作为神圣经典,所以基督教圣经又称为《新旧约全书》
1.创世神话:上帝创造天地万物直至人类
2.伊甸园神话:上帝用泥土创造亚当和夏娃以及悖逆上帝命令被逐出伊甸园
3.该隐和亚伯神话:因上帝悦纳弟弟亚伯的祭物却拒绝哥哥该隐的祭物,哥哥该隐心生嫉妒杀死弟弟亚伯,遭到上帝惩罚的故事
4.大洪水神话:当人类的罪恶布满全地时,上帝用洪水灭绝邪恶的人类,但因诺亚是个义人,所以上帝命其造方舟得以全家存活的故事
5.巴别塔神话:人和人沟通交流的问题,刚开始人类说的一样的语言,有一天人类像知道上帝在干什么于是开始建造巴别塔,上帝知道后很生气就毁灭巴别塔让人类说不一样的语言,无法沟通
2.反映了希伯来人对宇宙和人的由来、亲族仇杀以及对自然威力想象性的朴素理解:
3.作为宗教成熟时期被加工过的神话故事,透露出鲜明而完整的观念意图--表现了
①权能:上帝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的
的抒情诗,描绘一对青年男女互表情愫,表现出真挚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用身边事物来比拟新娘之美,洋溢着健康自然的美感,生动贴切
3.日常用语,词汇质朴,色调清新,节奏明快
(印度)梵语诗人和剧作家,宫廷诗人,被称为王宫中的“九宝”之一
作品多取材于吠陀、史诗、梵书、往事书和民间故事
《罗枯世系》:罗摩及其祖先的故事,被誉为
《云使》:长篇抒情诗,药叉对妻子感情的缠绵排倒,堪称
《优哩婆湿》/《广延天女》:天界歌女优哩婆湿与国王补卢罗婆娑的爱情故事
《鸠摩罗出世》:战神鸠摩罗。歌颂爱情战胜苦行,入世战胜出世
沙恭达罗》中对美的追求/人物形象:
1.沙恭达罗这一人物形象彰显了
2.沙恭达罗形象体现了迦梨陀娑 对完美女性的追求
温柔质朴,温柔中又不失果敢坚韧,对爱情的执着和坚持,重情重义
2.抒情诗般的韵味,风景画般的浓淡相宜
3.沙恭达罗的矛盾心里,期待对豆扇陀国王的急切和对静修林的不舍,构成的情感张力使整幕剧弥漫着浓厚的抒情色彩
1.《紫式部集》:和歌集,128首和歌,记录了从年轻到晚年的生活感悟
2.《紫式部日记》:记述她在后宫的生活
3.《源氏物语》:长篇小说,被称为日本传统文学的之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堪比《红楼梦》
2.《源氏物语》中的美虽然缤纷,却不华丽,美中透着孤寂凉薄
,和歌与散文相得益彰的文体特点
1.《果园》收录160个故事,内容涉及伦理、哲学、天文、兵法、治理之道、为人处世等多方面内容
2.《蔷薇园》,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并表达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蔷薇园》第一卷主要记录了帝王言行以及萨迪的评价,不仅体现了她的帝王观,也表达了他的仁爱思想
第一卷主要记录帝王言行以及萨迪对这些言行的评价,不仅体现了她的帝王观,也表露了他的仁爱思想
1.对暴君行径予以强烈的否定和谴责
2.表达了对理想君主的称颂和渴望
先以散文体讲述故事,在配以评论性的短诗点名自己的看法,兼顾形象性与深刻性,深入浅出。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以及文学差异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区别其风格、特点、影响不同。现实主义一般认为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现实主义在博雅人文范畴中有很多意思,特别是在绘画、文学和哲学中。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1、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上、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
2、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艺术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表现生活的本质,规律。
3、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思想倾向较为隐蔽。
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基本特征和表现形态两方面。
1、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形态: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观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注重抒发个人感受与体验,表现主观思想,注重内心世界的描写,轻客观模仿,重自我表现。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用淳朴宁静的大自然对比衬托现实世界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浪漫派作家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往往偏重于对理想的追求,把现实和理想对立起来,着重描写他们所追求的美好理想生活和艺术典型。想象丰富、情感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2、现实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形态:以客观真实的现实生活为描写对象,注重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力求使艺术描写在外观、细节上符合实际生活的形态、面貌和逻辑,因此成为一种时代的记录。
作家一般不在作品中直抒感情,作品的倾向性较为隐蔽,注重典型化方法的运用,力求在描写中通过细节的真实来表现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作家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方式表现为充分揭露和批判这个社会,探索导致罪恶的本质根源。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写实性”,主要体现为“真实性”和“客观性”描写。
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讨论述略
建国以后,学术界对古代文学中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些问题的讨论,直接关乎对中国文学的性质、内容、特征、艺术传统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等问题的认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研究者们的态度是认真的,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但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由于左的干扰,还有待于学者们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探讨,才能得到好的成绩。兹就讨论中涉及到的一些主要问题,略述如下: 1952年第14期《文艺报》发表了冯雪峰同志的长篇论文《中国文学中从古典现实主义到无产阶级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轮廓》,它是建国后第一篇全面而系统地论述现实主义发展史的文章:,文章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中的现实主义的发生、发展的历史特点,提出了系统的观点。对于这篇文章中的一些观点,学术界并未展开争鸣与讨论。 四年之后,1956年第16期《文艺报》发表了刘大杰同志的《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接着第21期《文艺报》发表了姚雪垠同志与之争鸣的文章《现实主义讨论中的一点质疑》之后,遂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注意。 1956年苏联《文学报》发表了雅·艾尔斯布克的论文《现实主义还是所谓反现实主义》,苏联学术界认为,这篇文章提出了重大问题,需要对现实主义问题进行广泛的讨论。以后,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召开了大型学术会议,讨论了有关现实主义的种种问题。我国《学习译丛》杂志于同年七月刊出了艾尔斯布克的《现实主义还是所谓反现实主义》的译文。刘大杰读了雅氏文章之后,联系到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实际,遂撰写了上文并《中国古典文学史现实主义的形成问题》[1]、《文学的主流及其他》[2]、《关于现实主义问题》[3]等几篇文章。归纳起来,他的主要论点如下:(一:)现实主义这个术语,无论在思想倾向和创作方法上,有它自己的基本内容和特点,不能同积极浪漫主义混同起来,不能和一般的真实性等同起来。现实性和现实意义并不等于现实主义,现实文学并不等于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这种进步的创作方法,是在文学发展过程中,是在各种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孕育萌芽、成熟而发展提高的,它的发展有自己的历史道路,有各个阶段的现实主义。(二)运用“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这个公式来概括中国三千年的文学史,会遇到种种困难,其结果是不能实事求是地说明问题,不能真实地分析文学史的具体内容和不同流派的作品的艺术特点,必然走上简单化片面化的道路。运用这个公式,势必以现实主义代替积极浪漫主义,结果是降低了模糊了积极浪漫主义在文学史中的起源、形成和它独立性的地位。把文学史象切西瓜一样,一半是现实主义作家与作品,一半是反现实主义作家与作品,就等同于哲学上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虽然在各种美学理论和作家的世界观里,都具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性质,但如果对于文学作品不在一定程度上尊重他们的艺术特点,不深入地加以细致的分析,结果会造成混乱的现象。(三)在杜甫、白居易以前,中国还没有成熟的现实主义。在那一个阶段,现实主义主要是在民间文学中间萌芽、成长,在作品中只能有现实主义的因素,或是现实主义的基本条件;到了汉魏乐府歌辞,尤其是《孔雀东南飞》有了很大的进步。那一阶段的进步文学,除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的作品之外,都只能称为现实文学,不能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杜甫、白居易的时代,使中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达到了成熟的阶段。造成这个成熟的条件是,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工商业的空前发达,市民阶层的扩大和市民意识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