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红色记忆、还原七烈士在高庙的一个月-洪雅县人民政府
探寻红色记忆、还原七烈士在高庙的一个月 1949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势解放了川、康两省大部分地区。1950年2月,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先后解放雅安、康定,并准备会同第14、第15军发起西昌战役,解放西康全省。此时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兵团六十二军从雅安派出一个营的93工作队,来洪雅县开展剿匪征粮工作。赵银忠、孙炉娃、张金全、张更寿、刘会敏、常玉财、张光福七名指战员奉命到高庙镇开展工作。一、风平浪静藏危机解放初期的高庙地区是匪首李玉光、张炳楠盘踞的老巢,赵银忠等七位同志义无反顾深入到封建官僚势力长期把持、叛匪猖獗的高庙镇。赵银忠带领征粮工作队驻扎在高庙下街(现高庙古镇),赵银忠作为指导员负责主持工作和采买生活物资。工作队其他同志则一边摸清高庙情况,一边有序开展征粮工作。赵银忠日常采买粮食、蔬菜付钱时发现当地百姓还在使用民国时期的钱币,他便付给老百姓新中国的钱币,耐心劝说大家要使用“共产的钱”。他的马匹栓在驻地,好奇的小朋友想去看又不敢靠近,赵银忠和蔼可亲招呼小朋友抚摸马匹。不久,高庙来了支新队伍,作风好亲百姓的名声很快传开了,大家纷纷拿出家里多余的粮食交给解放军。此时只剩伪副保长周成德与恶霸地主徐士元迟迟不肯交粮,工作队商议后决定:赵银忠留守阵地,其他人前往楠木坪周成德家征粮。2月11日,张金全、张更寿、孙炉娃3人到达征点楠木坪,伪副保长周成德态度似乎有所松动,愿意配合征粮。此时,工作队并不知道危机正在慢慢逼近。二、征粮路上遇陷阱伪副保长周成德表面愿意交粮,背地里却与恶霸地主徐士元密谋抗粮。战士张炉娃在寻找周成德途中被匪徒所俘,徐士元随即派匪徒包围了张金全、张更寿2人,敌众我寡,匪徒还卑鄙挟持利用民众挡子弹,在怕误伤群众的情况下,解放军只好鸣枪警告,不幸被俘。当晚,匪徒将孙炉娃枪杀于方坪脚下。次日,又将张金全、张更寿二人杀害在鹿子沱。其余同志前往楠木坪营救战友,途中与匪徒发生遭遇战,常玉财当场牺牲,张光福、刘会敏被俘后殉难于水沟子旁和江崖口。到此战友全部牺牲,只剩马夫跑回来给赵银忠报信,随后马夫也牺牲。三、壮烈牺牲谱悲歌赵银忠收到报信急忙退守高庙龚杰成楼上焚烧文件。匪徒从后门偷袭,赵银忠寡不敌众,楼下围观民众多,地势窄,赵银忠不敢轻易开枪,匪徒很快冲上二楼,在枪弹耗尽又孤助无援时赵银忠自刺昏迷。匪徒见状仍不肯罢休,当地地痞李三儿将他从窗口抛出,倒拉双脚,拖行至铁索桥上。赵银忠苏醒后用手紧抓铁索桥扶手,高呼“共产万岁、毛主席万岁”。匪徒用枪托猛击其双手直至血肉模糊,赵银忠同志坠于桥下乱石下,壮烈牺牲。四、七烈士的红色精神(一)忠诚--听指挥,服从安排七烈士始终听指挥、绝对服从,对于和组织的安排不迟疑、不退缩。在生命攸关时刻始终将的核心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在敌人枪弹面前用生命保护的文件,严守的秘密,体现了对绝对忠诚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二)为民--团结群众,一心为民七烈士是人民的军人,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作为打过抗日战争、抗击过国民军队的精锐战士,为什么会在迎击一支地方武装力量时牺牲?因为他们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即使自己牺牲,也绝不误伤群众一分一毫。而正是人民群众“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的无私支持,在粮食紧缺的时期也配合征粮的精神,支撑他们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的理想信念。(三)无畏--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七烈士在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常玉财、张光福、刘会敏三名同志更是在明知敌我实力悬殊的前提下,前往楠木坪营救队友,无畏敌人的子弹、不畏险峻的局势、不畏牺牲的代价,体现了的斗争精神。在斗争中诞生、斗争中发展、斗争中壮大,斗争精神贯穿的发展史,也流淌在每一个烈士的血液中。(四)不屈--坚守信念、视死如归七烈士的不屈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视死如归的勇气,赵银忠牺牲时口中高呼“共产万岁、毛主席万岁”,呼声是对的忠诚、对信念的坚守、对人民思想的启迪,更是对敌人的宣言。“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面对敌人不屈、面对牺牲无畏、面对险困不惧正是站得住、站得稳的精神所在。

十集纪录片《西藏和平解放纪实》8月23日-9月3日cctv-4《国家记忆》20:00播出央视频app每日17:00全网首发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和祖国统一事业的重大胜利,是西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转折。2021年,在欢庆中国共产百年华诞之际,西藏也迎来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为弘扬伟大建精神,传承“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摄制的十集纪录片《西藏和平解放纪实》8月23日-9月3日周一至周五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中文国际频道(CCTV-4)《国家记忆》20:00播出,央视频APP每日17:00全网首发,敬请收看。纪录片《西藏和平解放纪实》分为《风云渐起》《时机抉择》《进藏决心》《争取和平》《以战促谈》《和平转机》《和平谈判》《执行协议》《班禅返藏》《扎根西藏》十集,从筹备进藏、民族工作、和平谈判、落实政策、和平发展等几个阶段,全面系统回顾了中央英明领导和平解放西藏始末,重点展现主席“和平解放西藏”战略决策,西藏爱国人士积极推动和平谈判,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扎根西藏、发展西藏的艰辛壮举,也生动呈现西藏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坚强领导下团结奋进、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伟大实践。片中使用了长达170分钟的珍贵历史影像,真实披露了第十八军进驻西藏、解放昌都、十世班禅返藏、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谈判等重大事件以及张经武、张国华、谭冠三、王其梅等解放军将领的历史影像。节目制作历时一年,摄制组走进西藏拉萨、日喀则、那曲、昌都等高海拔地区,再现第十八军进藏之路;从中央档案馆调取16份珍贵文献档案,其中中央批示西南局对藏十条方针的电报,署名并批示给达赖喇嘛的电报、毛主席亲笔修改的新华社社论等系首度公开;采访到张经武、张国华、阿沛·阿旺晋美、谭冠三等多位重要亲历者后代及数位第十八军老战士,结合史、军史、藏学专家权威解读,深度还原西藏和平解放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第一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风云渐起》◎第二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时机抉择》◎第三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进藏决心》◎第四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争取和平》◎第五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以战促谈》◎第六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和平转机》◎第七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和平谈判》◎第八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执行协议》◎第九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班禅返藏》◎第十集 《西藏和平解放实录——扎根西藏》
拾话 | 刘阳:彩照记录真实,黑白还原记忆
拾话 | 刘阳:彩照记录真实,黑白还原记忆湃客:拾城 2022-08-12 14:57原创 拾城摄影师联盟 拾城读懂一张照片,也想读懂照片背后的创作者。长久以来,拾城习惯将照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展现在观者面前,让他们替摄影师说话,现在,我们将这些习惯于埋头在相机背后的摄影师拉到照片前,听他们的故事,去理解藏在照片中的、他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拾话】是拾城推出的摄影师访谈栏目,本期为第十八期。刘阳我叫刘阳,是一名摄影师,对纪实摄影充满热情,也做过几年记者。有些东西会变,比如对照片和世界的理解。有些东西也不会变,比如对影像的执着,以及记录真实的欲望。Q&A©拾城 刘阳「拾城人问拾城人」王炳皓:你的照片以黑白的为主,出于什么原因?有受到谁的影响吗,或者说喜欢谁拍摄的黑白照片?不是所有人都喜欢拍黑白照片,但应该不会有摄影师抵触黑白照片。原因其实没什么特殊的,拍单色可以让我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被摄主体身上,许多人也认为黑白摄影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质。关于喜欢的摄影师实在没法一一列举,因为太多了。我是做新闻出来的,早期新闻摄影领域的巨匠们几乎是当年学摄影时的“必修课”。不论是布勒松、还是马克·吕布,亦或特立独行的比如寇德卡——你可以不去模仿他们,但你无法忽视他们。单单是看这些人的作品本身也是对自身审美的一种提升。©拾城 刘阳朱骏:为什么选择黑白的色彩风格?黑白和彩色的区别对你来说是什么?这个问题跟上面炳皓提出来的类似,我继续展开聊聊自己的浅见。在摄影器材方面,我们这代摄影师的成长其实只伴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它本质上还是数字数据。但我相信大家应该还留有小时候胶片相机时代的一些模糊印象。印在相纸上的照片随着时间推移是会产生严重色差的,有时候会影响我们回忆起真实颜色是什么——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老照片味道”。以前我一直觉得,这个所谓的“老照片味道”是不是就是一种潮流,是所谓的“复古”。就像任何东西一样,当你加上时间这个维度时,事物本身就被赋予了超越它本身的价值。而上面说,我们现在拍的照片是数字数据,这种虚拟的东西是不会变的,它再过三五十年也不会褪色发黄,是不是就没有那种“味道”了?©拾城 刘阳直到前段时间我读到一个观点。俄国文坛在上世纪有一位大师叫什克洛夫斯基,他是形式主义学派的创始人,认为创作应该“务求新奇”。这里延伸一下,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陌生化”。我觉得这很好地佐证了黑白摄影存在的现实意义:将复杂的色彩摒弃,相当于抽掉了事物本源的一个维度。而随着时间推移,即便是摄影师本人也可能忘记照片原本的色彩。这在客观上就造成了一种“陌生化”展示,将色彩维度人为替换成了时间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就像前面说到的胶片摄影一样,产生了“老照片味道”。所以总结一下,对我来说,彩色照片是记录真实,但黑白照片则是还原记忆(尽管它和我们的记忆一样,总是不那么真切)。©拾城 刘阳陈维松:在摄影道路上有没有对自己影响深刻的摄影师或其他人?薇薇安·迈尔,我自认为吧。至少以她为榜样。王炳皓:目前在使用哪款相机?感觉你用手机拍照也很多,对于你来说两者有何区别?现在使用尼康Z72。手机拍摄可以让我低调更便捷并快速融入现场。相机画质更好一些更专业。不管是相机还是手机都是摄影师眼睛的延伸,找到适合自己设备就好。©拾城 刘阳周馨:你喜欢家具,这个爱好带来的乐趣和摄影的乐趣有什么不同?如果把这种事物看做某种有灵性的东西,那么从性格上看,家具比摄影更委婉。比如,同样是讲述“人”的故事,摄影可以选择的表达角度就非常多,如果你不喜欢绕弯子,可以向你的读者直接表达你所想的东西。但家具有些不同。我们常说,老家具往往能反映一个家族的兴衰。这是从它当下的状态去感受出来的——家具本身不会告诉你这些,所有的感受都是你在看到它之后自己产生的主观感受。所以家具也会讲故事,只不过它的讲述更加委婉,并且这个故事当中有你的参与。新的家具也是一样。设计师精心设计出来的家具是会有他想要表达的艺术诉求的,作为家具的使用者,我们能够通过这些物件与设计师本人实现精神上的一次互动。这些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摄影本质上还是单向的,一张照片当你拍完的一瞬间,它的价值就已经在那里呈现了;但家具则更多地需要我们作为受众去互动。©拾城 刘阳浦峰:当妈妈后,你对摄影的兴趣减淡了吗?摄影的方向有没有变化?对摄影的兴趣没有变淡,但客观来说,能够投入的精力确实变少了。毕竟时间就那么多,你总要想办法去平衡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摄影方向上,当然更多地也会将镜头对准孩子。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方向上的变化,但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新的体验——孩子以前也拍过,但更多是旁观者的角度;而自己做了妈妈,心境上难免从局外转至局内,你会清晰地意识到这两者之间的不同,即“我变成了见证一个生命成长的亲历者”。©拾城 刘阳宋璐:在拾城的作业里看到你拍了很多小朋友的内容,这是因为成为妈妈以后而特别关注小朋友嘛?工作中觉得什么类型的照片最“难“拍?我一直很喜欢拍小朋友,孩子们是反映社会最真实、最清澈的一面镜子,孩子们也很乐意配合,把最自然一面展现出来。最难拍的照片,我觉得是我自己琢磨不透的照片。比如你要拍一组人物肖像,当你清楚拍摄对象的性格、爱好、或者其他社会属性的时候,你的镜头表达起来就会游刃有余;但有时候你琢磨不透,这就很困难了。当然,往好处想,难拍的题材才更有挑战。我也鼓励各位摄影师朋友不要怕尝试自己不擅长的东西。©拾城 刘阳周馨:作为拾城元老,这些年,你觉得拾城最大的变化是什么?它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我觉得是随着新鲜血液的加入,最大的变化是拾城的视角也变得更加多元。现如今专攻影像内容的组织机构越来越多,表现形式也很多样化。而拾城始终坚持摄影最本源的精神内核,其实是有些“摄影原教旨主义”在里面的。这个东西有人说它是坚持跟情怀,有人说它是迂腐、不会变通,我在和大家一起学习的这些年当中是深有体会的。我有时候也会想:我们总是在强调“好照片会说话”,但这些沉默的、未来注定躺在某块硬盘里的图片资料,真的能完整地、真实地还原历史吗?会不会是因为我们作为摄影师的执念,一厢情愿地为纪实摄影戴上这样一顶高帽子?但随着拾城队伍的不断壮大,我的这些疑问开始自我消解了。正如摄影没有取代绘画、留声机不会取代文字一样,纪实摄影这个分支也不会被其他表现形式所取代。恰恰相反,因为我们这个时代有了更多的媒体手段,我们是可以通过交叉比对去验证某个历史事件的原貌的。比如这几年的疫情,许多摄影师站在不同角度跟立意去拍摄它,在未来所有这些资料都会成为交叉比对当中的不同视角。所以对我来说,拾城的壮大意味着我们在这个分支上能做的事情更多了,这是好事。©拾城 刘阳- 拾城出品 -微博/绿洲:拾城DIXPHOTOInstagram:dixphotoFacebook:Dixphoto编辑:王炳皓视频:王伟哲设计:袁诗然(2022.8.11)《拾城2020/2021》(一套两册)限量400本拾城近40名成员的“年度图片”目前正在热销一起拾城 | 如何向拾城投稿?原标题:《拾话 | 刘阳:彩照记录真实,黑白还原记忆》
上篇:覆雨翻云国语版