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百科新闻 >> 正文

平邑八零后作家又出新作,46万字长篇小说出版上市

更新时间: 2025-07-02 09:47:54

阅读人数: 471

本文主题: 长篇知名小说作者真实身份

平邑八零后作家又出新作,46万字长篇小说出版上市 2020-09-24 18:04 岁月漫漫,时光悠悠,得益于蒙山浚水间的钟灵毓秀,我们这座有着深厚底蕴的小城人杰地灵,才人辈出。伴随着一部46 万字长篇小说的上市,今天给大家推出平邑青年作家——檀清。 1987 年出生的檀清是土生土长的平邑人,本名王宾,雁北堂签约作家,热爱文字与足球。其文风诙谐幽默,却极有深意,擅长以光涂暗,以是论非。早在2013年,26岁的檀清就出版了一部85万字的青春题材的长篇小说——《我大学里流浪的青春——刹那芳华》(上中下三册)。七年后的今天,又携一部描述精神病人群体的46万字长篇小说《天生废才》(上下两册)同大家见面,被称为“中国版飞越疯人院”,喜马拉雅有声小说同步上架,成为9.8分霸榜作品。实体小说在各大书店以及天猫、京东、当当均有售。 《天生废才》讲述的是因闯了大祸而被送进精神病院的交通协警榔头,结识了6 个身怀绝技的“精神病人”:谨遵传统文化、死板守旧的司马大灯;有偶数强迫症的数学硕士、游戏高手燕未寒;极度缺乏安全感、随身携带几十种凶器的赵随风;抑郁深沉、随时要哭的锁王袁清尘;裂成几十个人格并且都惟妙惟肖的段无情;认定自己是武圣转世、极度讨厌女人的型男萧慕白。被辱骂为废物的七人出院后决心要证明自己的社会价值,先是加入协警队伍,后又成立了“夜筝”救援队,利用自身 绝技屡破奇案的“夜筝”遭到了一个神秘组织“天道”的挑衅,并由此引发了一桩五年前的带有层层谜团的冤案,而冤案与“天道”也有着极其隐蔽的关系,“夜筝”突破重重迷雾,在破了冤案的同时也折服了由各路精英组成的“天道”,得到表彰后获得了社会的认可和亲人朋友的接纳,达成了自身价值。 故事指向精神病人这一特殊群体,他们特立独行却又身怀绝技,利用自己之长破了许多奇案,这些奇特的案子都是以单元剧模式展开。这几人偏执另类却有着坚定信仰,是非典型的“小人物带有大能量”的故事。 然而现在看来已经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的檀清却曾有着一番“不俗”的经历: 2005 年,高考失败的檀清进入一所八流院校,生性不羁的他不甘受制于一纸毕业证,凭借自己努力获得处分若干,2008年在毕业考试前夕突然离校,独身闯入北京,勇猛无畏、满腔热血的他吹响了奋斗拼搏的号角——四个月后因奥运会开幕被遣送回乡。 2009 年2月,熟读十部创业奋斗史后激情再燃的他再次杀入北京,做起了个体生意,同年8月宣布破产。 2010 年10月8日,刚刚大学毕业的檀清第一次在天涯社区发贴《我大学里流浪的青春》,原本是抱着缅怀青春的目的去跟大家交流,没想到在短短一个月内就成为了天涯热帖,在随后的更新中,点击率一路飚至300万,随后被各大论坛网友转发,在猫扑社区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00万点击,在贴吧也打出了1000万点击的优异成绩。随后被十几家出版社看中,并最终在2013年出版上市。 开帖期间,获“ 2011年天涯十大网络作家”、“猫扑原创榜冠军”。 2015 年,签约雁北堂,创作62万字黑道题材长篇小说一部《浮烈青春》(后被下架)。 在看过许多精神病人被欺辱迫害的新闻之后,檀清决心创作一部与精神病人有关的小说,让大家去关注这个小众群体。檀清采访接触了多名精神病人,2017 年开始写这部精神病人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历经几番折难之后,终于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在2020年8月出版上市。 2019 年以短篇小说《一条没喝孟婆汤的狗》获得“怪兽iMonster”平台全国征文冠军,并与其他十佳短篇小说出版上市。 檀清曾经给自己写过一条简介:60 后的成熟、70后的坚韧、80后的勤奋、90后的自信、00后的灵活——都跟作者没啥关系。他拥有的,大概只有一段往事和一个梦想,还有正在发呆的你。 如此作者,怎能不爱?让我们共同期待檀清成长为更耀眼的作家吧,也希望他能带来更多精彩而又富有影响力的故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阅读 ()

平邑八零后作家又出新作,46万字长篇小说出版上市

藏书:陈屿《夜幕下的哈尔滨》当代长篇小说

展开全文《夜幕下的哈尔滨》当代长篇小说,作者陈屿,1982年春风文艺出版社。作者简介陈玙,著名小说作家和剧作家,黑龙江省巴彦县人。1924年6月出生,1945年开始业余创作,1946年开始从事业余话剧创作。1982年出版45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地下烽火》(李维民口述),获辽宁省文学奖第一名。1984年出版78万字的长篇小说《夜幕下的哈尔滨》,在全国引起轰动,立即在中央电台连播,并搬上银幕。这一力作获省文学创作一等奖; 同名电视剧获全国飞天一等奖。​故事概述1934年春,夜幕下的哈尔滨火车站前,市立一中学生、共青团员罗世诚和肖光义在老师、共产员王一民的掩护下,把敌人刚刚修建的纪念碑刷上了抗日爱国的标语口号。刚刚来到哈尔滨任敌要职的日本军官玉旨雄一对此大为恼火,汉奸敌特忙作一团。没过几天,市立一中里的“伪满”皇帝溥仪的“御像”又被挖掉了眼睛,并且在照片的两边的对联改成了对玉旨雄一和他的侄儿、市一中副校长玉旨一郎的嘲辱。特务头子葛明礼赶忙调集大队人包围学校,对此事加以追查,但却被玉旨一郎给平息了下去。中共满洲省委秘书长李汉超传达省委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飞行集会”,王一民虽有异议,但还是积极参加和组织了这次活动。敌人穷凶极恶地镇压了集会。在掩护同伴时罗世诚被捕,为革命抛洒了一腔热血。王一民在事后,由玉旨一郎暗中帮助,转移了罗世诚的关键物品。玉旨雄一面对不断有抗日事件发生的局面,一方面加强武力镇压,一方面施以怀柔阴谋,企图拉拢社会名流卢运启。王一民接受省委指示,到卢家作了家庭教师。玉旨雄一在正面劝说卢运启担任伪职失败后,又决定聘请他作日满俱乐部会员,并强令北方剧团在俱乐部周年纪念日之时演出话剧《茫茫夜》。王一民在剧场中发现玉旨雄一等对卢的女儿特别留意,立刻通知她们悄悄提前退场,终于挫败了敌人企图通过北方剧团来控制卢运启的阴谋。玉旨一郎虽然是个日本人,但是他对日本发动的这场侵华战争的罪恶有所认识,对中国人民遭受的苦难寄予了同情。他有意无意地把一项军事机密透露给了王一民。王一民急忙把情报发了出去,为汤北游击队争取了宝贵的作战时间。游击队在获悉敌人来袭后,周密准备,把敌人板田大佐率领的精锐部队全部歼灭。玉旨雄一面对军事上的失败和宣传这次汤北伏击战胜利的反日救国会的传单,气急败坏地下命令逮捕了拒绝写“媚日”剧本的作家塞上萧,对卢运启的拉拢也更加以胁迫的“结亲”手段;对《北方日报》和北方剧团的迫害也更甚。为了从根本上动播卢运启,玉旨雄一还抓起来卢运启的独生子。王一民临危不乱,劝说动员卢运启去游击区。事情变得更加危急。原共青团省委书记的叛变给斗争带来了艰险。王一民在玉旨一郎的帮助下,紧急把通知转移的命令传达给了有关同志,重新又回到了已被层层包围的卢家后,在撤离过程中,玉旨一郎为了保护王一民脱险,死在了他叔叔玉旨雄一的枪弹下。而卢运启则不愿屈身事寇,最后以自杀走完了他的一生。王一民用抓获的特务头葛明礼的“掩护”,顺利把撤出来的同志全部安全送出哈尔滨。处决了葛明礼后,他又走上了新的斗争的征途。

我与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的作者郑直

展开全文原创 梅梓祥 郑直是我的老社长,也是反映铁道兵抗美援朝的长篇小说《激战无名川》的作者,同名电影《激战无名川》的编剧之一,——另一位编剧是鼎鼎大名的黄宗江。我今天写郑老先生,是因为在整理资料过程中,看到好多年前在潘家园夜市地摊购买了他的资料。万事皆有缘。我当兵前在家乡农村看过露天电影《激战无名川》,由这部电影知道了“铁道兵”这个名字。我1978年当铁道兵,1982年由山西调到北京《铁道兵》报社工作。一天,在报社办公楼二层一间十几平方米办公室里,我见到身材不高、清癯、一口东北口音的老年人,他就是《激战无名川》的作者郑直,当时他是报社副社长。我惊为“天人”。不久,他就离休住进干休所了。虽然他离开了报社,但我一直保持着与他的联系。他住在五棵松金沟河的铁道兵干休所。因为收藏,我早些年差不多一两周就到干休所淘铁道兵的资料。收废品的师傅姓王,后来他的女婿“接班”,包揽干休所住户处理的废品。我与他们都熟悉。我去干休所,多次去郑老先生家探望,谈写作、生活与社会。又一次,我看到他在干休所院外散步,还陪他走了许久。他夸我最多的一句话是:“小梅收藏铁道兵史料有功德。”▲郑直郑老先生1922年出生于辽宁阜新,读省立师范学校,毕业当小学校长,1948年入伍铁道纵队,分在师部办报纸。他具有深厚的国学修养。晚年,写作旧体诗颇有成就,出版《戒之斋吟稿》,还担任军队系统颇有影响的旧体诗刊《红叶》杂志副主编。我去拜访他,也挑选过他的诗作在我编辑的文艺副刊发表。君子之交淡如水,就这样平平淡淡交往了二三十年。期间,仔细回忆,真没有啥可以记载的故事。我收藏了一件印也朝鲜文字的布袋,是朝鲜老百姓慰问铁道兵的。郑老先生的夫人是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朝鲜族,她将朝文翻译成汉语。我在报纸和个人的自媒体上,多次发表写郑老先生的文章。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整理资料中看到郑老先生写给我的信的草稿,心里“翻江倒海”一番。郑老先生给我写过一封3页纸的信,我曾收阅。信的内容,介绍他创作了一部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让我提出修改意见。信的内容是创作小说的动机与故事梗概。有思想,有生活。我收到信后,去他家取了长篇小说书稿,仔仔细细花了数日阅读,之后去他家“汇报”读后感。小说题材敏感,出版困难,需要修改。小说保持着他所著的《激战无名川》纪实的风格,也是那一代人写小说“中规中矩”的布局谋篇,没有受到网络时尚语言的“侵袭”。我不能忘记的是,我们国家在那个时期遭受的不幸,在一个部队大院是如此鲜为人知,人物、故事震撼,深深留在我的记忆中。这里,仅摘录信的开头和结尾,其他内容省略……梓祥老弟:我认为这一称呼是亲切的!因为彼此间已是知己了。承蒙你答应看看稿子,所以我把《将军泪》先送你看。我想知道它该打多少分?如果你认为它一分不值,到最终我将把它同我的尸体,一火焚之……这部三十余万言的稿子,因为说了二话,拖了近三十年,已六易其稿矣!愿上帝保佑,阿门!郑直2011.9我的看法,在他后来向人民文学出版社投寄书稿、出版社领导回复的修改意见中得到“不谋而合”的印证。郑老先生给我的信写于他去世前3年。2014年,他以92岁高龄辞世。凝聚了他二三十年心血、六易其稿的长篇小说未能面世,也不知所终。郑老先生是含恨九泉的吧!郑老先生手稿——我与人民文学出版社写给郑老先生的信封——我在文艺副刊编发郑老先生的文章——来源:梅梓祥书屋公众号编发:铁剑

标签: 长篇小说

黑米吧

欢迎來到黑米吧指南,我们致力于提供全方位的日常生活健康知识,涵盖了各方面的科学知识,是值得信赖的社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