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一部旷古烁今的著作
原标题: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 一部旷古烁今的著作——历史长篇小说《蔡文姬》创作者任经钊背后的故事
庆阳融媒记者 刘萍凝
蔡文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才女的代表性人物,创作有脍炙人口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郭沫若围绕“文姬归汉”的历史事件创作的话剧《蔡文姬》,让蔡文姬德才兼备、重情义、敢于担当的美丽形象深入人心。
我市正宁籍作家任经钊从2010年开始,历时10余年,将一代才女蔡文姬为人女命不由人、为人妇爱不由衷、为人母身不由己的悲惨经历与无奈人生,用笔触重新刻画,使有血有肉的蔡文姬跃然纸上。这部长达60余万字的长篇历史小说《蔡文姬》分为上下两部,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获甘肃省第八届黄河文学奖,第三十二届“东丽杯”梁斌小说奖,并入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一代才女蔡文姬的命运是多舛的,任经钊的作品《蔡文姬》的上部《弱女琴声》描写了东汉末年汉室国运中衰,战乱频仍,蔡家虽为权贵,但是朝内风云迭起,权臣当道,官宦士大夫人人自危,拥有满腔经世热情的蔡邕因一时不慎,卷入权力斗争的漩涡,全家被贬至朔方。年幼的蔡文姬随父流亡吴会,后遇特赦,重回中原,父辈再入仕途,她也嫁入望族,身有所托。然而,这种平静被羌胡兵的一场洗劫打碎,蔡文姬被掳掠为奴,生死未卜,母亲赵氏救女不成,悲不自胜,愤然跳井;父亲蔡邕因对董卓怀有恻隐,惹祸上身,含冤而死。被劫掠的蔡文姬最终俘入匈奴,从名儒之后沦为奴婢。
《蔡文姬》的下部《家国碎梦》讲述了蔡文姬俘入匈奴后,以琴抒怀,西部匈奴右谷蠡王闻琴识人,请求其为王廷塾师,为匈奴贵族子弟教授汉字。经过痛苦地思想斗争,蔡文姬决定放下“国仇家恨”,教授匈奴人汉文化,并尝试用草原特有的植物造出纸张,为西部匈奴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羌人、鲜卑人、匈奴人与汉人争夺盐池,右谷蠡王被俘,蔡文姬亲自挂帅,说服汉将高干,汉匈联合夺回盐池,救出了右谷蠡王,其俘入匈奴一事也随之传入汉朝。丞相曹操因与蔡文姬父亲交情甚笃,重金将其赎回。蔡文姬辞夫别子,返回中原,再嫁董祀,并在兰台替父续修汉志。曹操去世后,蔡文姬携琴归隐,与竹林七贤临风抚琴,率性终老。
在书中,任经钊把蔡文姬写成了一位拥有独立人格、悲而不堕的知识女性,尤其温情地关照了她超越时代的自我意识。同时,浓郁的人情味、烟火气、家国情,既是对蔡文姬最本真的文学还原,又显示了作者对历史的最大尊重。
任经钊的家乡在正宁县榆林子镇习仵村,他生于1957年,曾先后在玉门市委政策研究室、甘肃省医药进出口公司等单位任职。
提到《蔡文姬》一书的创作起因,任经钊告诉记者,这和他在玉门市8年的工作经历密不可分。玉门市地域属大陆性中温带干旱气候,每天夜间,忙完工作后,任经钊便坐在办公室听着玉门的风,感受身在异乡的孤独寂寥。“闲来无事,我就会翻阅一些历史书籍,在看到蔡文姬的资料时,我想到她身入匈奴时那种不适应和悲寂,开始查阅一些资料,发现可挖掘的地方很多。”任经钊说。
就这样,任经钊开始阅读大量书籍,包括《后汉书》《三国志》《东汉会要》《全后汉文》《匈奴史》以及《考古》《历史研究》等。他一边阅读,一边将有用的资料摘录打印,书房里打印出来的资料累积了1米多高。
此外,为了在情感上更贴近人物角色,任经钊还前往蔡文姬的出生地河南省开封市杞县和内蒙古自治区杭锦旗草原,追寻蔡文姬的生活轨迹。任经钊回忆道:“那是一个秋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又一次触发了我的情感,我觉得那时与蔡文姬的灵魂相遇了,我仿佛看到她那瘦弱的身躯背对着夕阳,用悲凄的、无助的目光遥望着中原的大汉家国。同时,我真正地理解了她在朔方边域如何同匈奴人一起生活,生儿育女,如何融入,进行精神上的嬗变,这需要何等的精神力量去支撑和忍受。”这是任经钊在情感上离蔡文姬最近的一次。
也正是这样的文学积淀和情感力量,让任经钊于2018年和2020年分别完成了小说《蔡文姬》的上下两部。十年辛苦,献礼文坛,作家、诗人陈昊认为,《蔡文姬》是近年来甘肃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成果,也是甘肃文艺界的重大收获,标志着西部小说艺术的健康生长,是一部难得的好作品,这也奠定了任经钊先生在西部长篇小说创作领域的重要地位和历史高度。
近日,在正宁县榆林子镇习仵村,记者见到了任经钊,他皓首银发,目光如炬,谈起创作的过程和蔡文姬的生平事迹,他娓娓道来。
任经钊的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他的叔父学识渊博,家中有很多藏书,任经钊从小博览群书,并爱好文学。从家乡走出后,他在企业工作过,因企业收入缩减,为养家糊口也曾在外兼职,但从未停止素材积累和创作。
回忆起这次长篇小说的创作,任经钊认为,这是一次全身心的虔诚奉献,更是一次艰苦卓绝、历经冰火的精神漫行,但他认为:“为民族著书撰文、记录人民群众气象万千的生活图谱与内心世界,成为这样一个写作者是值得的。”
陇东学院教授、诗人、著名文学评论家李致博认为,《蔡文姬》的每一章都可独自成戏,串联起来剧情完整。小说塑造的历史人物,形象丰满、生动鲜活。每个人物都承载着历史的重负,投射着历史的背影,又能与当时具体的历史环境相融合。有些细节感人至深,扣人心弦,小说的成色相当好,艺术上也很成熟。特别是在极其有限的资料中,作者既条分缕析地勾勒出蔡文姬清晰的人生轨迹,又以辩证史观的方法来处理汉匈关系,让人钦佩。
谈到今后的创作之路,任经钊说,立足现实,深耕时代,源头取水,吐哺人民,在时代的怀抱中、扎根现实的沃土,这是成为优秀小说家的基本前提。

一部高考历史的备忘录
2019-05-08 16:20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这是科举制时代贫寒子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悲欣交集。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这是贫寒子弟十年苦读付之东流的委婉与悲摧。
当时针指向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时,中华大地又卷起一股读书考试的热潮,“万人争过独木桥”的时代洪流席卷千家万户。贫寒子弟从此牵肠挂肚者有之,欢呼雀跃者有之,扼腕叹息者有之,疯疯癫癫愁白了少年头者有之。高考年年有,试题月月新。猜题如赌博,考场即战场。师生同心,头悬梁,锥刺股,试卷桌上堆,内容烟海里。“三年渡江”“八年抗战”式考生比比皆是,他们以笔作枪,纵横驰骋,今年考罢复明年,虽无真刀真枪搏杀之惨烈,实有看不见的硝烟弥漫令人窒息,正所谓“十年辛苦不寻常,道道试题皆血泪”,多少年后,蓦然回首,常常令人唏嘘不已,辛酸无奈。
《寒门》就是这样一部以高考升学为时代背景、以农家子弟发奋苦读跳龙门为创作题材的长篇小说。它既是中国古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传统理念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映象,也是一幅二十世纪下半叶以降中国农家子弟求学路上“万人争过独木桥”的生活世相图。
小说以大西南乌蒙山地区碓房村家家户祭拜孔庙、能借则借、能贷则货、借贷无门、砸锅卖铁也要送儿女读书为线索,从冯敬谷、赵成贵、万礼智三个家庭发生的故事切入,讲述了农民兄弟为了让儿女跳出农门,争做国家人、吃国家饭、穿国家衣、领国家工资而近于疯狂的执拗,演绎出了一幕又一幕荒诞无稽而又悲欢离合的凄美故事:村民冯敬谷家一贫如洗,田里种出来的大米晶莹剔透、如玉似珠却无福消受,年年须拿去市上换钱维持四个小孩读书。大女儿冯天香为了让弟妹能继续读书悄然离家出走,南下深圳打工赚钱,因生计所迫沦落风尘仍念念不忘读书;大儿子冯维聪因父母期望值太高、读书压力过大曾偷喝农药轻生自杀未遂,后返校复读在考场上紧张导致情绪崩溃失控被监考老师护送回村,从此疯疯癫癫;养女冯春雨出生即遭生母遗弃,命运坎坷却偏偏在考场上呼风唤雨,为赚取学校奖学金替冯维聪治病、替养父母还债,两次考取大学却继续留校复读,三考之后成了省高考状元从此远走高飞;幺儿冯天俊从小聪明伶俐,斯文秀气,村里上下一致看好,因考不到理想的学校竟然连考十五年,成了远近闻名的“范进中举”式考生。《寒门》以高考为背景,但不只是为高考而写高考,作者犀利的目光透过乡村教育之艰辛、考前家长之焦虑与考后学生身份地位之变化,深刻揭示了人性深处的善与恶、美与丑。
如果说用小说人物的命运走向来解剖人性深处的阴暗与善良,是小说家们惯用的手法,《寒门》作者吕翼的高明之处则在于,全书自始至终没有对高考制度利弊做哪怕是浅层面上的批判与抨击,而是剥茧抽丝,如庖丁解牛一般对碓房村新一代青年在高考选择上的无声抗争进行点穴式解读:冯维聪疯病好转后全身心投入土飞机与土机器人的研发与探索,目标是要自己飞起来与飞出去,他讨厌、恐惧高考,但执着痴迷于科研,虽然他最终没有走出碓房村的边界线,但他研制出来的飞机真的飞起来了,从半空俯瞰这片生他养他的贫瘠土地,用丰硕的科研成果赢得了清华大学教授们的致敬与称赞,虽然他无缘步入高考试场拼搏,但他设计出来的考试机器人却让考场公安人员为之震惊,拍案惊奇;赵得位从小才思敏捷,入读高中后却桀骜不驯,敢于写诗著文抨击校园乱象,被学校开除后即自费上职业学校学得一技之长,自主创业,活得如鱼得水,最终赢得了冯天香的芳心好感,两个人携手合作在碓窝村兴建一所正规的学校;冯天俊补习期间为爱情私奔出走,伤透了父母家人的心,从偏僻的大西南到深圳特区画了一个大圈,终于明白“在家日日好,出门处处难”的人生真谛,最后回归小城以辅导学生高考收取费用为生计,在老婆儿子的祝福声里考取师范大学后,却要重返碓窝村参与学校建设……小说故事告诉我们,人生道路虽各不相同,在高考升学这根红线的碰撞下,只要能坚持苦斗,就可以走出寒门,走向富足的未来,纵使苦难深重,依旧会闪耀着璀璨的人性光芒,在村民世世代代尊孔拜孔的心理层面完成了华丽的转身:成才路千条,何必非挤独木桥;人生奋斗苦,百二秦关终属楚。
《寒门》一书故事细节紧凑,人物形象设置开放而不死板,人物性格复杂多变,人物命运走向常常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比如:冯春雨面对身世的不幸与悲凉,冯积谷一家对自己的养育恩重如山,亲生母亲先遗弃后找寻的纠结,她与冯维聪娃娃亲的无奈夭折,最后毅然决然地背叛了礁窝村,走上了属于自己的生活道路,就在众人为她的老辣心计而齿冷时,她却远渡重洋,鼓动游说乘龙快婿回乡报效养育她的碓窝村,使千年贫寒的碓房村从此与国际接轨,走上康庄大道等等。
《寒门》的书名本身就是一大特色,一道门槛,划出两个世界:门内的贫寒挣扎,门外的富足荒唐;门内的善良木讷,门外的奔波拼搏;门内的悲观绝望,门外的奋斗腾飞。无不充满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正是:谷壳里面乾坤大,礁窝舂处日月长。小说细节前后铺垫,遥相呼应,也是《寒门》架构精致唯美的特色之一,使之成为描写大西南乌蒙地区生活世相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
《寒门》,一部高考夺魁万人争过独木桥的历史备忘录,一部底层百姓弟子跳龙门的奋斗史,一首让青春化作泪水浇灌成功花朵的无言颂歌。在新时代的今天读来,依然令人怦然心动,不堪回首。期待接下来能读到吕翼更多更独特的文字。
《唐朝诡事录》小说主角是谁刘十八怎么又放出来了
《唐朝诡事录》苏无名和卢凌风是主角,这是一部双男主的历史悬疑剧。
故事背景为大唐盛世,繁华京都背后是波云诡谲,暗流涌动,苏无名和卢凌风组成搭档,破解各种悬疑案件。
剧情一开始是新娘失踪案和长安红茶案,这两起案件有着紧密的联系,苏无名和卢凌风联手调查真相。
《唐朝诡事录》结局凶手刘十八被抓,其实这个案件还没彻底结束。卢凌风因得罪太子被逐出京城,并遇到了被公主外放的苏无名,两人一起南下,中途破解甘棠驿案件。
驿卒刘十八不是什么好人,他把官兵们的脑袋都放在蒸笼里,最后生刘十八被官府抓走了。
很多观众,心中会有这样一个疑惑,那便是甘棠驿中的刘氏三兄弟,唐朝都尉和八品县丞都敢杀,可他们为何会放过苏无名等人?
口谕中,曾这样说过,苏无名赶赴南州上任,不能乘车,不能骑马,更不能乘轿,只能用两条腿走着去。公主之所以这样安排,皆是出于对苏无名的惩罚。但她又不想苏无名在赴任途中遭遇不测,因此便派人暗中保护苏无名。而这个人便是消失的云游僧。大家不要忘了,武则天喜欢礼佛,太平公主自然也会与僧人有所往来。让僧人去保护苏无名的安全,也在情理之中。
而刘十八之所以会放过苏无名,是因为不想与朝廷为敌。
相关资讯
揭秘历史上一部部令人惊叹的禁书之作
今天,我们将带您一起揭开这四部著名禁书的神秘面纱,感受它们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 一、《金瓶梅》作为四大禁书中的佼佼者,《金瓶梅》无疑是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部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