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消息 >> 正文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读后感

更新时间: 2025-07-06 15:05:42

阅读人数: 760

本文主题: 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读后感

谈到中国国民性,你会想到谁?我首先想到了鲁迅先生。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评价是复杂而深刻的,他通过阿Q这一形象深刻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奴性、看客心态、面子观念等弱点。那么,这样的国民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在谈论这个问题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国民性的定义。国民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其大多数社会成员所普遍具有并重复出现的文化、社会心理及行为方式的特征的总和。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正是这样一部深入探讨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的著作。作者张宏杰老师在书中,对中国国民性进行了历史性探源,并用世界性视野对中国国民性的演变历程进行了深度剖析。他认为,国民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春秋时代的中国人性格单纯淳朴,唐人雄健阳光且具有尚武精神,而到了明清时期,国民性格与之前大相径庭,这些变化与中国古代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宏杰老师是我非常喜爱的一位历史学者。他拥有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以及清华大学的博士后研究经历。这种跨学科背景让他的研究和写作风格独具特色,能够将经济学的严谨和历史的深度结合起来,创作出既学术又通俗、既深刻又引人入胜的作品。

在阅读《中国国民性演变史》后,我被这部作品深深吸引。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一次深刻回顾,更是对中国国民性的一次全面剖析。它让我重新审视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性格和文化,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塑造了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主要有以下三点:

张宏杰老师在书中提出,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从春秋时期的“贵族精神”到唐宋的“雄健阳光”,再到明清时期的“流氓化”,这一演变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国民性是历史的产物,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书中的这一观点,打破了我对国民性的固有认知,让我开始思考,我们今天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有多少是历史沉淀的结果。

中国国民性的劣化与专制皇权的扩张紧密相关。自秦始皇确立郡县制以来,专制皇权不断强化,挤压民众权利,限制民众自由,禁锢民众思想。然而,将专制的起源简单归咎于秦始皇是不公的。以绝对的中央权威,结束战争,建立起一个尊卑有序,秩序井然的大一统社会是先秦时期几代思想家共同的愿望。

专制主义的根源不应简单归因于秦始皇或任何一位思想家,因为儒家、法家、道家等流派在春秋战国前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张宏杰老师将中国文化视为“杀子文化”,在父权的扩张下,专制权力笼罩了整个社会。加之中华民族生活在东亚大陆边缘的封闭环境中,战争的残酷催生了专制。

最终,我们似乎回到了地理决定论的观点,即农业文明的生存结构和环境封闭性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生长方向和专制主义的形成。

张宏杰老师在《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中深刻剖析了传统文化对国民性格的塑造,展现了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挑战与转型。这一过程复杂多面,融合了冲突与融合,失落与新生。书中特别关注了中国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全球化如何影响国民性,以及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和世界观的重塑。

在探索中国国民性的演变过程中,作者也没有忽视个体的声音。书中对个体意识的觉醒和自我实现的探讨,让我思考了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如何找到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平衡点。

这本书不仅是对中国国民性的一次历史回顾,更是对未来的一次深刻思考。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对现代国民性的批判和自省,鼓励我们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以更加自信和包容的姿态走向未来。

总而言之,《中国国民性演变史》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文化哲学的沉思录。它不仅增加了我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了解,也激发了我对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文化身份和个性的思考。这本书是对过去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启迪,值得每一个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感兴趣的读者细细品读。

《中国国民性演变史》读后感

世界现代设计史心得

“人之所以与动物有区别,其中很大一个特点就是人类会制造工具。”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人类设计的进步与工具的进步是息息相关的。现代设计对于艺术发展的重要性我认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然而现代设计的发展更是所有艺术工作者所关注的最为焦点的重中之重,在不断的深入到现代设计史中,我发现我所学的知识只是皮毛,真正博大精深的内容就蕴含在这部《世界现代设计史》中。

《世界现代设计史》共分九章,对世界现代设计史的源流、发展及现状进行通论式的阐述,描述世界现代设计史上的各个时期重要流派、重要人物、重要作品,展现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基本轮廓、构建基本框架。

这本书从19世纪末期英国发源的工艺美术运动讲起,发起人是William Morris,他是真正用实际行动开始引导运动的人,有好多代表作,而运动发起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当时整个社会泛滥着维多利亚风格的设计,它的过分装饰和矫揉造作让设计家们所厌恶,另一个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恐惧于工业化的趋势。于是,Morris和其他一大帮设计师们开创了新的设计风格运动,在工业化的大环境下,仍然强调手工艺的重要性,否定机械化,借鉴中世纪的哥特风格,在大自然中找寻装饰图案风格,并受到了日本装饰文化的影响,强调中世纪行会的兄弟精神,整体表现出了与时代不符的理想主义情感。

从书中我还了解到,包豪斯专门培养新型工业日用品和建筑人才,设计风格注重满足使用要求,注重发挥新材料和新结构的技术性能和美学性能,强调各门艺术之间的交流融合,将手工艺同机器结合起来,设计中强调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和墨守成规,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的基本模式,对世界现代设计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应运而生的现代主义设计一开始源自于对于设计现状不满的德国俄国建筑设计师,他们开始尝试使用最新的现代的建筑材料如钢筋混凝土、平板玻璃和钢筋,同时他们寄希望于通过改造建筑的设计从而改变社会,造福大众,实现理想的民主社会。

总的来说,通过对“世界现代设计史”的学习,使我更深的了解了艺术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众多设计师流派的风格,深刻地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和设计师们的思想境界,品味到了他们的各种作品。设计师们是希望可以让所有人都可以享受到好的设计所带来的生活品质的提升,希望不再只服务于上层社会,因此它主张功能至上、为人民服务,来面对大众设计。

读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读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在很小的时候,我曾疯狂收集过金庸小说的评论集,如著名的多卷本《金庸茶馆》,陈平原的《千古文人侠客梦》,袁良骏的金庸评论,陈墨、冯其庸的文艺评点本,还有严家炎先生的《金庸小说论稿》。 那时候,金庸的评论,还不像现在这么火热。说实话,因为年轻,这些书我并未细读,我只对倪匡如刘西渭一般印象主义式的评金庸还保留着难忘的印象,其他人等,无论在野,亦或庙堂,都未能深深打动我。而购买的理由,也不过是冲着我自己金庸资料的收集爱好。 那时候,对金庸的热爱达到了无比的程度,只有要片言只 语的话,我都会豪不犹豫地购买。到现在我还有印象,金庸在某处登了一篇短篇回忆体小说《月云》,我专门把这几页纸给裁剪下来,放在我的金庸小说书架上供奉着。我有正版的三联版《金庸小说集》36套全册,也有不少盗版本金庸集,而且盗版本都是我在买了正版之后买的。 对金庸的热爱,让我对中国现代文学鄙视的同时,至少还保留着一种温情。毕竟,通俗到武侠,也依然是现当代文学啊。 我听闻严家炎的名声,就是如此来的,有了个印象。严家炎,对年轻的我来讲,是一位研究金庸的学者。学者当中,有两本研究金庸的名著是必读的。陈平原《千古文人侠客梦》和严家炎《金庸小说论稿》。实际上,金庸研究的正规化,严家炎力排众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此还遭到了王彬彬、袁良骏等众多的庙堂批评。 我还听说,严家炎有一年专门去香港写作《金庸小说论稿》,结果发现夫人所租的房子是金庸的产业,为了避嫌,严家炎立刻退租换了住址。这份在旁人看来颇似辜名钓誉的严肃和认真,也许一直就是严家炎的性子,我读这本《流派史》对严先生一丝不苛的作风有了极深的印象。 我第二次与严家炎相遇,是在广州天河书城。那天我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复试通知,我要寻找一本有关现代小说的书,好临时抱抱佛脚。 多少年从未关注过现当代文学了(几乎有七八年吧。这些年我一直在看外国的东西和古代的东西,对现代文学非常排斥,认为没有价值),所以,我对于现代文学的了解,基本上已经被清零了。不过,也有例外,那段百无聊赖的日子,让我拼命寻找新的有价值的本土小说家阅读。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徐訏这位作家,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徐其实也是一位通俗小说家—看来我的口味一直都是如此。 于是,徐訏就成了我检验文学史的标竿。我翻了书架上的多本文学史,凡有论徐訏者,我都拿来观看,一个也不翻过,以此衡量论者水平。有好多本文学史甚至根本就没有提到这个人的。这样的书在当时的我看来,自然是烂书一本。 而所有论述过徐訏的人,严家炎这本《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流派的最后一章中,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严的感觉和我的感觉基本相同,相当一致,而且描写无名氏的那一节也颇对我的胃口。好一个老家伙! 我本以为治文学史的老一辈者,都是腐朽不堪、坚持政治统率如游国恩之辈者那样,想不到严写得如此年轻!如此帅气!如此活泼! 对这个叫严家炎的老家伙平生三分敬意。 虽然这本书写得很不错,当时就有购买的欲望,我出于一些原因,还是没有买,就直奔上海去了。凭着一些小聪明和一些底子,最后我还是被录取了。但是严家炎还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印象。 在有了以上的两个铺垫之后,我似乎是要开始解析这本《流派史》之所以特殊的地方了。但保持本博客一惯的风格,对正题向来长话短说(请大家原谅我的猪头蛇尾,因为我要睡觉去了): 1.对现代文学之所以成为现代的现代性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2.早在80年代初期,第一次提出了新感觉派、七月派、京派、社会剖析派,挖掘出了尘封的穆时英、施蜇存、刘呐鸥等人,编选了轰动一时的《新感觉派文选》;引发了海派文学研究的新热潮。 3.第一次以流派的角度来论证现代文学史,引发了流派研究的热潮; 4.对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心理小说进行了重新界定。 这本书我要细读,且待将来,以弥补知识结构的不足。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